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 年 1 月 26 日(星期五)
時間:7:00p.m.-9:00p.m.
地點:中環美國銀行中心1樓A,中大專業進修學院演講廳
簡介
現代人,尤其是都市的居民,所受精神壓力之大,大家都耳熟能詳,精神壓力對身心之影響亦廣為人知,接受精神及情緒科之輔導,成為都市人生活的一部份。現代西方心理治療的一個新趨勢是鼓勵病人或未病之人學習 “Mindfulness”。
“Mindfulness”其實早已有之,是泛稱為 “Meditation” 中的一個方法,古時稱之為「靜坐」、「坐禪」,目的及方法與今日所時興的大同小異。
故旅美史學家唐德剛對「靜坐」有一段精彩的論述:
在精神瀕於分裂狀態之下,唯一自救之術,便是找一塊「精神避難所」──這個「避難所」我終於找到了,他的名字叫做「靜坐」。在靜坐中我才逐漸體會了我國古聖先哲的教誨:「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我對「靜而後能安」的體會,真是得其三昧。──靜坐乃變成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靜」是一泓止水。在微波不興的狀況之下,進入心安理得之境。心安理得之餘,才能對天下事物的本末終始有清晰的認識。
在哥大中文圖書館內我也讀了些佛經和道藏,再配合起耶教聖經的教義,我發現在所有宗教中,「靜而後能安」都是他們的共同基礎。儒佛無神、道耶有神,認識不同,基礎則一也。
看來「靜坐」好則好矣,但究竟是否有科學根據,在科學嚴厲的檢視下,又有甚麼效果呢?
是次讀書會將介紹美國心理治療博士 Dr Ronald D Siegel, PsyD 所寫的 The mindfulness solution。 Siegel 博士是在美國執業多年的心理學家,同時亦修習靜坐多年,在這兩方面都有具體而豐富的經驗。此書之優點在於作者寫得親切及介紹多類靜坐技巧,供所需者修習。
會上亦會介紹藏傳佛學大師明就寧波車(Yongey Mingyur Rinpoche)所傳的簡單靜坐方法,如時間許可,講者會簡介小部分中國傳統的靜坐。
「靜坐」所需要的條件甚少:一個可容膝的空間、一對耳塞、一個坐墊、一張薄被便可以了,真是貧富咸宜,希望是次讀書會能提起與會者對「靜坐」的興趣。
是次讀書會有大部份時間將會用英語介紹,望參加者注意。
Powered by iCage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