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鴻基地產諾貝爾得獎學人傑出講座系列踏入十周年
經濟學大師斯蒂格利茨教授講解危機過後亞洲及世界的可持續發展
新鴻基地產(新地)及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邀得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學人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 (Prof. Joseph E. Stiglitz)來港舉行講座,題目為「危機過後亞洲及世界的可持續發展」。講座吸引600名學者、學生、政商界人士及公眾參加,現場座無虛席,中大更特別安排講座於本港及內地多所大專院校直播,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及南京大學等;任何人士亦可透過中大網頁觀看網上直播,充份促進各地學術交流。
新地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聯博士表示:「新地一直非常重視企業社會責任,大力推動教育、閱讀和終身學習,諾貝爾獎得獎學人傑出講座系列是集團兌現這個承諾的一部分。我們希望這次講座為年青人啟發思維,擴闊國際視野,深信講座引發的新意念和知識,將促進香港經濟和社會發展。」
中大校長沈祖堯教授感謝新地自2004年起一直大力支持諾貝爾獎得獎學人傑出講座系列,並表示:「2013年是大學的金禧年,我們很榮幸邀得國際知名的經濟學者和評論家斯蒂格利茨教授,在大學的五十周年校慶期間分享精闢見解。」
「新鴻基地產諾貝爾獎得獎學人傑出講座系列」十年來邀請不同諾貝爾獎得主到訪香港,透過專題講座與學術界、教育界及商界切磋交流,分享成功經驗,啟發思維,同時推動知識的開發和傳遞,鼓勵學習與創新。是次講座已是第二十一度舉行,合共有28位諾貝爾獎得主和知名學者應邀來港主持公開講座。
在是次講座中,斯蒂格利茨教授分析2007年金融危機對經濟理論和政策所帶來的影響及啟示,特別著重講解中國及亞洲的情況。市場及監管失控引發了全球經濟衰退,可惜經濟學家和決策者並未因此而汲取經驗,斯蒂格利茨教授從另一角度探討危機過後亞洲及世界經濟的隱患和機遇。
斯蒂格利茨教授是當今少數兼具高知名度及學術地位的經濟學大師,亦是備受尊崇的政治經濟評論家,通曉經濟學的各個領域,經常對重要議題提出深廣的評論,包括宏觀經濟學和貨幣理論、發展經濟學和貿易理論、公共和企業融資、工業組織和農村組織理論,以及福利經濟、收入和財富分配等。他對美國的貧富差距、財政赤字及債務危機等問題,提出獨到的見解。此外,他對歐元區債務問題、中國經濟轉型、亞洲農業國家發展等問題亦同樣關注,積極為全球金融危機、發展中國家的扶貧及發展策略等提供分析及建議。因此,斯蒂格利茨教授無論在美國及國際間均具高度影響力。
斯蒂格利茨教授提出的資訊經濟學理論,是他最大的原創貢獻,為他贏得諾貝爾獎。他提出資訊的不均衡會造成市場以至經濟決策的錯誤,導致危機出現。與此理論引申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等關鍵概念,現今已成為經濟理論及政策分析的重要工具。斯蒂格利茨教授對於政治經濟與社會的著作非常豐富,備受各界重視。其中2001年的著作《全球化的許諾與失落》 (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被譯成35種語言,全球銷量逾百萬。他與聯合國專家聯手撰寫的《斯蒂格利茨報告》(Stiglitz Report),檢視了全球金融危機及提出對策。
斯蒂格利茨教授於1967年獲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70年在耶魯大學任教,曾擔任美國克林頓政府的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 (1995-1997),以及世界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和高級副總裁 (1997-2000)。2008年,他獲法國總統薩爾科齊延聘為經濟表現與社會進步衡量委員會的主席,提出改善人民福祉的建議;又於2009年獲聯合國大會委任,帶領國際貨幣和金融體系改革委員會並發表報告。
斯蒂格利茨教授於1979年獲得克拉克獎,這是美國經濟學協會每兩年頒授予四十歲以下,在經濟學上有超卓貢獻的經濟學家。2011年,他被時代雜誌選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一百人。斯蒂格利茨教授現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以及哥倫比亞大學全球思想委員會的聯席主席,亦是哥倫比亞大學政策對話倡議組織的創始人兼聯席主席。
請按此瀏覽更多活動照片:
http://www.cpr.cuhk.edu.hk/tc/events_recap_detail.php?1=1&id=152&s=
搜尋新聞稿
相關新聞稿
錄像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