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鄭漢其教授研究藥用植物
獲頒國家自然科學獎
中藥是我國醫藥學的寶貴遺產,部分藥用植物自古入藥,但大多成分不明,有礙中醫藥現代化及新中藥的研發。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生物醫學學院鄭漢其教授夥南京大學譚仁祥教授及孔令東教授,以及蘭州大學鄭榮梁教授及賈忠建教授,共同進行長達二十年的「若干重要藥用植物的成分研究」,深入探究二百多種重要藥用植物在防治疾病上的科學原理,大大裨益新藥的研發,獲頒200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中國西北地方如寧夏、新疆、青海、陝西、甘肅等地,氣候特殊,孕育出具抗逆性(耐旱、耐紫外輻射、抗病、抗蟲等)的植物,部分自古入藥,但醫藥界對其化學成分卻所知不詳。是項研究利用近代科學方法,如成份分離、光譜特徵、結構分析、生物化學及藥理藥效等,系統地研究了菊科、大戟科、玄參科、唇形科等重要植物類群的成分,證明嚴峻的氣候會影響植物成分,產生特殊的化合物,可作新藥開發之用。
研究顯示,若干具抵禦極端氣候威脅(如乾旱、寒冷、暴曬等)特性的植物能適應惡劣的環境,如串果藤等含豐富黃酮成份,可對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功效顯著,有助預防如痛風症等與自由基相關的疾病。此研究既解釋了有關植物對環境的適應性,並揭示了這些植物藥效的機理。
另外,能抵禦生物威脅(昆蟲、病原菌等的侵襲)的藥用植物,如黃花蒿、白苞筋骨草、茵陳蒿等則含豐富的萜類成分,此發現揭示了這些植物自我保護的化學成分,部分具有顯著的抗肝癌作用。由此可證透過發掘植物特殊的抗逆性,是尋找新藥物的有效途徑。
是項研究多年來已總結成二百多篇科學論文,發表在多份國際期刊上,並獲其他國際刊物論文大量引用,顯示該項研究對中國植物資源學及天然產物有機化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貢獻超卓,大大加強了中藥研究的科學性及國際認受性。
鄭教授對於獲頒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感到十分高興:「這項研究為中大與內地著名學府長期合作的成果,可見現代科研必須結合各方面的力量,互補長短以爭取更大的成就。國內科研近年有長足發展,希望這個獎項有助推動本地院校與國內院校及學術機構的合作。」
鄭教授續指︰「中大在生物醫學及中藥研究方面條件優越,更是本港唯一擁有『一條龍』優勢的學府︰我們有優秀的醫學院、藥劑學院及中醫學院,領導科研及教學;另外,生物醫學學院、理學院,以及中醫中藥研究所亦致力基礎研究。中大的教學醫院 —— 威爾斯親王醫院是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所認可的臨床試驗醫院;而大學旗下的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更設有優良製藥規範(GMP)的廠房,生產中藥供市場所需。中大將繼續善用這些優勢,與內地及國際機構緊密合作,拓展香港在生物醫學及中藥方面的研究及發展。」
國家自然科學獎由國務院頒授,是中國在自然科學領域設立的最高榮譽,以表揚科學家對基礎科學研究的卓越成就。二零零九年度共有一百二十七個研究項目獲推薦參選國家自然科學獎,經嚴謹的評審後,二十七個項目獲頒二等獎,當中包括中大鄭漢其教授及物理系夏克青教授的研究。
目前,中大共有十二位教授憑藉卓越的研究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的榮譽。除了2009年度的鄭漢其教授及夏克青教授外,還包括:曾兩度獲獎的化學系謝作偉教授(二等獎及三等獎)及生理學系陳小章教授(二等獎及四等獎);獲二等獎的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梁怡教授、化學系黃乃正教授、吳奇教授、余濟美教授及化學病理學系盧煜明教授;獲三等獎的化學系麥松威教授及訊息工程學系李東教授;以及四等獎的生理學系黃宜定教授。
搜尋新聞稿
是日活動
二零二零年十二月九日
二零二零年十二月三十日
二零二零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二零二一年一月十日
二零二一年四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