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RSSRss 订阅   列印此页 列印
二零零七年九月二十二日

香港中文大学为杨振宁教授庆祝八十五岁华诞
及荣获诺贝尔奖50周年



今年为首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兼中大博文讲座教授杨振宁教授的八十五岁华诞,适逢今年为杨教授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五十周年,中大为庆祝两项盛事,今日举行了杨振宁教授铜像致赠仪式,由杨教授伉俪、吴为山教授及中大校长刘遵义教授主礼。该铜像竖立于中大的中心地带,位处邵逸夫夫人楼天台花园,面向中大林荫大道,远眺卫星遥感地面接收站。

杨振宁教授的铜像由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吴为山教授雕塑,并慷慨捐赠予中大。吴为山教授在国际上享负盛名,获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攀格林奖」,并被选为该会院士。他曾为李卓敏、齐白石、林风眠、费孝通等造像。

杨振宁教授为首位获诺贝尔奖的华人,此奖誉对中国人来说极具意义。一九五七年十月,他与李政道教授提出弱衰变过程中宇称不守恒的原理,指真实世界与镜子里的影像世界不对称。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了左右不对称、不等同。由于左手在镜子里呈现为右手,所以左右对称的问题,也可以说成为真实世界(实物)与镜子里的世界(镜像)是否可以区分的问题。从实物影到镜像(再加上一个不影响物理定律的旋转),叫做宇称变换。所以左右(不)对称,又叫做宇称(不)守恒。这项重大发现对以后数十年间基本粒子理论的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杨教授与中国科学家接触繁仍,与国家领导人亦有交往,推动中国科学教育多方面的发展,见证国家科研的不断进步。他对促进中美文化交流,特别是两国科学家的沟通及合作,更不遗余力,贡献良多。

杨振宁教授与中大渊源深厚,结下了几十年的良缘,多年来对大学的学术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一九六四年,他应中大的邀请在新建成的香港大会堂演讲,座无虚设,轰动一时。自七十年代起,杨教授经常到中大访问,对中大,尤其对物理系之科研与教育发展,勋劳卓著;一九八二年,他出任中大物理学荣誉讲座教授。一九八六年,中大邀请杨教授担任特设的博文讲座教授。一九九四年,杨教授与丘成桐教授于中大创立数学科学研究所,并担任该所所长。他并为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就是现在,杨教授还是精神奕奕,为中大物理系讲课。去年和今年开设的课程是「二十世纪理论物理的主旋律」,研究生和本科生都有修读。

一九九七年,杨教授获中大颁授荣誉理学博士学位。一九九九年,杨教授将多年的文章、信札、手稿和著作,以及包括诺贝尔奖章的多个奖章,慷慨捐赠予中大,大学于二零零二年成立杨振宁学术资料馆收藏这些珍品。

杨振宁教授的诺贝尔奖章和手稿
杨振宁教授的诺贝尔奖章和手稿

杨振宁教授铜像致赠仪式
杨振宁教授铜像致赠仪式


杨振宁教授致辞
杨振宁教授致辞

铜像雕塑家及捐赠人吴为山教授致辞
铜像雕塑家及捐赠人吴为山教授致辞

铜像剪彩仪式
铜像剪彩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