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太空所粤港合作研究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太空所)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所)合作进行的研究项目「南海及邻近海域藻华形成演变过程机制与遥感监测方法」,日前在广州举行的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颁发2012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成果(基础类)一等奖,颁奖仪式由朱小丹省长主持。
该项粤港合作研究计划利用太空所的卫星遥感地面接收站,和南海所的大型海洋考察船等先进研究设备,就藻华(红潮)的生消规律及其动力学机制、生态环境效应,以及遥感监测与评估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研究人员采用卫星遥感与海洋调查结合的崭新方法,充分利用多尺度和多时空的数据,成功整合了较完整的藻华形成和演变机制与遥感监测方法的理论体系。这项突破性成果显着提升了对藻华形成过程及调控机制的认识,为这种海洋灾害的预测及预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不但对南海渔业生产和政府决策有重要帮助,亦有助促进海洋生态遥感的发展和国际合作。
太空所所长林珲教授认为,粤港澳地理环境同属珠江三角洲,具紧密的文化联系与经济合作。当前,三地共同面对着高速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例如空气质素下降、海岸带环境恶化与城市不透水层的影响等)及区内共有的自然灾害(例如台风、强降雨、洪水、滑坡与泥石流、城市地表沉降与塌陷灾害)。由于生态环境问题会跨境蔓延,大范围且准同步的环境监测与快速的环境信息交换,成为三地应付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然而,地面调查速度太慢,航空调查又涉及飞机出境与航权限制等问题,先进的卫星遥感技术便成为珠江三角洲环境监测不可或缺的平台。林珲教授亦感谢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对太空所这项得奖研究计划的支持。
中大太空所的科学研究重点是采用先进的卫星遥感与网络通讯技术,结合地球系统科学,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区域影响,尤其着重中国的季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特别是包括粤港澳在内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太空所自2005年成立以来,率先组织珠江三角洲环境遥感论坛,推动珠江三角洲遥感学术队伍的融合,并建设珠江三角洲环境遥感的重大基础设施——香港卫星遥感地面接收站。此外,太空所启动跨境遥感监测水质和空气质量的研究计划,培养利用卫星遥感开展环境监测的青年科学家,在国际和全国的遥感会议中屡次获得重要奖项,建立起卫星遥感的国际网络。
搜寻新闻稿
相关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