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卩 (主部件) 共 30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甲骨 | 形義通解 | |||||
---|---|---|---|---|---|---|---|---|
卲 |
| 金文從「卩」,「召」聲,相當於後世典籍的「昭」字,𠫑羌鐘「卲」字從「日」從「召」從「卩」,可視為「卲」字變為「昭」字的過渡(郭沫若)。 甲骨文用作祭名,或祭所之名。金文表示彰明、顯揚,典籍作「昭」,𠫑羌鐘:「令(命)于晉公,卲(昭)于天子,用明則之于銘。」《左傳.定公四年》:「以昭周公之明德」。又用作周天子的稱號,典籍作「昭王」,牆盤:「宏魯卲(昭)王」。又表示明,「卲(昭)告」即明告,沈子它簋:「卲(昭)告朕吾考」。《尚書.湯誓》:「敢昭告于皇皇后帝」。 | ||||||
即 | 「即」本隸作「卽」,省作「即」,《說文》:「卽,即食也。从皀卪聲。」 卜辭用作本義,表示就食,如「夒眔上甲其即」,表示夒與上甲均來就饗(姚孝遂)。又用為祭名,如「其即父庚升」,表示設食邀神受享之祭(參溫少峰)。 金文用義較多,表示趨往、靠近,如競卣:「隹白屖父以成師即東,命伐南尸(夷)。」吳闓生:「即東,至東也。」與「就」字義相關之例還有:「即井(刑)」(表示施以刑罰,如兮甲盤:「不用令(命),[鼎刂](則)即井(刑)。」)、「即立(位)」、「即令」(按授命與受命皆可言此,屬施受同辭)、「即事」(指往就其事)等。此外,「即」又表示會合,如長甶盉:「穆王鄉(饗)豊(醴),即井(邢)白(伯)、大祝射。」記述穆王與諸侯合射之事。表示付與,曶鼎:「即曶田七田」,楊樹達:「即蓋今語交付之義。」又用作人名,如即簋:「定白(伯)入右即」。又因音近通作「次」,中山王方壺:「夫古之聖王敄(務)在[目又](得)賢,其即(次)[目又](得)民。」 戰國以後,簡帛文字「即」亦通作「次」,如《郭店簡.老子丙》簡1:「大上下智(知)又(有)之,其即(次)新(親)譽之,其既〈即〉(次)愄(畏)之,其即(次)[予人](侮)之。」傳世本《老子》「即」作「次」。 「即」、「次」於文獻中音近相通,作為聲符,更可互換,《說文》「垐」字古文作「堲」可證,參見「堲」。而「皀」、「食」作為古文字部件多通用,故信陽楚簡「即」從食從卩。 此外,「即」、「節」古音同屬精紐質韻,故亦見通用。參見「節」,參見「既」。 | |||||||
見 | 甲金文「見」、「視」有別,除了中山王方壺一字形為例外,分別在於「見」字從「目」從「卩」,人形作跪坐之勢;「視」字從「目」從「人」,人形作站立之勢。郭店楚簡《老子丙》「視之不足見」的視、見正作此二形。參見「視」。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看見、覲見,又讀為「獻」,表示奉獻祭品。金文也用作本義,表示看見、目睹,中山王壺:「則臣不忍見施(也)」,噩君啟車節:「不見其金節則政(征)。」表示朝見,麥方尊:「侯見于宗周」。用作助動詞,表示被動,沈子它簋:「見猒(厭)于公」,即沈子被公所厭足之意。 《說文》:「見,視也。从儿从目。凡見之屬皆从見。」段玉裁注:「析言之有視而不見者,聽而不聞者。渾言之則視與見,聞與聽一也。」 | |||||||
邑 | 金文用作氏族名、人名外,亦表示都邑,洹子孟姜壺:「其人民都邑」;又用作區域單位,齊鎛:「侯氏易(賜)之邑二百又九十又九邑」。 戰國文字多用為地名。 《說文》:「邑,國也。从囗;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卪。凡邑之屬皆从邑。」 | |||||||
免 | 甲骨文用作人名,《屯南》4516:「免示廿」,表示免驗收了二十(塊龜甲)。金文用作姓氏,師閔鼎:「師閔乍(作)免白(伯)寶鼎」。《通志.氏族略》:「免氏,姬姓。《左傳》衛有免餘,衛公孫也。漢有免乙,為上郡太守。」又用作人名。 戰國竹簡通假作「勉」,表示勉力。《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簡25:「免(勉)女(如)也」,表示勉力的樣子。又表示免除,《郭店楚簡.六德》簡28:「袒免為宗族也,為朋友亦然。」「袒免」即袒衣免冠。古代喪禮中,凡五服以外的遠親,無喪服之制,唯脫上衣,露左臂,脫冠扎髮,用寬一寸布從頸下前部交於額上,又向後繞於髻,以示哀思(漢語大詞典)。《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簡51:「臨難見死,不取苟免。」表示臨當大難,將要死亡,不苟且免禍。 漢帛書通假為「晚」,《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第179行:「大器免(晚)成」,表示貴重的器物需要長時間才能製成,比喻人的才華往往到晚年才能成就。 | |||||||
承 |
| 小篆在人形下面又增「手」旁為義符。抬高一人即承擔起其身體,故「承」又有承受、擔起之義。而傳承、承繼之義是從承受、接受引申而來。 金文表示承受、擔任,小臣[言逨]簋:「白懋父承王令(命)」。《國語.齊語》:「余敢承天子之命」。令狐君壺:「承受屯(純)惪(德)」。《左傳.隱公八年》:「敢不承受君之明德。」梁十九年亡智鼎:「年萬不(丕)承」,表示萬年承受(君主的命令)。《詩.周頌.清廟》:「不顯不承」,即「丕顯丕承」。又通作「蒸」,冬季的祭祀名,中山王圓壺:「承(蒸)祀」,《爾雅.釋詁》:「蒸,祭也。」 戰國竹簡也表示承受,《清華簡一.皇門》簡4:「王用能承天之魯命。」 《說文》:「承,奉也。受也。从手从卪从𠬞。」 | ||||||
祝 | 甲骨文或不從「示」,不從「示」的「祝」字與「兄」字的區別在於「祝」的人形是跪坐的,「兄」的人形是站立的(姚孝遂)。或在「口」上畫出「舌」和口液形,活現祝禱之念念有詞,多費口舌。金文後來把「祝」所從的跪坐人形(「卩」)直接寫作從站立人形的「兄」。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祝禱、祭禱,《合集》13926:「祝于母庚」,《合集》2570:「祝于母」,表示向母庚祝禱。此外,裘錫圭認為「祝」字除了以鬼神為對象外,還有以活人為對象的、意義近於「告」的用例。《合集》20966:「八日庚午又(有)祝方曰:才(在)……」,「祝方曰」即告訴方。 金文表示祝禱,小盂鼎:「王各(格)廟,祝。」又表示主持祝禱的官,長甶盉:「即井白(伯)、大(太)祝射。」表示與井伯、太祝一起射箭。 戰國竹簡通假作「篤」,表示關係親密,感情深厚,《上博竹書四.曹沫之陳》簡16:「上下和且祝(篤)」,表示上下和諧,而且非常親密。簡33:「不親則不敬,不和則不篤,不義則不服。」 「不和則不篤」即「不和則不親」(沈培)。 《說文》:「祝,祭主贊詞者。从示从人、口。一曰:从兌省。《易》曰:『兌爲口爲巫。』」段玉裁注:「此以三字㑹意。謂以人口交神也。」 | |||||||
頁 | 「頁」字甲骨文用作本義,如《合集》15684:「豕頁」,意思即豬的頭部。另如《合集》22215:「五子叩頁」,即指五個男孩叩頭的意思。 「頁」字金文見於卯𣪕蓋:「卯拜手頁手。」其他金文多作「拜手䭫首」,傳世文獻如《尚書.周書.召誥》則作「拜手稽首」。「拜手稽首」是古代的跪拜禮,即叩頭至手,叩頭至地。「稽首」寫成「頁手」僅此一見,可能是省文,季旭昇則以為「頁」或是錯字。《說文》:「頁,頭也。从𦣻从儿。古文䭫首如此,凡頁之屬皆从頁。」 「頁」與「首」本為一字,音「首」,其後「頁」字最遲在東漢變讀為「胡結切」。至於「頁」作為紙張的量詞,則是俗字,本作「葉」。參見「葉」。 | |||||||
訊 |
| 陳漢平認為後期金文訛變為從「允」聲。秦文字「口」旁改為「言」旁,右旁簡化為「卂」形。 甲骨文或只從「口」從雙手被綁於後的人形。金文或不從「卩」而從「人」,又多加從「止」形,「止」形又往往訛變為「女」形。 甲骨文表示訊問,《合集》1824反:「王訊曰」。《合集》36389:「己丑,王訊」。 金文表示執拿而訊問之,又可直接理解為俘虜,多友鼎:「執訊廿又三人」,《詩.小雅.出車》:「執訊獲醜」,鄭玄箋:「訊,言也。」𪓐簋:「訊訟罰」。 《說文》:「訊,問也。从言,卂聲。𧨼(𧧍),古文訊从卥。」 參見「奴」。 | ||||||
配 |
| 「配」字的初義未有定論,一說初義當為伴飲、伴食(金文形義通解),一說當與酣、釂諸字義近(李孝定),一說當為配偶之義,從「妃」省聲(陳劍)。一說義為釀酒調配得宜,酒色良好之意(季旭昇)。 金文表示匹配,㝬簋:「用配皇天」;又表示配偶,陳逆簠:「台(以)乍(作)厥元配季姜之祥器」;又用作人名。 《說文》:「配,酒色也。从酉己聲。」段玉裁注:「當本是妃省聲,故叚爲妃字。」 此外,「肥」、「配」古音相近,帛書有借「肥」為「配」之例,《馬王堆.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神聖是則,以肥(配)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