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六科研项目荣获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为本港院校之冠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于国家教育部颁发的2011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中,共获六项殊荣,包括三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一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的项目为本港院校之冠。颁奖典礼今天(3月29日)于中大逸夫书院大讲堂举行,国家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周静博士亲临香港担任颁奖嘉宾。
中大得奖教授名单及研究项目如下: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莫庆尧内科医学讲座教授兼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主任黄家星教授、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教授莫仲棠教授、副教授梁慧康教授、副研究员陈向燕博士、影像及介入放射学系教授余俊豪教授──「颅内大动脉病变脑卒中的流行病学、诊断、发病机制、影像学和治疗」
- 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教授王钧教授──「神经动力学优化模型及应用」
- 数学系教授陈汉夫教授──「解 Toeplitz系统的迭代法及其应用」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系主任兼心脏科主管余卓文教授、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心脏科副顾问医生陈日新医生、副教授林逸贤教授、助理教授李沛威教授、名誉副教授张庆教授及研究助理教授房芳教授──「超声心动图技术在心力衰竭预防、诊断、治疗、预后中的创新应用」
- 影像及介入放射学系副教授王毅翔教授、化学系兼任助理教授梁湛辉教授(与东南大学及复旦大学合作)──「磁共振分子影像和功能影像研究和应用」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肠胃及肝脏科主管兼消化疾病研究所主管陈家亮教授、外科讲座教授兼外科学系血管外科组组主任刘润皇教授、校长兼莫庆尧医学讲座教授沈祖尧教授、外科学系上消化道外科组教授赵伟仁教授──「消化性溃疡出血防治的疗法创新和技术改革」
各获奖研究项目简介:
颅内大动脉病变脑卒中的流行病学、诊断、发病机制、影像学和治疗
脑卒中(即中风)是全球第二大杀手。由黄家星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率先证实颅内大动脉病变是导致中国人中风的最常见原因,并首次证实动脉至动脉的栓子是大动脉中风的重要发病机制。团队研究颅内大动脉病变的遗传易感性,同时开展尸体解剖的组织病理研究和临床磁共振相结合的比较学研究,并率先把颅内支架新疗法引入香港,且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其他地区为低,达到国际先进水准。此研究的原创性成果已获国际知名的医学杂志发表达200多篇文章,包括多篇SCI论文,并获引用逾3,000次。
神经动力学优化模型及应用
神经动力学优化研究旨在建立仿脑寻优的动态模型,以构建智慧系统,用于解释生物认知科学中的优化问题。王钧教授对神经动力学优化及应用领域贡献突出,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理论分析和建模方法,可应用于科学计算、资料及信号处理、智慧型机器人、智慧控制、网路流优化,以及联想记忆等。此项研究已发表SCI论文100多篇,获众多国内外着名学者引用4,500多次(ISI)。王教授于2006年获选为IEEE院士,及后获颁2008-2009年度中大卓越研究奖、2009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11年度亚太神经网路联合会杰出成就奖。
解Toeplitz系统的迭代法及其应用
Toeplitz系统是指涉及Toeplitz矩阵的方程组,应用范围广泛,如信号处理中的杂讯辨识、图像处理中的图像清晰化、椭圆型偏微分方程、电磁场的积分方程、期权定价的积分-微分方程,以及排队系统的网络负荷估计等。陈汉夫教授对不同应用领域中不同类型的Toeplitz系统开发了超快迭代解法,克服了传统直接解法的不稳定性和计算复杂性等问题,在解决高维问题上更具优势。他提出的技巧和方法已经成为Toeplitz系统的迭代演算法的理论基础和框架。陈汉夫教授的研究成果备受同行推崇,其文章被引用超过2,000次(ISI);从2004年开始已位列ISI数学领域中最常受引用学者前 250名,当年更是中国内地,香港及台湾内位于此列的两位数学家之一。陈教授亦曾获Leslie Fox奖、冯康科学计算奖和晨兴数学奖。
超声心动图技术在心力衰竭预防、诊断、治疗、预后中的创新应用
随着人口老化及心血管疾病的流行,心力衰竭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余卓文教授的团队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PACE)完成首个临床研究,证实心动过缓患者应用双心室同步化治疗可预防传统右心室起搏引起的心功能降低;并创立了「余指数 (Yu Index)」,全面阐述收缩不同步在心力衰竭中的发病率、其在心力衰竭的发生、进展中的作用,以及在预后判断中的重要价值。研究人员亦建立了心力衰竭发生、预后及生存率的超声心动图预测体系,提出组织多普勒超声参数为新的心血管疾病预后预测因素。该研究已发表文章95篇,引用次数超过5,000次,并曾发表于多个国际心脏会议;多项创新成果已成为行业标准。
磁共振分子影像和功能影像研究和应用
分子影像和功能影像技术突破了传统影像技术仅能显示解剖结构的局限性,可更准确诊断疾病和评价疗效。王毅翔教授和梁湛辉教授的团队通过合成新材料和应用新方法,成功研制了多种分子影像探针,应用于肿瘤、细胞示踪、心脑血管疾病,并取得了多项成果;研究团队同时利用功能磁共振影像与多种新数据处理演算法,系统地研究脑退化症(又称阿尔茨海默氏病)、抑郁症、孤独谱系障碍发病机制、神经影像与生物学标记等,为早期诊断与预防提供了路向。
消化性溃疡出血防治的疗法创新和技术改革
经过十多年的临床研究,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在消化性溃疡出血的防治工作上取得重大突破,开创崭新的临床治疗方案,影响深远,有关的疗法包括:在内镜止血后使用高剂量的质子泵胃酸抑制剂,以预防消化性溃疡出血;利用崭新的内镜治疗法,对胃溃疡的高危患者进行经动脉栓塞术,大大减低溃疡反覆出血率;利用崭新疗法使服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NSAID)及阿士匹灵而导致胃溃疡出血的患者减少复发机会。以上突破性治疗方案备受全球医学界推崇,现已成为防治溃疡出血的新治疗标准。研究成果刊载于多份国际知名的医学期刊,包括《新英伦医学杂志》、《刺针》,以及其他肠胃科重要医学期刊,并获引用逾1,700次。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简介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是国家教育部设立的科技专项奖,对象为全国的高等院校,2009年开始接受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院校的直接推荐,授予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专利技术实施等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自然科学奖嘉许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内取得的发现、阐明自然现象、特性和规律的科学研究成果;科技进步奖则嘉许在自然科学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
搜寻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