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宣布推出全球首个华裔儿童汉语语料库
暨成立剑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双语研究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 (中大)今天宣布推出全球首个「华裔儿童汉语语料库」。在许多海外华人移民家庭中,儿童在家中接触汉语,在社会中则接触英语。由于汉语是他们身份的标志,也是打开中华文化宝藏的钥匙,所以语言传承对文化遗产的保存至为重要。
全球首个汉语三语发展纵向语料库
「华裔儿童汉语语料库」是中大儿童双语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成果,这个崭新的多媒体语料库记录了多名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儿童幼年时期的中英文发展过程。这些资料将会存放在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儿童语言资料交换系统」(Child Language Data Exchange System)中。中大儿童双语研究中心、剑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双语研究联合实验室总监叶彩燕教授表示:「这项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是全球首个华裔儿童汉语语料库,详细记录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国华裔儿童与父母的亲子互动交流。研究人员成功追踪语料库中三名儿童超过两年的双语或三语发展过程。连同儿童双语研究中心之前建立的普通话儿童单语语料库和香港儿童双语语料库,这个新语料库将进一步巩固我们在建构儿童语料库方面的世界领导地位,将数量最多的儿童语音及视频语料与转写文本开放给全球研究人员使用。」
这个多媒体语料库将首先发布三名儿童从1岁7个月到4岁11个月的纵向语料。这些语料记录了他们在24到36个月期间,从单词阶段到多词阶段的发展过程。这些儿童从出生起就在家中定期接收普通话输入,同时不同程度地接触英语。其中一个家庭除普通话和英语之外还说粤语,在这个家庭中成长的华裔儿童成功地发展出三语能力。该儿童的语言发展阶段与单语儿童几乎同步,尽管每种语言的发展可能有先后。
中大大脑与认知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麦子茵教授指出,研究发现,在英语社会中,华裔儿童通常只能接触到有限量的汉语,其汉语发展面临更大挑战。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在家中持续地接受大量来自父母的语言输入,即使在缺乏汉语支援的英语社会,儿童仍然能发展出与单语儿童不相伯仲的双语或三语能力。讲汉语的能力并不需要牺牲讲英语的能力为代价,反之亦然。
是次研究的另一个创新之处在于将传统的家庭录影与网络视频电话结合,既捕捉到亲子互动中使用汉语的画面,也记录了成人儿童互动中使用社会主流语言—英语的情况,这正好反映了「一种语境一种语言」的语言策略。研究受惠于利用互联网技术记录言语资料,不仅打破了国界的限制,也超越了传统研究中使用家庭访问形式录影的局限性。
剑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双语研究联合实验室成立
剑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双语研究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将于12月18-19日举行的「双语研究国际会议:语言与传承」上成立,其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就是海外儿童如何学习汉语并保留汉语能力。通过汲取剑桥大学、中大以及国际研究团队的研究专长及经验,联合实验室将为从婴幼儿到成人、横跨广泛语境的双语研究提供一个国际平台,同时也将宣传推广双语及多语言人士在语言及认知方面的优势。
香港父母培育三语儿童的参考
儿童双语研究中心记录美国华裔儿童学习粤语、普通话及英语三种语言,并追踪香港三语儿童。这系列研究将为本港父母培育三语儿童提供有用的参考资料。儿童双语研究中心建议,在香港培育三语儿童,要深入了解和谨慎调节每种语言输入的数量及质素,从而确保每种语言得到频繁且均衡的输入。进行亲子互动和一些能够促进和刺激幼儿语言发展的活动尤为重要,儿童可以通过阅读、玩乐和游戏等活动来学习和欣赏不同的语言。同样重要的还有培养孩子对传统和自我身份的自豪感。具备使用祖辈语言的能力使儿童与他们的祖父母有更紧密的联系,同时也使语言能传承至下一代。
在多语社会中培养婴幼儿的汉语能力需要高质素的教材,然而,针对粤语发展的高质素教材却少之又少。粤语对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至为重要,因此,是次研究将提高社会对在多语环境下香港儿童学习粤语作为母语并且保持粤语母语能力的重视程度,以及认识到为支持海外儿童学习粤语编写教材的重要性。
本研究项目由研究资助局研究基金和中大研究基金资助。联合实验室的成立获得中大资助以及宝山亲子资源中心的捐赠。
有关「双语研究国际会议:语言与传承」
会议将为推广和发布婴儿、幼儿和成人的双语研究提供一个国际平台,特别关注在不同的双语和多语环境中如何学习汉语。多名来自剑桥大学、哈佛大学、香港本地、大中华地区以及国际研究团队的杰出学者将发表专题报告和演讲。12月18日(星期一)的演讲为学术报告;12月19日(星期二)适合公众参与。详情请浏览:http://cuhk.edu.hk/lin/conference/bilingualism2017/
搜寻新闻稿
传媒报导
是日活动
二零二零年十二月九日
二零二零年十二月三十日
二零二零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二零二一年四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