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歷史系梁其姿教授獲台灣教育部頒授學術獎 (Chinese Version Only)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歷史學講座教授梁其姿教授,早前獲台灣教育部頒授第五十三屆學術獎(人文及藝術類科),以表揚其傑出的學術成就。
梁教授的主要研究範疇為明清社會史和中國醫療社會史。她在1997年出版的專書《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中,率先分析明清民間善堂的歷史淵源及當時大量善堂湧現的現象,並就其組織形式與特色作詳細解說,深具啟發性。這些善堂一直對社會和政治有深遠影響,由明清時期到近代亦然。梁教授亦是中國醫療社會史研究的開拓者,她就明清時期的醫療資源、醫學傳承、方土與疾病觀、女醫等問題在中英文權威醫療期刊與專書中發表重要論文,為明清至近代醫療史的研究奠立重要基礎。早在1987年,她領先分析明清醫療組織的發展,該論文已成為當今研究中國醫療史的必讀之作,並廣被引用。她另一項有關明清預防天花措施的研究,指出牛痘接種技術在十九世紀初已在中國順利推行,推翻了中國傳統社會保守性強,不接受西方醫療技術的看法。
此外,梁教授於去年出版了Leprosy in China: A History(《中國麻風病史》)一書,論述麻風在中國社會從古到今的獨特發展史。這是第一本以單一疾病來看中國傳統醫學思想與社會對疾病反應的英文著作。麻風病到了近代成為一種「國恥」病,反映醫學思想的發展與社會反應息息相關,此書奠定疾病史在中國社會史中的重要地位,可望成為典範。
自2001年,梁教授領導的跨學科國際研究團隊就漢人社會的衛生觀念、組織與實踐進行了三年的整合型研究,有關成果將於今年在美國出版。此書探討傳統醫學與疾病觀,到殖民時代華人社會的衛生政策,至2003年非典型肺炎所引爆的全球性衛生管理問題,被譽為極具前瞻性,將在醫療史領域產生重要影響。
梁教授於1975年畢業於香港大學歷史系,後於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修讀歷史學碩士及博士學位。她自1982年起加入台灣中央研究院,歷任該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和研究員,現為該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2008年,她加盟中大任歷史學講座教授。2009年,獲香港大學委任為人文學院名譽教授。多年來,她曾任多所海內外大學的訪問教授或兼任教授,包括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法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法國高等實踐第四校、台灣清華大學、台灣大學及南開大學等。
她曾於國際學術期刊發表二十多篇論文,撰寫約三十份專書及專書論文,並翻譯史學論文多篇。她又為多份著名專業期刊擔任編輯工作,包括Nan-Nu: Men, Women and Gender in Early and Imperial China(荷蘭Brill)、Australian Journal of Politics and History、T'oung Pao(荷蘭Brill)、《史語所集刊》、《歐美研究》、《新史學》、《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漢學研究》等。
成立逾半世紀的「學術獎」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學術榮譽獎項,旨在獎勵學術研究,提高教學與研究水準,並促進大學發展其特色。學術獎分為人文及藝術、社會科學、數學及自然科學、生物及醫農科學,以及工程及應用科學五類科。得獎人可獲頒榮譽證書及台幣60萬元獎金。今屆共有83名優秀學者角逐學術獎,經過嚴謹的遴選程序,最終頒授人文及藝術類科的學術獎予兩名優秀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