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RSSRss 訂閱    列印此頁 列印
二零二零年十二月二日

中大調查:少數族裔對升讀專上教育的態度更為積極
籲採取措施提升本地生向上流動的信心及期許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教育學院最新調查發現,本地主流高中學生於各項升讀專上教育因素的自評分數偏低,相反少數族裔學生及內地來港學生在多項評分中,包括「重要他者」、「專上教育功能」、「自我信念」等,均較本地學生為高。負責調查的學者認為,結果反映本地主流學生對升讀專上教育持較消極態度及感到支援不足,出現「主流成弱勢」的問題。研究團隊建議推出針對性措施,提升不同學生組群升讀專上教育和向上流動的機會及期許。

是次調查由中大教育學院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副教授袁月梅教授及其團隊負責。他們獲得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優配研究基金資助,於2018年開展研究,以瞭解本地主流非資助、本地主流資助、內地來港及少數族裔的高中生在香港升讀專上教育的途徑、障礙及成功因素,並提出針對性建議,解決導致升學困難的結構性問題。

研究分別以問卷及訪談形式進行。團隊於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期間,收集了五千多位中四至中六學生(來自23間中學)填寫的有效問卷,了解影響他們升讀專上教育的因素及自評分數。當中本地主流非資助學生佔39%、本地主流資助學生佔22%、內地來港及少數族裔(主要是南亞裔)分別佔12%及14 %,其餘學生無提供足夠資料。

少數族裔對升學感正面 主流學生反成「弱勢」

調查結果顯示,少數族裔學生在各項影響升學因素的自我評分均高於本地主流學生,當中以「封頂效應」及「自我信念」的差別最為明顯;內地來港學生在「重要他者」、「專上教育功能」及「自我信念」的自評平均分亦高於本地主流學生;本地主流資助學生在「封頂效應」及「資助認知及需要」的自評平均分高於本地主流非資助學生,其他因素兩者分數相若。(詳情見附件表一)

在「專上教育功能」方面,內地來港及少數族裔學生在多個項目的自評平均分都高於本地主流非資助學生,他們尤其認為獲得專上或大學學歷可以「放眼世界」及「提高社經地位」;「使家人快樂」一項對少數族裔學生最為重要;在「更容易找到工作」上,內地來港學生與本地主流學生則沒有顯著差別。另外,兩組本地主流學生在「專上教育功能」的評分在統計學上沒有顯著差別。(詳情見附件表三)

袁月梅教授表示:「研究結果反映,內地來港及少數族裔的高中生普遍面對較大的升學障礙(「封頂效應」),但同時這兩個組群的學生對親友/師長/良朋的幫助(「重要他者」)、「專上教育的功能」及「自我信念」等,都較本地主流學生為肯定或認同;相反,身為香港教育的主流學生組群,對「專上教育的功能」卻抱有較低認同感,尤其對升學能「提高社經地位」和「使家人快樂」兩方面,出現『主流成弱勢』的現象,值得關注。」

研究亦發現本地主流資助、內地來港及少數族裔學生均反映「很可能需要向政府借貸或申請經濟援助」,他們在此項目的自評平均分明顯高於本地非資助學生,反映經濟問題是以上三個組群學生共同面對的升學障礙。(詳情見附件表四)

另外,從研究訪談資料中得知,所有學生都面對「語言能力」障礙。不少本地主流和內地來港學生因英文未如理想而缺乏升讀八大院校的信心,其中內地來港學生普遍認為若未能在香港升學,便會返回內地,可免除英語障礙,又能便利日後發展;少數族裔學生則受制中文能力有限,例如有一位在港長大的印尼學生,去年中學文憑試期間因中文考試過度緊張而發燒,缺席考試,去年放榜後至今仍留在家中未能升學。

袁月梅教授表示:「研究結果反映社會須為香港高中生提供更全面的支援,建立一個多元、平等的青年發展政策,誘發他們升讀專上教育的追求,提升向上流動的信心和毅力;亦要加深理解各個學生組群在升學路上可能面對的情況。」

研究團隊亦指出,各學生組群在家庭、學校及社會層面上需要的支援不同,要讓他們對前路有較清晰的掌控感,確立他們的正向思維和價值觀,關注心靈健康,從而對前途充滿期許及積極驅動自己前進追夢。

研究團隊成員(左至右):中大教育學院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系主任張志強教授、中大教育學院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副教授袁月梅教授、前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語文及通識教育學院梁長城教授、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助理教授鄧希恒教授
研究團隊成員(左至右):中大教育學院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系主任張志強教授、中大教育學院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副教授袁月梅教授、前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語文及通識教育學院梁長城教授、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助理教授鄧希恒教授

研究團隊邀請元朗陳震夏中學校長歐陽麗琼女士(左四)從前線教育工作者角度分享高中生升學問題,以及郭家成先生(左三)分享親身升學經驗。
研究團隊邀請元朗陳震夏中學校長歐陽麗琼女士(左四)從前線教育工作者角度分享高中生升學問題,以及郭家成先生(左三)分享親身升學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