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報導

【明報專訊】現時小學常識科未有全面提及理財觀念,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校長徐俊祥稱,傳統觀念「講錢失感情」,不少人覺得學校不應教導小學生「講錢」。但他認為,理財是生活一部分,學校應教導學生自小懂得運用金錢。2018/19學年,學校參加了由中大教育學院「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中心」開展的「才德兼備理財學校計劃」,按計劃的學習架構舉辦一系列理財活動,如市集、舊書墟等,亦於學科融入金融理財元素,期望小學生建立正確使用金錢價值觀,日後有能力善用金錢。

點錢找贖學點算現金

在校內負責此計劃的常識科科主任曾瑞麟說,舊書墟由學生收集舊書再出售為校籌錢,學校今年加入計劃後,活動籌得8000多元,比去年6000多元要多。與往年不同,今年每班須訂下財政目標 ,並構思各種銷售策略,如「買滿50元可抽折扣」等等,並一改過往由書記點錢,變為學生即場點算。市集方面,學生須自行籌備整個攤位,事前需格價,填寫預算表並注意實際支出,活動設找贖,期望讓學生學懂點算現金。

另外,學校於三年級的中、英文教材加入理財元素。曾瑞麟以中文課為例,在其中有關麵包師傅的課文中加入工作紙,讓學生填寫開設店舖出賣麵包的成本等,期望學生理解金錢相關概念。

學生:學會分配勿亂花

六年級生陳琛翹有份參與校內市集活動,出售飲品及自製筆記簿,並設收費遊戲活動。若同學勝出遊戲會獲書籤一張,陳琛翹稱,活動期間參加遊戲同學不多,後來改變策略以每一元出售書籤,最終攤位共籌得800多元。陳琛翹說,過程中與同學各司其職,對於首次賺錢感到有成功感,亦學會分配好金錢及勿亂花錢,「如果錢花得好,都不是不好的事」。

「才德兼備理財學校計劃」為期3個學年,中大預計共20間小學參加。2018/19學年先有5間學校參與,包括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九龍塘)、五邑鄒振猷學校、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及將軍澳官立小學,每所參加學校每年可獲10萬元津貼,用以購買相關物資等。

(星島日報報道)金錢、理財概念對小學生相對陌生及複雜,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中心開展「才德兼備理財學校計畫」,協助二十所小學設計校本理財課程,由淺入深滲入理性消費、制定預算等觀念。先導學校之一的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不僅在不同科目加入理財教育元素,更把校園打造為學生創意市集,讓小學生運用營商策略,賺取第一桶金。

「才德兼備理財學校計畫」是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委託中大教育學院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中心推行的學校計畫。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是首年五所先導小學之一,獲中心提供十萬元資助,把理財教育融入課程及課外活動,比如小六的「非學科課程統整」,要求學生扮演社會企業家,各人眾籌集資每組四百元,打造特色攤位。常識科科主任曾瑞麟指,學生以販賣產品或食物,為非牟利團體籌款,「小學生從未寫過預算,要在不同超市格價,有學生更去『執笠倉』低價買筆記簿,再加入設計賣給低年級生」。

過程中考驗他們是否精明,全程現金找贖,曾瑞麟笑稱改變同學的金錢觀念,「不少學生明白每一蚊是辛苦打拼得來」。另一個理財實戰體會,是為學校籌款的「舊書墟活動」,各組為籌款目標各出奇謀,有學生想到買滿五十元便可抽出折扣券、不同時段有不同折扣等,最終全校籌得逾八千元,打破歷年記錄。

現有課程方面,校方在小三中英文科加入理財元素,比如中文科要求學生閱讀有關麵包師傅的故事,背後思考經營麵包店有哪些成本、消費者買麵包應考慮甚麼因素等;英文科讀本提到主角為家人搜羅禮物,引導學生思考在有限預算下,如何滿足各人需要。曾瑞麟指,學校亦舉辦活動讓學生反思同學失物亂丟的情況,「失物找不到,結果是繼續消費,甚不環保」。另外,境外交流團的工作紙,加入開支預算表外,亦要求學生查閱港元與人民幣匯率。

以往一般小學把理財列為常識科課程,校長徐俊祥稱理財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部分,應是跨學科及結合品德教育,「我們並非強調教學生如何賺錢,而是如何駕馭金錢」。負責計畫的中大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稱,期望三年發展二十所小學為「卓越模範教學中心」,同時舉辦校本家長工作坊、跨校交流等,把經驗傳給更多學校,自小培養學生的理財素養與品德。

小學生對金錢概念究竟有多模糊?曾有小學生化身「豪客」,於小食亭或飲品機前隨意以八達通為同學「嘟」飲品、結帳;老師亦透露,有學生誤以一個保暖水樽的價值約為400至500元。

為增強學生的金錢概念,由證監會及金管局等監管機構成立的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早前委託香港中文大學與小學合作,推行「才德兼備理財學校計劃」,將正確理財觀念滲入在學校生活及學科課程;而校內舊書墟活動,在推行計劃後增加了36%收入。

計劃總監兼中大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直言,本港不少文科生對金錢及理財認識淺,甚至對賺錢存罪惡感,惟現實中每人均須為未來生活考慮,故希望將理財教育加入正規課程內,於全港推行,協助下一代從小認識到正確價值觀及金錢觀。

小學校長:教導理財非市儈 繪本中加入價錢比較

參與的學校之一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校長徐俊祥直言,學校為避免「講錢失感情」,多數不會教導理財教育,但他認為理財是教小朋友學習駕馭金錢,而非市儈,雖然香港教育重視能力導向,但理財亦是生活一部分,「要讓小朋友知道錢是有限的!」故該校在各學科合適的章節中,加入理財教育。如在小三中文科的麵包師傅繪本故事中,引導學生學習比較價錢、營養成份及性價比等。

究竟同學們對金錢的價值有多模糊?有老師透露,曾有小四生以為保暖水樽值價400或500元;亦有學生胡亂在飲品機前,以八達通為同學付款。

為失物拍片 讓同學「估價」以理解不同物品的價值

為使學生更了解物品的價值,由學生代表組成的學生議會不但會紀錄校內失物,更會為失物拍攝短片,邀請同學為失物「估價」。負責活動之一的同學陳琛翹笑言,失物包括水樽、擦膠、雨傘、外套,甚至泳衣褲、書包也有,希望藉活動分享保護財物的重要性。

實施理財教育後 校內賣舊書籌得款項增36%

學校亦改變了每年舉辦的舊書墟活動的模式,讓學生發揮創意及自行點算收益。小五生柯心竹指,在舊書墟活動中,有同學構思,只要買滿指定金額,則可獲得現金券的營銷策略,如提供減10元優惠,令他們漸漸對金錢運用有進一步認識。而該校今年共籌得8,417元,比在實行理財教育前、即去年的6,182元增加約36%。

藉交流團認識匯率及貨幣制度

此外,學校亦透過交流團,讓學生認識匯率及貨幣制度,常識科科主任曾瑞麟指,校方在出發前會教小朋友匯率概念、分清想要與需要的東西,以及填寫預算開支表。

小六女生凌雯嫣稱,兒時父母曾教她在購物前要先分清「需要」及「想要」,但她早已將此道理遺忘,直至日前老師提醒,她才重新審視自己的消費情況,並在交流活動前估算所需花費,事後檢視自己有否浪費金錢。

除了學校努力,家長身教對小朋友成長尤其重要,徐俊祥指,學校會在家長座談會中講解校方的理財教育概念及運作情況;莊太量又提議,日常生活中,家長可教導小朋友捐出部分利市或零用錢,幫助弱勢社群;而小朋友要求買入心頭好時,家長應要求小朋友付出:「家長出9成、小朋友出1成。」

「才德兼備理財學校計劃」每年為每校提供十萬元資助

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早前委託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在2018至21年間邀請20間學校參與試行「才德兼備理財學校計劃」。本學年率先邀請5間小學參與,包括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九龍塘)、五邑鄒振猷學校、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及將軍澳官立小學。每校每年可獲十萬元資助,在課程內容、學校活動內加入理財及品德教育。中大教育學院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中心專業顧問吳家傑指,首五間小學分布港九新界,方便團隊分析理財教育對不同地區及社經地位下成長小朋友的幫助。

【大公報訊】記者湯嘉平報道:人人都需要有自己的財政預算案。中文大學欲從小培訓「理財專家」,遂開展「才德兼備理財學校計劃」(計劃),目前已有五間學校加入。參與計劃的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就通過舊書買賣、北京交流團等活動,助學生掌握如何賺錢、如何花錢等理財能力。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去年九月加入計劃,透過各項活動教會孩子理財知識。參加課程的小六生陳琛翹是義賣活動中獲利最多的小組組員,她的「生財之道」便是透過有趣的環保遊戲,吸引不少三年級的消費者自掏腰包。遊戲是將消費者當作北極熊,為了覓食,要將手中的圓環拋向用廁紙筒做成的魚,但這些「魚」的周圍有不少垃圾,要拋中魚絕非易事,「我們想通過遊戲讓大家知道北極熊的生存危機,呼籲大家不要亂扔垃圾。」

獲利800元盡捐出

陳琛翹說,參加遊戲五元共有七次機會,四次拋中「魚」則送出小組自製的手繪書籤。而最後送不出的書籤則以一元一個的價格賣出,最終共獲利800元,全數捐給世界自然基金會。人生中第一次賺錢的經歷,一下子激發了陳琛翹對理財的興趣,她表示過年利是都會讓媽媽存進自己的銀行帳戶,打算「儲住先」,之後或想用這筆錢去開辦與藝術相關的商店。而她的生活習慣也有所改變,例如買東西也更趨於理性消費,自己的財物也不會亂放,丟的東西比之前少了。

計劃負責人、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輔導長莊太量表示,計劃會從中英數常的學科課程、非學科課程及環境氛圍三個層面,教授關於金錢和銀行、收入和稅項、儲蓄和投資、開支和信貸的知識,高年級還增加消費者權利和責任、財務策劃、保障和風險課程,以支援學校成為卓越的「才德兼備理財學校」。

如果有家長擔心小朋友從小就學理財會否令他們變得市儈、貪錢,相信他們都不知道股神巴菲特及四叔李兆基有個共同特點:從小已經比朋輩接觸到更多與理財相關的概念及學問,為日後的成就建立了穩健基礎。而且,當他們成為富豪後更回饋社會,幫助有需要人士。

        
  去年,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錢家有道)邀請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與學校夥伴協作中心合辦「才德兼備理財學校計劃」,在小學推廣理財及品德教育,內容包括教導學生管理金錢、物品的價值及保管個人財物等等。不少小學生很多時都不知道書本、文具等物品都是父母辛勤工作賺取回來,往往不懂珍惜,不重視保護自己的財物,丟棄、遺失後便重新購買,導致學校有大量失物無人認領,都反映出在小學推行理財教育的必要性。

        
  小學推行理財教育時,必須根據學生的年級和能力,設計不同程度的課程及活動。「才德兼備理財學校計劃」就是協助學以統整的方法將理財及品德教育滲透至中文、英文、數學、常識等的學科,例如要求學生製作預算去學習相關的英文詞彙、於中文課融入「金錢的價值反思」及「金錢並非快樂的唯一來源」。隨着不同的年級,學校更可以將才德的學習內容深化,例如小三學生可先製作一個五百元班會聖誕派對的預算;小六學生則可製作一個小型的香港財政預算,扮演小小財政司司長,嘗試分配不同比例的金錢到教育、社會福利等部份。

        
  當然,來自不同背景的家長都會影響孩子的價值觀,在此情況下,學校可以從較相同的價值觀入手,例如「不浪費」、「珍惜物品」。面對較具爭議性的議題,例如何時應給予小孩零用錢、小學生應否借錢予同學等,就可在家長會以討論形式,讓家長反思自身的理財教育模式。

        
  現今社會家長工作繁忙,學校方面又未將理財教育獨立成科,加上課時緊迫,導致理財教育未能普及。不過,要裝備孩子面對未來的挑戰,結合品德培養的理財教育是刻不容緩。除了中大與錢家有道合辦的理財學校計劃外,希望社會人士及其他組織能更大力支持小學理財教育的發展,讓香港的小學生達至「才德兼備」。相信未來理財教育將會成為學校發展一個新方向,學校會願意自費發展理財及品德教育,而家長選校時也會考慮學校是否有提供理財教育。

        
  「才德兼備理財學校計劃」可說理財教育的先鋒,為香港教育帶來革命性的改變,亦令香港的學生在國際間更具競爭力,希望有更多社會人士支持。(如想看更多我的分享,可上我的YouTube頻道觀看。)

中大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

莊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