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四位優秀學者獲裘槎基金會頒發獎項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四位學者獲裘槎基金會頒發獎項,以表彰其傑出科研成就。中大物理系教授王建方教授獲頒「裘槎優秀科研者獎2020」,來自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兩位學者包括內分泌及糖尿科主任馬青雲教授、腸胃及肝臟科教授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教授獲得「裘槎優秀醫學科研者獎2020」,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周仁杰教授則獲頒「裘槎前瞻科研大獎2019」。
研究可靠「等離激元納米腔」建構方法 提升檢測儀器靈敏度
王建方教授於2005年加入中大,他致力研究「膠體等離激元金屬納米顆粒」(colloidal plasmonic metal nanocrystals)在多種領域的應用,包括染色、光催化、超敏感應、局部光加熱、顏色切換、食品智能檢測標籤、食品安全檢測、海水淡化等。在智能窗研究上,王教授最近成功利用「金屬—高分子複合材料」(metal-polymer composite materials)作為玻璃塗層,控制玻璃窗一秒間由透明變成磨砂,並可自動調節透光率,減少室內能源消耗,相關技術未來可應用於變色眼鏡、智能建築的玻璃外牆等。
「等離激元納米腔」能將光的強度提升一萬倍以上,可應用於食品、環境監測、醫藥、農業等不同範疇的光譜檢測儀器,提升檢測靈敏度100倍以上。製作納米腔的其一可行方法是利用分子作為間隔物,插入「等離激元金屬納米顆粒」(plasmonic metal nanocrystals)之間。不過,要可控且高效地製作納米腔,在科研界仍存在不少挑戰。王教授將運用裘槎基金會的科研基金,開發可靠的納米腔建構方法,包括研究將常見於重型車輛及工業設備固體潤滑劑的化合物作為二維納米片,插入「等離激元金屬納米顆粒」之間,精確地控制顆粒間距在一個原子至幾十納米範圍內,以更有效及穩定地製作納米腔。
這種納米腔具備特殊光學性質,未來可用於設計新穎且廣泛用於通訊及電子儀器的LED屏幕、高靈敏度的可見及紅外光子探測器等。王教授及團隊將透過理論建模及光電轉換測量開展研究,期望日後為光學、電學,以及先進的光發射、調製和檢測方法等開闢新道路。王教授過往憑傑出研究成就,屢獲殊榮,包括中大青年學者研究成就獎、國家教育部頒授「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自然科學)」、伊朗科學研究與技術部頒授「花剌子模國際科學獎」等。
通過基因組研究 為糖尿患者確立精準治療
馬青雲教授為內分泌、糖尿及代謝科的專家,於2008年加入中大,近二十年來一直專注研究糖尿病及其併發症。他的研究團隊曾運用香港糖尿病登記冊等相關數據庫進行大型隊列研究,以鑑定與二型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相關的基因組和其他新的生物標記。
在裘槎基金會的支持下,馬教授期望利用現存的大型多組學、臨床數據,以及隊列研究進行獨立驗證,開發多基因風險評分工具,協助臨床預測糖尿病併發症和治療結果。馬教授曾於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超過280篇論文,包括《自然》、《刺針》、《美國醫學會雜誌》等,並獲頒多個獎項,包括香港十大傑出青年、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授予「Albert Renold獎學金」,及中大醫學院傑出獎學金等。
馬教授於英國劍橋大學完成醫學培訓,並在倫敦接受內科醫學培訓。隨後返港完成內分泌科培訓。馬教授早於2001年獲裘槎基金會頒發研究獎學金,支持他遠赴美國波士頓哈佛醫學院喬斯林糖尿病中心擔任研究員,進一步加強他對糖尿病併發症領域的研究興趣。
闡述克隆氏症的驅動細菌運作機制 尋找新治療方法
黃秀娟教授為腸胃科專家,於2010年加入中大,其研究專注於開發微生物診斷方法,並創新地將微生物藥物應用於治療炎症性腸炎、肥胖及癌症。黃教授的研究團隊最近證實,一種被視為帶有致病性的微生物於克隆氏症患者間流行。在裘槎基金會的支持下,黃教授的團隊將利用現存的生物資料庫,研究該微生物的特徵及如何成為病原體。研究項目將為克隆氏症患者開發新的預防途徑或藥物治療方向。
作為世界知名的臨床科學家,黃教授在《自然—遺傳學》、《自然通訊》及《刺針》等國際期刊出版的科學文獻達200篇,並申請了多項專利,亦是在內地大灣區進行「10萬名母嬰研究組」大型研究的先驅。黃教授畢業於英國聖巴多羅買和皇家倫敦醫學院,並獲倫敦帝國學院授予哲學博士。黃教授憑傑出研究成就,曾榮獲多個獎項,包括達安輝爵士Lectureship、國家教育部授予「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等。
研發無侵害「反射模式層析相位顯微鏡」 及早檢測病變
周仁杰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研發無標記高靈敏度光學干涉顯微技術及其在生物醫學上的應用。周教授於2014年獲得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電子與電腦工程學博士學位。其後他於麻省理工學院G. R. Harrison Spectroscopy Laboratory擔任博士後研究員,開展高速顯微成像技術的研究。周教授自2017年加入中大後,積極與威爾斯親王醫院及眼科醫院相關專科在TPM(Tomographic Phase Microscopy)領域密切合作。
在裘槎基金會的科研基金支持下,周教授將進一步應用「活體層析相位顯微技術」(TPM for label-free in vivo imaging applications),開發「反射模式層析相位顯微鏡」,日後為活體組織成像帶來新突破。新技術無侵害性、可多次重複進行,並可實時檢視微小的細胞及組織,幫助醫護人員及早識別細微病變,預防腫瘤形成。他至今已撰寫30多篇論文發表於著名國際期刊,包括《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並為近30份國際期刊擔任審稿人,過往亦獲頒多個獎項,包括阿諾德和梅布爾貝克曼基金會研究生獎學金等。
有關「裘槎前瞻科研大獎」
「裘槎前瞻科研大獎」於2012年設立,旨在物色一批極具才華及學術成就足以在國際學術界競爭的學者,讓這批「明日之星」在學術成就剛起步階段,獲得支持,得以在科研、個人能力和專業上盡展所長,在專業領域內不斷精進,勇敢創新嘗試,為推動香港的教育和科研發展作出貢獻。每個獎項的科研基金上限為港幣500萬元,供五年研究之用。
有關「裘槎優秀科研者獎」/「裘槎優秀醫學科研者獎」
裘槎基金會於1997年設立「裘槎優秀科研者獎」,頒授予科研工作上有卓越表現的學者,「裘槎優秀醫學科研者獎」則頒授予醫學或牙醫學科研工作具傑出表現的學者,以表揚他們的成就,並鼓勵他們在其研究領域取得更理想的成績。獎項經多位國際權威科學家嚴格評審各候選人的科研工作後,選出得獎者。每名「裘槎優秀科研者獎」/「裘槎優秀醫學科研者獎」得獎者可獲港幣200萬元的科研基金;其所屬大學可獲資助另聘替代講師或臨床醫療人員執教一年,讓得獎者全職投入研究工作。
搜尋新聞稿
是日活動
二零二零年十二月九日
二零二零年十二月三十日
二零二零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二零二一年四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