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RSSRss 訂閱    列印此頁 列印
二零一七年三月十五日

中大林琿教授獲美國地理學家協會米勒獎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陳述彭地球信息科學教授林琿教授,獲得美國地理學家協會(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ers,簡稱AAG)頒發2017年度米勒獎(AAG E. Willard and Ruby S. Miller Award),以表彰他卓越的教研能力,以及在地理領域所作出的重大貢獻。林琿教授是首位來自亞洲院校與科研機構的地理學家獲此殊榮。頒獎儀式將於4月9日在波士頓舉行的AAG年會中舉行。

林琿教授表示:「AAG米勒獎代表著國際地理學術界對我們研究方向和成果的高度肯定,我和我的研究團隊都深受鼓舞。」

林琿教授早前獲六位來自北美和歐洲國際著名地理學家的提名與共同推薦,角逐本年度AAG米勒獎。他們推崇林教授率先在國際學術界提出利用虛擬地理環境(Virtu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s),發展適用於動態遙感、具有地學過程模型的地理空間分析平台,將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的方法論提升到這個更符合地學專家需要的虛擬環境平台。林教授更為此開展了長期的理論研究和建設團隊,將虛擬地理環境的研究推向國際。

林琿教授於1988年在美國布法羅大學的美國地理信息與分析國家中心(NCGIA)攻讀博士課程,於1992年獲布法羅大學博士學位,翌年加入中大地理學系任教。1997年林教授發起並創立中國科學院暨香港中文大學地球信息科學聯合實驗室,其後,他在大學的支持下將該實驗室轉型為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並在國家科技部的支持下創建國家遙感中心香港基地和香港衛星遙感地面站,以及聯合國亞太經社會遙感、GIS和衛星定位工作組香港聯絡處。透過這些科研平台,林教授逐步在中大推動三個重要的科研方向:1)加強「全天候環境遙感試驗」以突破熱帶亞熱帶多雲多雨環境的障礙;2)發展以地理知識工程為導向的「虛擬地理環境研究」;3)進行「空間綜合人文學與社會科學研究」以促進地理信息科學與人文和社會科學的跨科和整合。

林琿教授通過組織珠江三角洲綜合環境遙感,發展了以雷達遙感為主的多源遙感方法,尤其在雷達干涉測量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他率先提出「大型線狀人工地物形變監測」的研究方向,不僅將其應用於包括香港國際機場跑道和青藏鐵路路基等大型基礎設施的穩定性監測,並將這些新方法應用於由他擔任中方首席科學家的中歐「龍計劃」項目 - 「青藏高原冰凍圈的演變監測」。

林琿通過十多年的持續探索,組織國內和國際團隊開展虛擬地理環境研究,系統地提出地理編碼數據庫和地學過程模型庫為「雙核心」的虛擬地理環境四元素理論和方法(地理編碼數據庫、地學過程模型、空間分析與模擬、虛擬環境),並在珠江三角洲跨境環境安全以及國家重大科研計劃項目「人類活動與全球變化相互影響的模擬與評估」中實踐相關理論。他與英國科學院巴蒂院士合作的《虛擬地理環境》(英文版)不僅在中國和美國發行,還被翻譯成俄文版和捷克文版在歐洲發行,推動了國際上虛擬地理環境的研究。 

林琿加盟中大後,深感大學人文學和社會科學的深厚積澱,認為地理學的空間綜合分析思想可以成為人文學與社會科學研究的新工具。同時,他也得到時任研究所管理委員會主席的楊綱凱教授關於「推動跨學科交叉研究」的鼓勵,邀請文學院和社會科學院的教授一同組織科研計劃,並聯合北京大學和臺灣大學學者於2009年共同發起「空間綜合人文學與社會科學研究論壇」,吸引了來自海內外的眾多人文學和社會科學的著名學者參與該論壇的年會,為培養學術複合型的青年學者及促成多個新研究方向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陳述彭地球信息科學教授林琿教授(右)獲頒授美國地理學家協會米勒獎。
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陳述彭地球信息科學教授林琿教授(右)獲頒授美國地理學家協會米勒獎。

林琿教授
林琿教授

中大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位於霍英東遙感科學館。
中大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位於霍英東遙感科學館。

搜尋新聞稿

專題


CUHK in Touch (2020年9月號)
CUHK in Touch (2020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