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December 2020
二零一零年二月十日
中大郑汉其教授研究药用植物
获颁国家自然科学奖


中药是我国医药学的宝贵遗产,部分药用植物自古入药,但大多成分不明,有碍中医药现代化及新中药的研发。香港中文大学(中大)生物医学学院郑汉其教授伙南京大学谭仁祥教授及孔令东教授,以及兰州大学郑荣梁教授及贾忠建教授,共同进行长达二十年的「若干重要药用植物的成分研究」,深入探究二百多种重要药用植物在防治疾病上的科学原理,大大裨益新药的研发,获颁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中国西北地方如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等地,气候特殊,孕育出具抗逆性(耐旱、耐紫外辐射、抗病、抗虫等)的植物,部分自古入药,但医药界对其化学成分却所知不详。是项研究利用近代科学方法,如成份分离、光谱特征、结构分析、生物化学及药理药效等,系统地研究了菊科、大戟科、玄参科、唇形科等重要植物类群的成分,证明严峻的气候会影响植物成分,产生特殊的化合物,可作新药开发之用。

研究显示,若干具抵御极端气候威胁(如干旱、寒冷、暴晒等)特性的植物能适应恶劣的环境,如串果藤等含丰富黄酮成份,可对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功效显着,有助预防如痛风症等与自由基相关的疾病。此研究既解释了有关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并揭示了这些植物药效的机理。

另外,能抵御生物威胁(昆虫、病原菌等的侵袭)的药用植物,如黄花蒿、白苞筋骨草、茵陈蒿等则含丰富的萜类成分,此发现揭示了这些植物自我保护的化学成分,部分具有显着的抗肝癌作用。由此可证透过发掘植物特殊的抗逆性,是寻找新药物的有效途径。

是项研究多年来已总结成二百多篇科学论文,发表在多份国际期刊上,并获其他国际刊物论文大量引用,显示该项研究对中国植物资源学及天然产物有机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贡献超卓,大大加强了中药研究的科学性及国际认受性。

郑教授对于获颁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感到十分高兴:「这项研究为中大与内地着名学府长期合作的成果,可见现代科研必须结合各方面的力量,互补长短以争取更大的成就。国内科研近年有长足发展,希望这个奖项有助推动本地院校与国内院校及学术机构的合作。」

郑教授续指︰「中大在生物医学及中药研究方面条件优越,更是本港唯一拥有『一条龙』优势的学府︰我们有优秀的医学院、药剂学院及中医学院,领导科研及教学;另外,生物医学学院、理学院,以及中医中药研究所亦致力基础研究。中大的教学医院 —— 威尔斯亲王医院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所认可的临床试验医院;而大学旗下的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更设有优良制药规范(GMP)的厂房,生产中药供市场所需。中大将继续善用这些优势,与内地及国际机构紧密合作,拓展香港在生物医学及中药方面的研究及发展。」

国家自然科学奖由国务院颁授,是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设立的最高荣誉,以表扬科学家对基础科学研究的卓越成就。二零零九年度共有一百二十七个研究项目获推荐参选国家自然科学奖,经严谨的评审后,二十七个项目获颁二等奖,当中包括中大郑汉其教授及物理系夏克青教授的研究。

目前,中大共有十二位教授凭藉卓越的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荣誉。除了2009年度的郑汉其教授及夏克青教授外,还包括:曾两度获奖的化学系谢作伟教授(二等奖及三等奖)及生理学系陈小章教授(二等奖及四等奖);获二等奖的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梁怡教授、化学系黄乃正教授、吴奇教授、余济美教授及化学病理学系卢煜明教授;获三等奖的化学系麦松威教授及讯息工程学系李东教授;以及四等奖的生理学系黄宜定教授。

郑汉其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