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創業研究報告發現
香港與深圳的創業活動大幅減少
香港中文大學 (中大) 創業研究中心最新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金融海嘯不單對全球的經濟帶來負面影響,更削弱了香港及深圳投資者的創業意欲。
此項研究為2009年「全球創業觀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 GEM) 的一部分。根據研究結果,香港的早期創業率(包括新創立的企業及營運少於3年半的企業)由2007年的10% 大幅下降至2009年的 3.6%,回調至2004年的水平。深圳的早期創業率更由 2004年的 11.5% 下降至2007年的4.8%。這個水平遠低於世界各地其他受訪地區,如巴西 (15.32%)、美國 (7.96%) 和英國 (5.74%)。相反,中國其他地區的早期創業率卻穩步增長,由2005年的 13.7% 逐漸提升至2009年的18.8%。
2009年 「全球創業觀察」共訪問了全球175,000名成年人,其中於香港及深圳進行了4,000個電話訪問及 72個面談訪問。
中大創業研究中心主任譚安厚教授表示:「人們對創業的觀念已逐漸改變。自2007年的研究至今,認為創業家會有較高社會地位和被受尊重的受訪者,已從三分之二降至約五成。此外,表示對創業有信心及擁有足夠技能和經驗成立新業務的人,亦由三分之一下跌至五分之一。這種信心的減弱和態度轉變跟動盪的經濟環境不無關係,且令香港和深圳的創業活動在兩三年間大幅下跌。」
這次研究亦發現,香港人對未來的營商環境較為悲觀,當中只有14% 的受訪者對未來六個月的營商環境表示有信心,與2007年的 81% 相比大幅下降。而非正式投資者亦普遍持有這種悲觀的看法,他們當中只有約 2.5% 在過去一年曾投資新的企業,較2007年的10% 大幅減少。為配合整項研究的時段,香港地區的研究是於2009年夏天收集數據,因此這次的研究報告並沒有反映自2009年中後期,市民對經濟發展出現信心復甦可能帶來的正面影響。
這次研究亦發現香港的創業者質素持續提升。在美國,很大部份的新創業者是因金融危機爆發而需要選擇創業。在香港,因需要而創業的人數比例較以往少,很多創業者是因為看準商機而選擇創業。而事實上,研究數據亦顯示在香港創業是一個有利可圖的事業。若將香港的人口以收入水平分為高、中、低三個組別,擁有一定規模企業的創業者中,屬最高收入組別的人數相較屬最低收入組別的人數多出27倍。而早期創業者中,屬最高收入組別的人數亦相較屬最低收入組別的人數多出3.8倍。這個情況在深圳亦大致相同,當中企業家大多集中在高收入的組別,但中國其他地區的企業家則較平均分佈於不同的收入組別。而香港企業家對未來業務增長的期望亦反映了他們的素質及發展潛能。香港和深圳分別有23% 和45% 的受訪者相信未來五年企業將會進入高增長期,並會聘請超過二十名員工,比率較中國其他地區 (14%),以至英美兩地 (9%) 為高。
此外,研究亦發現香港創業者的教育水平愈來愈高,持有碩士或以上學歷的受訪者中,有意創業的人數較持有較低學歷的受訪者多兩倍。在美國,創業與教育水平的關係亦同樣成正比例,深圳亦然,但比例較低。相反,在中國其他地區,擁有碩士或以上學歷的受訪者中,只有五分之一表示有意創業。
雖然香港的創業政策、研究發展、技術轉移和教育制度方面仍有相當大的改進空間,但譚教授認為一些近期的發展仍相當令人鼓舞:「專家們開始認同科學園及專注培育創新企業的機構,在協助創業活動方面發揮著正面作用,而社會亦日漸重視創業培訓及管理教育,待經濟日漸復甦時,這些配套將為有意創業的人士創造更多機會。」
「全球創業觀察」是一個國際性研究組織,研究人員來自全球五十五個國家,中大創業研究中心專責香港方面的研究,並夥拍深圳市社會科學院,研究與分析香港及深圳現時的創業情況,並將所得數據跟世界各地的相關地區作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