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盧煜明教授榮獲被喻為諾貝爾獎預測指標的「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
繼日前獲頒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後,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盧煜明教授今日再獲頒「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 – 化學」 (Thomson Reuters Citation Laureate - Chemistry),以表揚他憑藉血漿DNA診斷技術,開創「無創產前診斷」方法的革命性貢獻。根據獎項的主辦單位湯森路透知識產權與科技事業部(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Science Business of Thomson Reuters)表示,「引文桂冠獎」的獲獎人在其研究領域極具影響力,因此被視為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獲得諾貝爾獎。
根據Web of ScienceTM的科學研究引文資料顯示,盧教授自1997年起發表的14份有關「無創性產前診斷」科研文獻,至今已被引用了超過6,000次。盧教授的文章在其研究領域中,被引用的次數位列全球首0.1%。單是其1997年在《刺針》(Lancet) 發表的研究論文(Lo, Y. M. D., et al. (1997). Presence of fetal DNA in maternal plasma and serum. Lancet, 350(9076), 485-487),至今已被引用了1,000次。
湯森路透知識產權與科技事業部認為,在科研界中,文獻引用率愈高,代表有關研究的認受性愈廣泛,愈大機會成為諾貝爾獎得主。
對於其「無創性產前診斷」研究連日獲不同團體頒授榮譽,現為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研究)、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及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的盧煜明教授表示十分鼓舞。盧教授表示:「我代表團隊衷心感激各界對有關研究成果的肯定。我們將會繼續努力,在分子醫學診斷進行更多深入研究,期望可把產前診斷和癌症檢測技術再向前推進,令方法更凖確和全面。」
盧教授於1997年加入中大,同年發表孕婦的血漿內存有高濃度的胎兒DNA。盧教授及其團隊後來研發了唐氏綜合症的無創檢驗方法,從科學研究層面應用至臨床診斷,成為醫學界的重大突破。有關的「無創性產前診斷技術」至今已被全球90多個國家廣泛採用,讓全球數以百萬計的孕婦受惠。此外,盧教授的團隊又透過大型平行測序技術及創新的生物信息科技,分析母體血漿中的微量 DNA,成功破解胎兒的全基因組圖譜,從而可及早預測多種遺傳病。這技術更可應用到多種癌症的檢測。
盧煜明教授的研究成果對全球醫學及科學界影響深遠,屢獲國際殊榮,當中包括2005年國家自然科學獎、2006年國際臨床化學和實驗室醫學聯合會─分子診斷學傑出貢獻獎、2006年美國國家臨床生物化學學院(NACB)傑出科學家獎、2006年裘槎基金會優秀醫學科研者獎、2007年美國臨床化學協會(AACC)Sigi Ziering獎、2012年AACC-NACB臨床化學傑出貢獻獎、2009年富布賴特香港傑出學者獎,以及2014年費薩爾國王國際醫學獎。盧教授亦分別於2011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2013年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及去年成為首位獲頒美國臨床化學協會Wallace H. Coulter講學獎的華人;至日前更獲頒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關於「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
湯森路透自2002年起,每年都會根據來自其權威的引文資料庫 Web of ScienceTM分析科學研究引文,透過客觀的數據鑑別在化學、物理學、生理學或醫學及經濟學領域中最具影響力而可能在本年度或不久的將來獲得諾貝爾獎的科研者,以頒授「引文桂冠獎」(Citation Laureates)。自2002 年迄今湯森路透已準確預測 39位諾貝爾獎得主。
搜尋新聞稿
相關新聞稿
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