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December 2020
二零二零年十月二十日
中大三科研項目榮獲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三個研究項目獲國家教育部頒授2019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包括一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一個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及一個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中大2019年度得獎學者及研究項目如下:

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黃聿教授王力博士駱江云博士 Hippo信號通路在湍流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中的新作用

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中風、冠心病及心肌梗塞等高危疾病的最重要致病因素。全球每年有1,400萬人因動脈粥樣化直接造成死亡。然而,有關血液流動模式如何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機制仍不清楚。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黃聿教授與天津醫科大學的合作研究發現,抑制血管內皮的「Hippo信號通路」會促進血管炎症發生,進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而臨床上常用來降低血脂的他汀類藥物可顯著啟動Hippo通路,有望通過尋找「Hippo信號通路」的激動劑找到治療動脈粥樣化的新藥。黃聿教授團隊的王力博士目前已經建立針對「Hippo信號通路」為靶點的藥物篩選平台,並已初步篩選出幾個對「Hippo信號通路」啟動作用比較強的化合物,目前正在小鼠模型上驗證治療效果。

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中大理學院化學系卓敏化學講座教授謝作偉教碳硼烷的可控官能團化

碳硼烷是由硼、碳和氫原子組成的籠狀分子,具有獨特的三維結構、芳香性及熱穩定性。這些特質使碳硼烷成為獨特和具價值的分子建構組件,適用於功能性材料到藥物的各項應用。中大化學系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合作研究團隊,在謝作偉教授領導之下,運用金屬有機化學方法發展出一系列合成策略,為有關化合物的應用提供新方向。

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名譽臨床副教授梁浩雲醫癲癇及癲癇持續狀態的機制與臨床研究

腦癇症(又稱「癲癇病」)是一種影響年輕人和老年人的重要神經系統疾病,有三分之一病人屬於「難治性腦癇症」,無法以抗腦癇藥物控制病情。2012年,梁浩雲醫生連同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腦外科組潘偉生教授及朱獻倫醫生等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將「顱內腦電圖檢查」發展為一種有助確定腦癇病灶位置的重要檢查方法;並於2015年發表研究報告,指出結合顱內腦電圖和高頻信號檢測(high-frequency oscillations)技術,可更準確地找出腦癇症發作源頭,以確定手術切除範圍。2018年,團隊發表了題為《利用高頻信號的小波分析對難治性腦癇症華人患者進行顱內腦電圖檢查》的研究報告,概述了中大的臨床研究在日常實踐中如何為腦癇症患者帶來幫助。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簡介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是國家教育部設立的科技專項獎,對象為全國的高等院校,2009年開始接受香港特別行政區高等院校的直接推薦,授予在開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並在創新人才培養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學者和單位。自然科學獎嘉許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中作出重要科學發現的個人和單位;科學技術進步獎則嘉許在推廣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完成重要科學技術工程、計劃及項目等方面具創造性貢獻,或在推進國防現代化建設、保障國家安全方面作出重要貢獻的個人和單位。

(左起)駱江云博士、黃聿教授及王力博士

謝作偉教授

梁浩雲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