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樓與薄扶林區歷史發展

太古樓

太古樓曾是一個包括員工宿舍、小學、聖堂等等的建築群,於1977年拆卸,至今已有35個寒暑。雖然昔日的太古樓已經改建成為薄扶林花園,然而,舊日鄰舍關係及天主教信仰一直維繫著整個群體,居民及其後人的回憶並沒有因飛逝了的時光、變遷了的人事、拆毀了的建築物而逐漸褪色。

據推論,「太古樓」最初是指在利牧徑(Claymore Avenue)上的兩座太古洋行高級職員宿舍。它們分別為:「Claymore」(中譯為「利牧苑」),以及「Alandale」。由於它們屬太古洋行所擁有,因此,村民習慣上總稱它們為「太古樓」。到了1885年,巴黎外方傳教會從太古洋行購入利牧苑,用作「納匝肋」修院以及印書館,而Alandale後來就售賣給牛奶公司(Dairy Farm)作貨倉之用。

1891年, 由於利牧苑一帶熱病流行,修院及印書館暫時搬遷到堅尼地城附近的列治文台(RichmondTerrace)。1896年,巴黎外方傳教會購入德格拉斯堡(Douglas Castle)作為修院以及印書館新址,原來的利牧苑雖然不再用來印刷書籍,不過,巴黎外方傳教會在利牧苑附近建造印書館員工宿舍,讓在印書館工作的天主教員工得以居住。他們的宿舍因而承襲了「太古樓」這名字。

早期的太古樓居民太多數來自順德、東莞,亦有來自香港西貢的鹽田仔等。他們有的在國內被巴黎外方傳教會的神父招募到納匝肋印書館工作,有的從國內逃難到香港,在其他教會神父推薦下到了伯大尼及印書館工作。然而,他們最後都在太古樓定居。隨著居民的人數不斷增加,太古樓亦不斷建造新的建築物。居民人數在高峰時約有三百人,分別居住在三座兩層高共48個單位裡。他們全都是天主教徒,太古樓因此亦有「教友村」之美名。


1963年的太古樓

1967-68年太古樓建築群位置圖

1922年
1958年

1963年1978年
1922-78年太古樓的發展
從測量圖可見1922年至1958年之間,太古樓沒有太大變化,圖中靠右的兩座建築物是牛奶公司員工宿舍,因為住著24戶人家,因而被稱為「24間」。相比58年,從1963年的測量圖可見,太古樓村已有一定的村落規劃,我們可以看到村裡建設了樓梯,用來接駁高、低地方;還有儲水池、公廁以及一些遊戲場所;此外,村落的外圍亦建築了車道;圖中亦可看到鄰近太古樓南面山坡下的聖神修院。太古樓於1976年出售,77年開始拆卸。依圖示,到了78年,村落已經完全被拆卸了。
1976年的薄扶林 1941-1945二次大戰日軍繪製
的薄扶林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