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三名學者獲頒本年度裘槎基金會優秀科研者獎
香港中文大學三位傑出學者,今天(三月二十八日)獲頒授裘槎基金會2007-2008年度「優秀科研者獎」,以表彰他們在國際科學界取得的卓越成就。頒獎禮由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楊振寧教授主持。獲授這項殊榮的三位中大學者分別為生理學系陳小章教授及物理系程淑姿教授,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陳家亮教授獲頒發「優秀醫學科研學者獎」。
裘槎基金會於1997年設立「優秀科研者獎」,是特別頒予在科研工作上有卓越表現的學者,以表揚他們的成就,並鼓勵他們在其研究領域取得更理想的成績。得獎者可獲約值十萬美元的科學獎,以資助所屬院校另聘講師代替得獎者日常教職半年或一年,令得獎者有更多時間專心投入研究工作。此外,每名得獎者將會獲得獎金港幣四萬元。
中文大學至今已有十五名學者獲頒裘槎基金會優秀科研者獎,他們為化學系黃乃正教授、吳奇教授、謝作偉教授及周克勳教授、訊息工程學系楊偉豪教授、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周迅宇教授、數學系魏軍城教授、物理系夏克青教授及程淑姿教授、自動化與計算機輔助工程學系黃捷教授,及生理學系陳小章教授。而當中獲「優秀醫學科研學者獎」的學者則包括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胡令芳教授、沈祖堯教授及陳家亮教授,以及化學病理學系盧煜明教授。
陳小章教授為香港中文大學生理學講座教授兼上皮細胞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陳教授為上皮細胞相關的跨學科研究權威學者,曾作出多項突破性科學發現,包括:細胞收縮激活的陽離子通道的發現(《科學雜誌》Science, 1992)、發現從附睪頭部分泌的一個新防禦素及其對精子成熟的影響(《科學雜誌》Science, 2001及《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 2004)及囊性纖維化跨膜電導調節器(CFTR)在生殖及不育中的角色(《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 2003)。其開創性發現令人類加深了解上皮組織分泌對人體機能,尤其是對生殖機能的影響,亦對治療不育及避孕方法帶來重要啟示。
陳教授在生物醫學方面的貢獻,為她帶來多個重要獎譽,包括一九九七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及二零零零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傑出青年研究獎。
陳教授於一九八三年從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獲得生物工程學理學士,其後於一九八八年取得生物物理學哲學博士學位。畢業後,陳教授於芝加哥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並於一九九三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任助理教授。二零零六年,陳教授晉升為生理學講座教授。陳小章教授出任多個國際學術期刋編輯委員會委員,並為內地超過十四所大學及研究機構擔任客座教授。另外,陳教授也為多個國際基金會,包括世界衛生組織、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及英國、德國、意大利等國的各種基金會,評審研究課題。
陳家亮教授為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及威爾斯親王醫院名譽顧問醫生。
陳教授一九八八年畢業於中文大學醫學院,一九九八年獲中大醫學博士學位。一九九三年,陳教授獲裘槎基金會科研獎赴加拿大卡加利大學深造實驗性肝臟移植。一九九五年回港後,於威爾斯親王醫院擔任高級醫生。一九九七年,陳教授加入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擔任講師,並繼續兼任威爾斯親王醫院全職腸胃專科及內窺鏡專科醫生。陳教授於二零零五年擢升為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講座教授。陳教授的教學表現備受肯定,由一九九九至二零零四年連續五年獲選為全年最佳教師獎,二零零零年獲校長模範教學獎及二零零四年獲名師獎。
陳教授不但有出色的教學表現,在研究上同樣成就卓越。他為國際知名學者,在阿斯匹靈的處方及消化性潰瘍出血兩個研究領域上。陳教授為首位美國本土以外人士獲美國腸胃醫學學院頒授David Y. Graham Lecturer銜。二零零五年,他獲該院邀請擔任了解潰瘍、非類固醇類抗炎藥物(NSAIDs)及潰瘍出血專責研究組成員。陳教授有超過二百篇學術論文著作,刊載於多份知名國際期刊。此外,陳教授有六篇論文以第一作者身分刊載著於著名學術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及Lancet,為學界的一項紀錄。陳教授並擔任多份國際期刊的副編輯及編輯委員會委員。
陳教授熱心為醫學界服務,他擔任本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健康科學委員會委員、研究資助局醫學及生物委員會,及衛生福利及食物局研究局的評審撥款委員會。
除了為醫學界服務,陳教授亦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務。他為聖雅各福群會弱能兒童提供義務醫療服務。於一九九九年,他為新界東居民成立首個腸道檢測服務計劃,以及早偵測腸癌。二零零三年沙士爆發期間,陳教授為全港超過12,000名居民進行隱性沙士感染檢測。
程淑姿教授是一位理論物理學家,現為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教授。她的研究興趣主要是理解非平衡狀態的複雜系統,特別是理解物理學的一個大難題─湍流。最近,她的其中一項研究工作是理解高分子在湍流中減阻這一有趣而有重要實用性的現象。流體,如我們常見的水,在管道裏流動時,會隨著速度的增加,由規則的層流轉為貌似毫無規律的湍流。湍流是常見的;一般在自然界以及在工程上應用的流體運動都是處於湍流狀態。湍流中流動的阻力遠較在層流中的大,因此能量多消耗於對抗這些阻力。科技上一個重要的挑戰便是如何減低湍流流動中的阻力,從而減省運輸流體(如原油)、以及船隻和飛機航行時所需要的能源。早在超過五十年前,人們便發現了在湍流中加入高分子可以有效地減低流動的阻力,可是科學家一直未能透徹理解及明白這個現象。程教授和她的合作者發現高分子的主要作用是令流動變得更像層流,流動的阻力便因而減少了。
程教授從香港大學物理系取得一級榮譽學士學位,並從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取得哲學碩士學位,然後赴美深造,獲芝加哥大學物理系頒授哲學博士學位。她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芭芭拉分校的理論物理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後便回港,在一九九五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講師,並於二零零一年成為教授。
程教授的研究工作受到國際物理學界的認許和肯定。在一九九九年她獲海外華人物理學會的亞洲物理成就獎,並於二零零四年及二零零五年分別獲選為英國物理學會及美國物理學會院士。她也是《湍流期刊》的副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