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領導肺癌基因研究
首獲歐盟採納為個人化治療方案
科學的進步,令癌症的治療越趨個人化,病人的存活期和生活質素亦得以提高。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領導的一項亞洲區研究發現,基因出現突變的腺性肺癌病人在確診後隨即服用肺癌標靶治療藥物吉非替尼(Gefitinib),相對於注射傳統化療藥,無論在無疾病存活率和腫瘤縮小的比率方面,效果均更為顯著。
這項亞洲區研究由中大領導,在最新一期醫學權威雜誌《新英倫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中發表,亦是首項由本港領導的非小細胞肺癌研究獲該醫學期刊刊載。歐洲聯盟(歐盟)更根據研究結果,最近批准吉非替尼註冊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出現突變的晚期肺癌患者的全線療法,足證中大在治療肺癌領域上的國際領導地位。
肺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本地病發率亦為亞洲區先進城市之首。吸煙及一些環境因素如長期接觸二手煙、石棉及氡氣等皆是已知的致癌因素。另外,表皮生長因子(EGF)是人體內控制細胞生長的重要機制,當表皮生長因子與受體結合,並啟動細胞內一連串的訊號,便會影響細胞的增生、生存及移動。醫學界目前仍未知道導致EGFR基因突變的原因。
中大領導亞洲展開大型非小細胞肺癌研究
EGFR基因出現突變的肺癌個案在亞洲區較常見。亞洲非吸煙人士患上腺性肺癌,同時出現EGFR基因突變的個案病發率佔整體肺癌個案多達六成,遠比歐美為高。目前,吉非替尼是控制癌細胞生長的新穎口服標靶療法,並可作為曾接受治療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藥物。
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教授莫樹錦教授自2006年開始領導IPASS研究(IRESSA Pan-Asia Study),對1,217名患有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亞洲病人進行開放性的隨機試驗平行對照研究,就吉非替尼與傳統化療藥卡鉑/紫杉醇(carboplatin / paclitaxel)作為第一線治療的效力、安全性及可忍受度進行評估。研究的首要目標是比較兩者的無疾病存活率,以證明吉非替尼亦可作為第一線療法,並不遜於卡鉑/紫杉醇雙合化療。
參與研究的1,217人均從未接受過任何治療,並為非吸煙或甚少吸煙的腺性肺癌患者,其中約35%來自內地和香港、20%來自日本,其餘45%則來自亞洲其他地區。中大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林國智醫生說:「這是亞洲首項同類型的大型研究,對亞洲肺癌病人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吉非替尼對EGFR基因突變的患者療效顯著 在預先計劃用病人腫瘤生物標記物狀態的群組分析中,結果發現吉非替尼的療效對EGFR基因出現突變的患者尤為顯著,其無疾病存活期較接受化療的病人增加50%。在副作用和腫瘤受控的情況方面,吉非替尼的表現亦比化療為佳,證實吉非替尼可以作為EGFR基因突變病人的第一線治療。
肺癌治療將邁向個人化
IPASS首席研究計劃主任莫樹錦教授形容,這次研究成果是肺癌治療邁向個人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為醫學上的一大突破。他說:「以往所有肺癌病人都須接受化療,但並非所有病人的病情都得到改善。是次研究證明吉非替尼對EGFR基因突變病人的療效較為顯著,建議醫生日後可先替患者進行基因突變測試,再為合適的病人處方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莫樹錦教授總結:「歐盟今次將吉非尼替註冊為EGFR基因出現突變的肺癌患者的全線療法,將促進基因突變測試普及化。目前,本港共有五所機構提供有關服務,中大亦為其一。這項研究亦同時確立本港在臨床研究上的領導地位,相信未來可吸引更多製藥機構在本港進行臨床研究。」
搜尋新聞稿
是日活動
二零二零年十二月九日
二零二零年十二月三十日
二零二零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二零二一年四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