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RSSRss 订阅   列印此页 列印
二零零七年一月十五日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
「香港学童辍学情况及其介入」调查研究



政府为6至15岁提供九年免费及基础教育,但每年均有千余学童辍学,根据教育统筹局的数字,2003/04学年、2004/05学年及2005/06学年,分别有1297、1240及1362名学童辍学。以往有关学童辍学的研究多从学童的角度去探讨辍学成因,得知的成因包括学习上的适应、人际关系、家庭因素及朋辈影响等,而鲜有探讨家长及老师在协助学童面对辍学问题时的经历和观察,与及彼此之间的配合。为了具体地了解学童辍学的情况与及学童、家长及老师三者的需要,我们于2006年3 月至9月期间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

是次的调查分别从2002/03学年至2005/06学年有辍学记录的学童、家长及老师的角度去探讨学童辍学行为的成因及各方面人士在协助有关学童时所面对的困难。调查成功接触了161个家庭,访问了129位学童、158位家长及95位老师,其中有85个家庭的家长、学童及有关学童的老师都同时参与是次的调查。157个家庭来自教育统筹局缺课组已登记的辍学个案,召募的过程是首先透过教育统筹局缺课组的同工向辍学学童的家长介绍是次的研究,取得家长同意,然后向我们提供自愿参与是次调查的家长的联络方法,经联络后,我们以家访或电话访问的方式分别向家长及学童收集资料,然后由家长或辍学学童提供学校及老师的资料,经联络后,我们再以邮寄、传真或电邮的方式向老师发出问卷。另有4 个家庭是中大社工系「家有辍学儿家庭为本研究及实务计划」的临床个案。在受访学童当中有46位学童在受访时已经复课或参加其他培训课程,其中65.2%(30)的学童并非在原本就读的学校复课。详细数据请参看〈表一〉。

受访者背景:
受访学童的年龄介乎12至17岁,其中52.8%(68)学童是15岁或以上。66.7%(86)为男生,33.3%(43)是女生,84.9%(109)在香港出生,其余多在内地出生(13.9%,18人)。当中32.6%(42)受访学童是来自单亲家庭的。有52.7% (68) 受访学童辍学前最后就读班级为中一,就读中二的有31.8%(41),而就读中三的有10.9%(14),亦有一位学童报称其最后就读班级为小六,因她从没有到所派的中学上学。他们辍学前的学校组别以第三组为最多(48.8%) ,其次是第二组别的学校(28.7%)。根据仍辍学学童的资料,他们离开学校的时间长度由1个月至36个月不等,已离开学校半年至一年的学童的比例最高(34.9%, 29人),另外有两成多的学童离开学校超过一年(26.5%, 22人);已复课的学童的离开学校时间至复学的时间长度同样是1个月至36个月不等,32.6%(17)的学童在复学前已离开学校超过一年,详细数据请参看〈表二〉。

受访家长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4-44岁及45-54岁两个年龄层之内,78.5%(124)为女性,教育程度大部份在初中程度或以下(78.4%,123人)。38.0%(60)全职工作、14.6%(23)兼职工作、46.8%(74)没有出外工作。47.4%(75)家庭的家庭月入少于港币9999元、38.1%(60)的家庭每月收入介乎10000至19999元之间,只有9.5%(15)的家庭每月收入超过港币20000元,数据显示辍学学童较多来自家庭收入及父母教育程度较低的家庭,详细数据参看〈表三〉。

大部份的受访老师为学童的班主任,45.3%(43)为男性,50.5%(48)为女性,他们年龄集中在25-34岁(43.2%)、35-44岁(27.4%)及45-54岁(14.7%)的三个年龄层之内,教学年资为22.1%(21)在五年以下、23.2%(22)为六至十年、 50.5%(52)超过十年,详细数据请参看〈表四〉。

研究结果

一、辍学前学习情况及期望:

1.1原本期望达到的学历水平及上学的意义
数据显示在辍学前,受访学童与家长之间对学童能达至的学历水平的期望有明显的差异,学童自己的期望远低于家长的期望,尤其是仍然辍学的学童。父母很多时都期望子女达到一定的学历水平,而学童则不期望自己在主流教育系统里继续升学。双方在期望上的分歧往往会成为亲子关系的张力。有关上学的意义方面,已复课的学童比仍然辍学的学童较多认同上学的正面意义,例如读书明理、方便找工作等。而仍辍学的学童则多觉得上学没有意义和太辛苦;而两类的学童都一致认同「认识朋友,有群体生活」是上学的第二个重要意义。整体而言,成功复课的学童的价值观似乎较接近其家长的价值观,而仍辍学学童对上学在就业、独立生活方面的意义与及读书是青少年人的本分等几个项目方面与父母的意见分歧颇大。详细数据请参考〈表五A〉及〈表五B〉。

1.2、辍学前的家庭、师生及与同学的关系
无论是仍辍学或已复学的学童都有超过半数(50.6%及56.6%)表示于辍学前,他/她们与家长的关系好坏参半甚至欠佳,家长方面亦分别有51.4%(54)及45.3%(24)有相近的看法。而老师所反映的情况尤其令人忧虑,有67.7%(44)及70.4%(19)的老师觉得学童与家长有亲子关系的问题(表六A),这种状况在配对样本的分析中同样持续(表六B)。

师生关系方面,以家长的观感最为负面,有58.1% (61)仍辍学学童家长及69.8% (37) 复学学童家长表示子女与老师的关系好坏参半甚至欠佳。而学童方面则分别有50.0%(41)及43.5%(20)有此观感,而老师方面则有55.4%(36)及40.0%(12)有此观感(表六A)。配对样本的分布比例相约(表六B)。

至于学童辍学前与同学的关系,似乎比亲子关系及师生关系稍佳,但仍有45.8%(38)的辍学学童、39.1%(18)复学学童、41.9%(44) 辍学学童家长、45.3%(24) 复学学童家长、54.5%(36)辍学学童老师,和50.0%(15)复学学童的老师觉得学童辍学前与同学的关系好坏参半甚至欠佳(表六A)。以上的详细数据请参考〈表六A〉及〈表六B〉。

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显示,已复课的学童,其家长及老师之间对于学童辍学前的师生关系有分歧的意见;而仍辍学的学童、其家长及老师对他们辍学前的亲子关系及师生关系的意见都有明显的分歧。总结而言,学童在辍学前的人际关系令人关注,而家长及老师对对方与学童的关系都互相抱有负面的理解,而且他们的理解与学童的主观感受并不一致,这情况在仍辍学学童中尤其严重,这可能是阻碍三者合力去解决学童辍学问题的其中一个原因。

1.3辍学前的学习情况
有26.8%(15)的辍学学童、19.6%(11)的辍学学童家长及12.5%(7)的辍学学童老师反映学童有颇多学习障碍的症状,情况值得关注。在复学学童之中,学习障碍的症状并不明显。数字显示部分学童可能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着一些先天的障碍而令他们失去兴趣。详细数据请参考〈表八A〉及〈表八B〉。

另一方面,有63.9%(53)的仍辍学的学童,及65.2% (30)已复课的学童都表示他/她们在升中适应方面遇到困难。仍辍学 (37.3%,31人)及已复课的学童(52.2%,24人)均认同「学科及学习/教学模式的转变」是最常遇到的适应。家长的意见大致和学童相近。详细数据请参考〈表七A〉及〈表七B〉。

1.4 学童缺课情况及处理有86.7%(72)辍学学童、71.7%(33)复课生、80.9%(85)辍学学童家长、69.8%(37)的复课生家长、96.9%(63)辍学学童的老师,及86.7%(26)复学学童的老师指出学童辍学前有经常缺课的情况,情况相当严重。详细数据请参考〈表八A〉。

整体样本显示〈表九A〉,在家长及学童心目中家长对学童经常缺课的反应是「跟孩子倾谈、劝孩子上学」(72.2% 的辍学学童、78.2%的复课生、81.4%的辍学学童家长及75.8%的复课生家长) 。学校的反应方面,有91%(81)老师表示学校对学童经常缺课的反应是「通知家长」及「跟学童倾谈,试图了解原因」。详细数据请参考〈表九A〉及〈表九B〉。虽然家长及学校方面都有对学童的缺课作出不同的对策,可是这些对策的成效并不显着,有65.3%(47)辍学学童及54.5%(18)复课学童认为家长的反应或对策对他们没有帮助。学校的反应或对策方面,则有81.9%(59)辍学学童及54.5%(18)复课学童认为没有帮助。详细数据请参考〈表九C〉。

二、辍学原因及处理

2.1 辍学原因在理解学童的辍学原因时,学童、家长及老师之间既有一些趋向一致的意见,同时彼此之间也有明显的分歧。学童、家长及老师大致上都认同「对上学不感兴趣,认为上学没有意义」、「学童的个人性格问题」、「学童对课程或学习适应问题」及「不良朋辈的影响」为最普遍引致学童辍学的原因。老师最倾向于将学童辍学的原因归咎于「学童的个人性格问题」(67.4%),及「对上学不感兴趣,认为上学没有意义」(66.3%),老师亦倾向于将问题归咎于「家庭的因素」,主要包括管教及家庭关系的问题(63.2%),而甚少认同是校内的一些因素(如︰师生关系、校方的处理手法、学校的学习环境欠佳等)(9.5%及0%)所致。

受访的学童与家长普遍没有将辍学问题归咎于家庭的管教与关系的问题,有些受访家长更刻意将家庭一些的困境与家庭管教、家庭关系的答案分别开来,他们提供的困境包括父亲去世、家庭经济情况陷入危机、父亲入狱等。与老师的角度相比,有多于1/5的学童与家长觉得学校的因素,尤其是师生关系是导致学童辍学的原因之一,详细的数据请参考〈表十A〉。

为避免因样本数目不同而引致的误差,〈表十B〉综合了仍然辍学学童及已复课学童跟家长、老师的配对样本的比较分析,以上所陈述的一致性及差异仍然明显。

2.2 己复学学童成功复课的原因
表十一简单列出复学学童成功复课的原因,对前途的考虑似乎是最主要的诱因,36.9%(17)复课生表示是因「担心自己的前途、想继续读书或担心跟不上进度」,21.7% (10)表示是因为「不想经常无所事事」,17.4% (8)是因为「家人/学校/专业人士强迫我、不想入寄宿学校或害怕受到法律监管」,其他因素包括8.7%(4)「已经克服困难或返学面对的障碍改善了」、8.7%(4)「有更适合他的学习环境」,及4.3%(2)「想和朋友玩、想扩阔社交圈子」。

2.3 仍辍学学童的家长的经历及希望获得的帮助
根据〈表十二〉的资料,46.7%( 49)家长在处理孩子辍学问题时的最大困难是「无论我们怎样大吵大闹,都没有用」,其次是28.6%(30)「没有有效的法令强迫孩子上学」,及24.8%( 26)「不忍心强迫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情」。有15.2%(16)的家长指出有「找不到学校或合适的课程」的困难,其他的困难包括9.5%(10)「孩子在外面有人支持及收留」、5.7%(6)「家长情绪能力或时间上的限制」、3.8%(4)「校方的处理令孩子未能复课」,及2.9%(3)「孩子的病情未稳定」。

大部份家长都对未能协助孩子复课感到无奈(93.3%,98人)、亦非常担心孩子的前途(81.9%,86人),有不少的家长感到自责(69.5%, 73人),及自信心低落(61.0%, 64人);但也有62.8%(66)的家长表示「觉得轻松了」,因无须再面对孩子上学时遇到的困难。似乎家长虽然无奈,但处理孩子上学时要面对的困难,与孩子辍学的问题,对不少父母而言都是同样困难的。数据亦显示孩子辍学的问题,对亲子关系及家庭的关系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可以是好也可以是坏,例如有45.7%(48)家长表示家人间因为孩子的争执增加了,但也有44.7% (47) 家长表示家人因孩子的问题变得更团结。详细数据请参考〈表十三〉。数据显示部份家长在协助学童复课的时候都面对着失败的经验,孩子对于父母的反应并没有积极的回应。同时,父母亦觉得有其他外在的因素在影响着孩子。他们面对这些经验都感到无奈或质疑自己协助孩子的能力。

2.4 老师的经历及希望得到的支援
有75.4%(49)仍辍学学童的老师及53.3%(16)已复课学童的老师都认为家长因亲职技巧、知识的不足或因工作关系而未能对学童提供帮助是他们在协助有关学童时所面对的主要困难。另外,大部份老师认为学童的态度是他们所面对的困难,有64.6%(42)仍辍学学童的老师及46.7%(14)已复课学童的老师认为学童表现抗拒及逃避使他们未能提供帮助;有43.1%(28)仍辍学学童的老师及50%(15)已复课学童的老师认为学童并不认为自己有问题是他们所面对的困难。此外,未能减少学童受校外不良朋辈的影响、老师的工作量太多或支援不足,及校内的课程或学习环境不适合学童的特性都是他们所面对的困难。详细数据请参考〈表十四〉。

支援方面,仍辍学学童的老师表示最需要的是有关辅导家长的支援70.8% (46),及有关处理学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的训练和支援64.6% (42)。而已复课学童的老师表示他们最需要更多有关处理学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的训练和支援66.7%(20),及能有更平衡的工作量去留意及处理学童的问题60%(18)。给予学校及老师明确的指引及系统去处理有关学童,并在帮助有关学童的过程中,给予老师支持、鼓励及欣赏都是他们认为较重要的支援。亦有部份仍辍学学童的老师50.8% (33)及已复课学童的老师33.3%(10)认为老师的工作繁重,学童辍学的问题应尽快交由专业人士处理。详细数据请参考〈表十五〉。

总结及建议

综合而言,是次研究有以下发现︰
1. 辍学学童普遍都有升中适应的问题,尤其在学科适应方面,而师生关系及同学关系亦值得留意。
2. 大部分学童在辍学前都有经常缺课的情况。
3. 未能复学的学童比已成功复学的学童较多有学习障碍的迹象。
4. 除了上述差异外,已复课的学童对于上学的意义及自己的前途都有较积极的价值观,相对上他们与父母的分歧也较少,这似乎都是有利他/她们复学的因素。
5. 仍辍学学童与家庭及老师之间存有明显的分歧,可能是三者无法同心合力解决问题的原因之一,故须要作出调解。
6. 家长与老师在协助学童解决缺课及辍学问题时都似乎有强烈的有心无力之感,同样需要鼓励和支持。
7. 无论家长及老师的经历都显示对家长及家庭的支援对处理学童缺课及辍学的问题十分重要。对家长有效的支援亦是对老师最重要的帮助,因能减轻他们最大的困难。

基于以上的发现,我们建议:
1. 加强为初中学童提供适应计划,并为学童提供多层次的介入,包括:培养学童对学习及生活的正面价值观,改善学童的人际关系,及留意学童的学习环境是否与他/她的学习能力互相配合。
2. 及早识别有学习困难的学童,以协助学童面对升中各方面的适应问题。我们对早前教育统筹局提出,要为初中学童制定评估特殊学习困难的测验工具的措施,深表欢迎。
3. 改变以往只集中于改变学童本身的协助模式,加强对家长及家庭的支援,尤其是学历程度较低及经济资源较少的家庭,并且要调解不同系统间的分歧,令各方面协助学童的人士可以互相支持及体谅。
4. 面对众多对主流教育失去兴趣的学童,政府应该提供更多元化的教育途径,我们建议教统局可协助一些有需要或愿意的学校转型,提供更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搜寻新闻稿

专题


香港中文大学55周年
香港中文大学5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