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薈萃
二十世紀香港天主教的歷程

總論

 

 

香港天主教教會是少數從香港開埠便存在至今的組織。

 

直至二十世紀中葉,歐裔教士在教會中扮演著領導的角色,並經常帶著對自己文化和宗教的優越感來對待本地的華裔人士,加上教廷──天主教會的中央領導機構──當時明令各地教會不允許以本地語言或按本地文化舉行禮儀,促使西方文化在香港天主教教會中處於主導地位。與此同時,教會通過本地傳教工作,以及醫院、學校等社會福利事業,將西方文化傳播到香港社會各個階層。

然而,隨著傳教士在本地的傳教經歷(如語言和習俗隔膜)以及1920年代國內反基督宗教運動的浮現,使教會漸漸意識到接納中華文化的重要性,並開始在教務工作方面作出轉變,逐步引入中華文化。

 

1960年代以後,教廷承認各個地方的傳統價值與重要性,並強調對其他文化的互動與尊重;與此同時,華裔神職人員開始主理香港教務。此後,香港天主教教會積極展開本地化的改革工作,並嘗試尋找東西文化調和之道,當中包括使用本地語言舉行禮 儀、編訂各項配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禮儀經文和音樂、將傳播中華文化視為天主教學校教育工作重點等。

 

時至今日,香港天主教教會成為了一個兼有中西文化特色的組 織,並繼續與香港社會共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