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數字絲路」國際會議暨
第三屆熱帶與亞熱帶遙感應用會議於中大舉行
《數字絲路科學規劃書》日前在第二屆「數字絲路」國際研討會暨第三屆熱帶與亞熱帶遙感應用國際會議上正式發布。該兩個會議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與「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DBAR)聯合主辦,並由中大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太空所)承辦。
大會開幕儀式由中大太空所所長林琿教授主持、中大常務副校長華雲生教授致歡迎辭。大會主席、DBAR國際科學計劃主席及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院士在開幕儀式上發表主題報告,題為「地球大數據推進一帶一路發展」(Big Earth Data for Belt and Road Development)。俄羅斯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瓦力里•邦杜亦在致辭時表示,空間對地觀測技術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現代社會治理手段,中國作為世界上最活躍的空間技術大國之一,為國際對地觀測領域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匯集來自26個國家和十多個國際組織的300餘位專家的論證研討和編撰,該科學規劃書確立了DBAR的願景、目標及科學議程,和設定實施計劃的程序。DBAR是研究將地球大數據用於「一帶一路」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國際科學計劃,為期十年。DBAR期望到2025年,可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框架下,將地球大數據應用於區域開發、環境保護和資源管理活動的設計和規劃。
是次會議上, DBAR首批八個國際卓越中心獲批准成立,分別分布在俄羅斯、巴基斯坦、美國、意大利、摩洛哥、尚比亞、泰國和芬蘭。這些國際卓越中心將開展在基礎設施改善、環境保護、災害風險控制、水資源管理、城市發展、食品安全、沿海地區的經濟增長、自然和文化遺產的管理、高山寒區和北極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合作,形成共同研究、相輔相成、互利共贏的科技合作開放基地,讓各國際卓越中心連結成具有區域優勢和研究特色、輻射周邊地區的國際合作網絡。
是次會議為期三天,旨在推動DBAR科學議程的實施,以促進「一帶一路」區域可持續發展和為國家及國際戰略服務,並鼓勵地球大數據在跨學科領域的應用研究及作為科學家與決策者之間的交流平台。共有200多位來自中國內地、澳洲、加拿大、德國、希臘、泰國、印尼、老撾、馬來西亞、斯里蘭卡、蒙古、緬甸、巴基斯坦、摩洛哥、荷蘭、英國、美國、俄羅斯、哈薩克、意大利、歐盟等20餘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學者參加了會議。
在閉幕儀式上,大會公布第三屆「數字絲路」國際會議將於意大利威尼斯舉行,第四屆熱帶與亞熱帶遙感應用會議將在越南河內舉行。此外,參加會議的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一行12人當天亦訪問了中大太空所,與太空所研究人員就從科研與教學支持一帶一路計劃進行了廣泛的交流。
自DBAR計劃於2016年5月正式啟動以來,中大太空所積極參與該計劃,所長林琿教授出任DBAR科學委員會成員及DBAR海岸帶工作組聯合主席,太空所研究助理教授張鴻生博士為DBAR海岸帶工作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