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大 (主部件) 共 47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1 - 20
漢字部件金文形義通解
甲金文「」是「」的初文,小點指示腋窩。一說象人腋下流汗,是「」的初文。後借為亦是的「」。
甲金文從「」從一點或兩點,小點指示腋下、腋窩的所在,是「」的初文。一說「」像人腋下流汗,是「」的初文(唐蘭)。後借來表示亦是的「」。
甲骨文表示「」、「」,《合集》12487正:「癸巳卜,爭貞:今一月雨。王占曰:丙雨,旬壬寅雨,甲辰亦雨」,大意是說在癸巳這一天占卜,商王預測十日後壬寅這一天下雨,甲辰這一天也下雨。
金文表示「」,師𩛥鼎:「天子亦弗忘公上父㝬(胡)德」,意謂天子也不會忘記公上父的大德。
戰國竹簡表示「」,《清華簡二.繫年》簡23:「蔡哀侯取妻於陳,息侯亦取妻於陳」。又通假為「」,表示赦免,《郭店簡.五行》簡38:「又(有)少(小)辠(罪)而弗亦(赦)也,不辨於道也。」
甲骨文及早期金文從「」從◎,象人被衣服包裏着,本義是人在衣中(裘錫圭),是「」的初文。後假借為「因為」、「原因」。
甲骨文及早期金文從「」從◎,象人被衣服包裏着,本義是人在衣中(裘錫圭),是「」的初文。「」後來表示憑借、沿襲、順隨、原因,皆為假借義。
甲骨文用作南方名,《合集》14294:「南方曰因」。
金文用作連詞,表示因而,承接上文,中山王方壺:「因載所美」。蟎鼎:「妊氏令(命)蟎事,保厥家,因付厥且(祖)僕二家」,「」是人名,意謂妊氏任命蟎職事,保衛他的家,因而給予蟎兩家來自他的祖上的僕人。金文「」字又用作人名,陳侯因[次月]敦:「因[次月]」,即齊威王因齊。
戰國竹簡表示因此,《郭店簡.六德》簡14:「大材埶(設)者(諸)大官,少(小)材埶(設)者(諸)少(小)官,因而它(施)錄(祿)安(焉)。」意謂有大才能者立為大官,有小才能者立為小官,因此布施爵祿。又表示順應、因應,《郭店簡.語叢一》簡31、97:「豊(禮)因人之情而為之即(節)文者也」,意謂禮是順應着人的常情而節制文飾。《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19:「因民之欲,會天地之利」,意謂因應人民的需求,會聚天地之利。又表示原因,《上博竹書三.彭祖》簡1:「乃將多昏(問)因由」。又表示依靠、憑借,《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19:「乃因迡以智(知)遠」,意謂透過近事而知道遠景。
甲骨文「」象倒轉人形,表示逆反,不順從的人。
甲骨文象倒立的「」,「」象人張開雙臂站立之形,「」正好象倒轉人形。倒懸人,表示逆反,不順從的人(楊樹達、季旭昇)。
一說象人自外而至,故頭部向着自己,迎面而來,是「」的初文(羅振玉、趙誠)。「」古義為迎接,《說文》:「逆,迎也。从辵屰聲。關東曰逆,關西曰迎。」
甲骨文用法與「」同,解作「」。又表示逆反,不順從,如「屰(逆)祀」即不按順序的祭祀。金文與甲文形同,皆用作人名、族氏徽號。
戰國文字於「」中間加圓點作為飾筆(參見「」中山王壺銘文字形),點後變為橫劃,為小篆所本。
楊樹達認為「」象倒立人形,本指逆反;「」象人迎面而來,本指迎。「」、「」本為二字,後因音近而通用。
《說文》:「屰,不順也。从干下屮。屰之也。」段玉裁注:「後人多用逆,逆行而屰廢矣。」
甲金文從「」從二「」,一說象一人腋下夾二人之形(許慎、黃錫全),一說象二人相向夾一人之形(林義光、高鴻縉),二說的本義皆是夾持,引申表示扶持、輔佐。後加「」旁造「」字。
」的構形有兩說,一說象一人腋下夾二人之形(許慎、黃錫全),另一說象二人相向夾一人之形(林義光、高鴻縉),兩種說法的構形本義皆是夾持,引申表示扶持、輔佐。後加「」旁造「」字。
甲骨文或省作腋下夾一人之形。《說文》:「夾,持也。从大俠二人。」段玉裁改為「从大夾二人」。
金文表示輔佐,大盂鼎:「迺詔夾死(尸)𤔲戎」,禹鼎:「克夾詔先王奠四方」,《左傳•僖公二十六年》:「昔周公、太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
金文從「」從「」,象人站立於太陽之下,有沐浴於日光中之意,即曬太陽。本義疑為日光。由於日光所及,廣大無邊,故後來又表示大。
金文從「」從「」,象人站立於太陽之下,有沐浴於日光之意,即曬太陽。本義疑為日光。《玉篇》:「徒來切,音臺。日光也。」表示日光的「」疑與「」是一字之分化,「」表示廣闊的天空,日光照耀,一片光明,史牆盤:「昊照無斁」,表示蒼天沒有厭倦地照臨着。
由於天空和日光所及,廣大無邊,故「」後來又表示大,《篇海》:「音影,大也。」清江永《禮書綱目》:「旲,廣大之意。」唐顔眞卿《顔魯公文集.和政公主神道碑》:「文明武徳旲聖大宣孝皇帝之第三女,帝女之崇,於斯爲盛。」此處的「」表示大,他書作「」,如唐李白《李太白詩集注》:「《唐書》:『肅宗諡文明武徳大聖大宣孝皇帝』」,「文明武徳大聖大宣孝皇帝」是唐肅宗的謚號。清郭金臺《石村詩文集.田父吟》:「秋風蕩旲大,葉屠飄無時。上辭連蜷柯,下墮青芹泥。」意謂秋風浩大地吹蕩,葉子不定時地像被屠割似的颳了下來,飄飄下墜;辭別了上面彎曲的長枝條,落在下面青青的草泥上。
金文用作人名,師旲父簋:「師旲父乍(作)寶簋」,「」是盛食物的器皿,意謂師旲父鑄造了寶貴的簋。
」後來用作姓氏,「旲澄」是宋元之際的理學家,官至翰林學士,其學主折衷朱熹、陸九淵;認為理是氣的主宰,又認為為學至要在於「」,「故學必以德性為本」,否則必偏於言語訓釋之末(參《中國儒學辭典》)。
石鼓文辭殘,意義不詳。
參見「」。
杕甲金篆文構形同,皆從木從大。《說文》︰「樹皃。从木大聲。《詩》曰:有杕之杜。」《毛傳》︰「杕,特也。」《集韻》︰「木獨生也。」
卜辭罕見,如︰「王杕執于田」,用義不明。金文用作氏名(見杕氏壺)。
從「」從「」,由於大火色赤,故會赤紅色之意。
甲骨文從「」從「」,由於大火色赤,故會赤紅色之意。金文或加飾筆,其形已似從二「」。《說文》:「赤,南方色也。从大从火。凡赤之屬皆从赤。烾,古文从炎、土。」按《古陶文彙編》3.943在「」下疊加「」旁作增飾部件,《說文》古文所謂「」乃「」、「」二形之訛變,故許慎以「」為「」字古文。
甲骨文用作本義,指紅色,如《合集》29418:「赤馬」。甲骨文「」也可用作人名。
金文「」用作本義,如裘衛盉:「矩或(又)取赤虎兩」,指矩伯又拿取了兩塊紅色的虎皮。又金文常見「赤巿」一詞,為古服飾,指蔽膝,禮服以皮韋製成,赤色,見於走馬休盤。《說文》「巿」下亦云:「天子朱巿,諸矦赤巿。」另「赤舄」為以皮革製成的赤紅色的鞋,弭弔師察𣪕:「賜女(汝)赤舄」,即以赤舄為賞賜物。金文「赤金」即銅,曶鼎:「賜曶赤金。」《漢書.食貨志下》:「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金為下。」顏師古注引孟康:「赤金,丹陽銅也。」金文「」亦可用作人名。
嬰兒出生多色赤,因此多稱為「赤子」。而由於嬰兒赤體,「」引申有一絲不掛之義,如赤裸。「」又從嬰兒未有毛髮,引申出空無一物的意思(顏師古),如《韓非子.十過》:「晉國大旱,赤地三年。」陳奇猷《集釋》:「焦竑曰:『古人謂空盡無物曰赤。』」「」字繼而引申有純粹之義,如赤誠、赤膽忠心。
甲金文象一個兩臂擺動奔跑的人(「」的初文),後來金文加從「」,本義是跑步。
」的古義是奔跑,後來才表示步行。甲骨文和早期金文象奔跑人形,後來金文加從「」,上部的跑步人形是「」的初文,象人急行或小跑時兩臂擺動很厲害的樣子,下從「」強調腳的動作,本義是跑步。參見「」。
後來加從「」,與「」組合成「」,有行走之意。上部的跑步人形在《說文》裏訛變為「」。《說文》:「走,趨也。从夭、止。夭止者,屈也。凡走之屬皆从走。」《釋名.釋姿容》:「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段玉裁注:「今俗謂走徐,趨疾者,非。」
」的初文甲骨文中借用作地名。如《合集》17230:「貞:王往走災。」亦借用作人名,如《合集》27939:「貞:其令(命)亞走馬。」金文中表示人名或族氏名。
加從「」之形金文用作本義,表示跑步,效卣:「效不敢不萬年夙夜奔走揚公休。」表示效不敢不萬年早晚為公奔馳,稱揚公的蔭庇。又用作官名,如「走馬」即典籍的「趣馬」,負責養馬,《詩.大雅.雲漢》:「趣馬師氏,膳夫左右。」毛亨傳:「趣馬,中士也,掌王馬之政。」又用作人名。又假借作「」,伯仲父簋:「白(伯)中(仲)父夙夜事走(祖)考」。表示伯仲父早晚事奉祖先。
漢帛書也用作本義,《馬王堆.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第325行:「雖(唯)而不諾,走而不趨。」表示恭敬地回答(而立即前往),不隨便回應(而不動身)(參楊天宇),疾跑而不疾行。《禮記.王藻》:「父命呼,唯而不諾,手執業則投之,食在口則吐之,走而不趨。」《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第169行:「魚得而流(游),獸得而走,萬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
金文從「」從◎,「」象正面站立的人形,◎是人形雙手和兩足處的四個小筆畫,疑象人手足皆被綁起來,故有連綴之意,是「」的初文(徐在國)。
金文從「」從四小筆(◎),「」象人站立張開兩手之形,「」字於人形四肢上各加一個小筆畫,疑象人手足被縛繫之形,引申有連綴之意,是「」字的初文(徐在國)。《說文》:「叕,綴聯也。象形。凡叕之屬皆从叕。」
小篆字形略有訛變,已失去「」形,至楷書更訛變為從四「」。
金文用作人名,交君子叕簠:「交君子叕肇乍(作)寶簠。」「」是國名,「子叕」是交國君主的名字(參陳英傑)。
西漢金文表示連綴,1968年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銅壺甲頸銘:「蓋(榼)圓四叕(綴),犧尊成壺。」「」是盛水或酒的壺,「四綴」意謂壺身有四條紋帶(參王輝)。
戰國竹簡通假為「」,「餟祭」指同時連續祭祀多個神祗。《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簡145:「其謞(號)曰大常行,合三土皇,耐(乃)為四席。席叕(餟)其後,亦席三叕(餟)。」「常行」疑指道路的神祗遊行,「土皇」疑指土地之神。全句意謂大常行與三土皇合起來是四個神祗,所以要擺設四個筵席,每個筵席均在席後進行祭祀,每個筵席連續祭祀大常行、三土皇諸神三次。
值得一提的,是國學大師章太炎所生兩子四女中,四名女兒分別名為章㸚、章叕、章㠭及章㗊,用的都是冷僻字,學界傳為美談。
金文從「」從「」,「」是電的初文,構形本義不明。徐在國據《說文》釋「」字為廣大伸展有所覆蓋之意。戰國晚期睡虎地秦簡「」字「」在「」上,與小篆構形相同。金文用作人名。
《說文》:「奄,覆也。大有餘也。又,欠也。从大从申。申,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