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RSSRss 订阅   列印此页 列印
二零一七年八月十三日

中大研发环保抗震土房 勇夺国际居住建筑大奖



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姚连生建筑学教授吴恩融教授领导的「一专一村」团队 (下称「团队」) 为云南一对因地震失去家园的老年夫妇设计及建造低成本的新型抗震夯土农宅,同时为当地村民示范了一个安全舒适、经济实用及可持续发展的重建方案。该项目最近在全球超过250个建筑项目中突围而出,荣获英国《建筑评论》杂志2017年度居住建筑大奖 (Architectural Review House Awards),更同时入围有「建筑界奥斯卡」之称的世界建筑节(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两奖将于11月在德国柏林颁发。 

2014年8月,云南鲁甸县发生6.1级地震,导致617人死亡,近81,000幢房屋尽毁。位于震央附近的光明村第12村民小组,共有61户家庭,八成房屋都是传统夯土建筑,震后全数严重损毁。村民因此对传统土房失去信心,转而修建砖混住宅(以砖及混凝土作为主要材料)。然而,灾后建筑材料价格飞涨,村民无法负担,加上砖混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不足,冬冷夏热,当地又缺乏技术工匠,种种问题都令重建工作面对很大困难。 

2014年10月,中大建筑学院的吴恩融教授万丽博士和博士生迟辛安,与剑桥大学地震专家苏国湄博士及昆明理工大学的柏文峰教授合作,决心为光明村设计一种既抗震、造价低廉、环保又舒适的民居,作为示范项目。他们研究传统夯土建筑的不足,致力设计改良方案,经过多翻测试,最后以四个月时间建成了一幢两层高、面积148平方米的新型抗震夯土农宅。新土房的建筑成本每平方米只需940港元,相比同村的混凝土房屋成本(每平方米1,400-1,600港元)节省达40% 。 

该幢新农宅的户主,是光明村工匠杨庆广年届八旬的父母。两位老人在地震后希望重建自己的土房,住在帆布帐篷中已达一年之久,都不愿意搬到子女的砖房。吴教授的团队为这对老夫妇而建的新型农宅,不但重建村民对传统土房的信心,更示范了夯土建筑如何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 

不失传统风貌 抗震舒适又环保 

传统夯土建筑在云南红土高原有悠久历史。生土作为建筑材料,经济易得,冬暖夏凉。震后重建工程更可善用倒塌房屋的泥土,免却建材的远距离运输和深加工,省时省成本。项目团队调较土料中粘土、砂子、纤维的比例,加入极少量水泥,并在墙体中加入竖向钢筋和横向混凝土圈梁,以提升整体的抗震性能。经多番测试,改良后的土房能满足8度设防的抗震要求。 

团队考虑到杨氏老夫妇的日常生活,打造了采光及通风良好、舒适美观的半室外中庭空间,作为他们休息的主要场所;双层中空玻璃窗及屋顶隔热层确保室内冬暖夏凉,减低能源消耗。农宅门外设有院落,种有草地和树木以提升景观效果,同时让老夫妇与朋友在此闲话乘凉。 

杨氏老夫妇表示:「新的土房冬暖夏凉,光线充足,孙儿都很喜欢假日在这儿留宿。舒适的中庭空间让我们两老可以在屋内竹编及绣花等,工作时间长一点也不觉累。」 

授之以渔 村民共建 

新型抗震土房所需的建筑技术和工具简单易学,杨庆广及光明村村民参与了整个重建过程。他们在重建过程中学习的技术,可以用以维护房屋,更可加以传承和发扬,成为一门谋生技艺,让他们自力更生,改善生活水平。「授之以渔,村民共建」是中大团队带动当地经济,并建立社区归属感的方法。 

杨庆广表示:「我很感谢『一专一村』团队为我的父母建造了如此舒适的房屋,并让我和太太可以参与建筑工程,学会一技之长以维持生计。邻舍们参观我们的房子后,都表示很想亲自搭建这么的一幢房屋。」

《建筑评论》2017年度居住建筑大奖的评审特别赞扬团队对当地社区的深入理解,为居民提供本地化且符合成本效益的建筑方案,让居民感到自豪,甚至重新欣赏当地建筑传统。 

吴恩融教授表示:「是次研究项目获奖,是对中大团队的认同。通过对传统建造技术的简单改进和提升,配合切合生活需要的设计及研究,我们既可确保建筑安全稳固,又可保护生态、当地历史及与之共生的乡村生活方式,改善村民生活。」 

冀成灾后重建和夯土建筑规范 支援中国西南乡村建设

中国西南的贫困农村多位处山区,普遍存在交通不便、发展落后、资源匮乏等问题,很多基本生活的需要都得不到关注。「一专一村」农村可持续发展支援计划 (www.1U1V.org) 由中大姚连生建筑学教授吴恩融教授和建筑学院万丽博士在2014年初筹组及推行,其理念是整合一所高校的专业知识和人力资源,以策略性、系统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从居住环境、健康及公共卫生、教育文化及经济等多方面,因地制宜,改善一个农村的环境和民生。 

在此之前,吴恩融教授自2005年起已带领学生先后完成「良桥助学梦成真」、「瑶学行」、「毛寺村生态实验小学」和「无止桥」的众多建桥和灾后重建项目,曾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国际大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国际生土建筑大奖、香港环保建筑大奖等国内外知名专业奖项的肯定。 

团队的下一个目标,是将这种新型抗震夯土农宅建造技术推广至更多西南地区的乡村,为内地的灾后重建政策和夯土建筑规范提供指导和依据。团队现时已在云南大摆衣村开展新的生土建筑项目,并在昆明建立生土建筑研究发展中心,展开科研及学术交流,培训工匠及制定指导图册,将有关技术传授予当地村民。 

《建筑评论》杂志居住建筑大奖 (Architectural Review House Awards) 

《建筑评论》年度居住建筑大奖(AR House Awards)旨在表彰全球具有特别贡献的居住建筑,今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超过250个项目参选。在入围的15个项目中,有6个进入最终评审阶段,由独立的评审人亲自到现场参观和给予评价,最终决定优胜者。https://www.architectural-review.com/awards

(左起)吴恩融教授、万丽博士和迟辛安
(左起)吴恩融教授、万丽博士和迟辛安

中大团队为光明村建造新型抗震夯土农宅
中大团队为光明村建造新型抗震夯土农宅

云南鲁甸县传统夯土民居被地震摧毁。
云南鲁甸县传统夯土民居被地震摧毁。

杨安国夫妇对新农宅感到十分满意。
杨安国夫妇对新农宅感到十分满意。

中大团队为新型抗震夯土农宅设计了采光通风良好、舒适美观的半室外中庭空间。
中大团队为新型抗震夯土农宅设计了采光通风良好、舒适美观的半室外中庭空间。

中大团队为新型抗震夯土农宅设计了采光通风良好、舒适美观的半室外中庭空间。
中大团队为新型抗震夯土农宅设计了采光通风良好、舒适美观的半室外中庭空间。

中大建筑学院吴恩融教授(左一)于光明村进行考察。
中大建筑学院吴恩融教授(左一)于光明村进行考察。

搜寻新闻稿

相关新闻稿

二零一六年十二月十二日
二零一六年八月三日
二零一六年七月十八日
二零一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二零一四年九月三日
二零一四年七月二日
二零一三年五月七日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二十日
二零零九年七月九日
二零零八年十二月十二日
二零零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二零零八年一月十七日
二零零八年一月三日
二零零七年三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