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 中國人觀看之道
主講:古兆奉
主持:梁卓恩
日期:2019 年 2 月 15 日(星期五)
時間:7:00p.m.-9:00p.m.
地點:中環美國銀行中心1樓A,中大專業進修學院演講廳
簡介
1972年,英國的文化評論家約翰.勃格爾(John Berger)發表《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一書,同一時期,他主持的兩集電視評論紀錄片,也在BBC放映。
勃格爾的《觀看的方式》在美學界和美術界,引起很大的回響。勃格爾認為:人們看到什麼,跟他知道什麼很有關係。
中國文化是心的文化,傳統上有一套心學。對於客觀世界,中國人也有一套仰觀俯察的方法。
北宋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三遠法」:「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三遠法」,就是一種時空觀,以仰視、俯視、平視等不同的視點來描繪畫中的景物,打破了一般繪畫以一個視點,即焦點透視觀察景物的局限。「三遠」的繪畫理論,也可以說是代表了中國畫家觀察世界的方法。
其實中國的畫論很豐富,王維有《山水論》:
「凡畫山水,意在筆先。
丈山尺樹、寸馬分人。
遠人無目,遠樹無枝。
遠山無石,隱隱如眉。
遠水無波,高與雲齊。」
這些畫論,在現代水墨畫裡,得到繼承。王無邪的作品和他的畫論,是一個例子。他著有《現代水墨畫》一書,闡述山水畫的技法。
在中國文化裡,不同門類的藝術形式,是可以互相啟發,互相借鑒的。因此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說法。
普斯卡建築大獎的得獎者王澍,亦深受中國山水畫的啟發,從不同的維度,深入瞭解杭州地區、城市、村鎮、民居的狀況。從而設計環保的新農村。
台灣導演侯孝賢,吸收三遠法,拍攝出空靈的大自然,又參照唐代文物的色彩,經營畫面。得康城影展最佳導演獎。
本講座將從繪畫、建築、電影等三方面,討論中國人觀看之道。每一個藝術門類,會從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入手。
講者簡介
古兆奉先生為註冊園境師,在香港和中國大陸執業多年。
2003年在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任教園境建築。自2015年起,在珠海學院建築系任副教授。
古先生在學時(1996年),即贏得他的首個園林設計獎項。之後曾獲多個奬項:2017年藍屋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傳承大獎、香港建築師學會2017-2018大獎。2016年綠彙報學苑,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傳承榮譽獎、香港園境師學會園林設計榮譽獎、綠色建築大奬。2015年饒宗頤文化館,獲日本好設計奬2015、香港建築師學會傳承及活化建築獎。
古先生早年畢業於中文大學,曾從事電影、電視工作。對於讀書會,一向大力支持,每年都會作一、兩次的報告。
Powered by iCage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