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IP的發展歷程

自1998年起,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及香港教育研究所一直獲教育局及優質教育基金撥款,開展一系列全面學校改進計劃。「優質學校改進計劃」(Quality School Improvement Project)自2004年成立,繼承前期計劃多年從前線所積累的寶貴實踐經驗,已發展成為本地最大型的整全式學校改進計劃。

計劃早期的學校支援工作主要建基於外國經驗的轉移與本土化,以支援學校及教師回應當時的教育改革要求,學校改進及更新的動力主要是由政策及專家帶動(policy-led and expert-led)。隨著計劃的支援團隊及支援模式越趨成熟,計劃開始轉為著力培育教師成為變革能動者,進一步帶動教師及學校推動學校改進(practitioner-led)。例如透過強化校內中層領導及教學領導(instructional leader)、為學校建立跨校學習社群及組織學校間的專業交流平台、邀請教師借調到計劃等,帶動教師專業成長及提升改進教育的能量。

1998 - 2001 醞釀期

從大型試驗中建立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的基礎

借鑒美國史丹福大學Henry Levin教授領導的美國躍進學校計劃(Accelerated Schools Project, ASP),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成功向「優質教育基金」申請開展「香港躍進學校計劃」(Accelerated Schools for Quality Education, ASQE),並獲得超過六千萬撥款支持,開本地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的先河。

計劃在此起步階段的工作主要是參考外國經驗,配合本土情勢進行轉化及嘗踐,從中所確立的「目標一致」、「賦權承責」、「發揮所長」核心價值,以及「大、小齒輪」互相推動的支援工作模式,為往後同系列計劃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楷模。
美國史丹福大學Henry Levin教授
美國躍進學校計劃專家來港交流經驗
「香港躍進學校計劃」成功獲得「優質教育基金」撥款

2001 - 2004 發展期

建立本土化的夥伴協作模式及專業支援團隊

於2001年及2003年分別獲優質教育基金三千四百萬及五百萬撥款開展「優質學校計劃」(Quality Schools Project, QSP)及「優質學校行動」(Quality Schools in Action, QSA),融匯本地實踐經驗,走出本地化的學校改進路向。這兩個計劃以「整全、互動、有機」為基本,引入「以實證為本」、「學生為本」等概念,重視協助學校檢討情勢,按校本需要提供不同類型和程度的支援。
強化團隊,提升教師專業能量
教師個人「內化」發展
建立自我完善基制、塑造良好的學校文化

2004 - 2011 熾熱期

肯定立體式專業學校支援

計劃在2004年獲得「教育發展基金」支持,繼續以整全式的支援協助教師和學校釐清教改各項新措施和要求,梳理學校發展規劃。支援循「點」(個人「內化」發展)、「線」(強化團隊,提升教師專業能量)、「面」(建立自我完善機制,塑造良好的學校文化)三方面同步接觸,啟動學校在信念和文化的轉變、建構團隊共力。

同時間,計劃積極拓展「跨校學習社群」作為教師專業發展平台,透過發展性交流活動,豐富參與者知識基礎及專業能量。自2005年起,針對學校不同學科及工作崗位的跨校學習網絡相繼成立,為校本支援工作添注動力。
於2005年建立首個跨校學習社群「信心老師計劃」(小學數學科)
針對學校不同學科及工作崗位的跨校學習社群相繼成立
於2006年發起及主辦第一屆兩岸四地「學校改進與夥伴協作學術研討會」

2010至今 成熟期

延續、擴散豐富的學校改進知識及經驗

本計劃為「優質學校改進計劃(QSIP)」的延伸,於2013年開始於3年內分階段協助80所初中及高小發展「全校式自主學習」,即協助學校以「自主學習」作為整全發展的旗幟,達至「有效學習」及「照顧學習差異」,令所有學生都能有動機學習,且學得有效。
計劃與九龍倉集團有限公司合作推動大學、商界、學校的協作,由計劃提供專業支援、九龍倉提供資助及社會資源,於2011年開展「學校起動計劃」,共同為本地中學提供長達六年的學校改進支援,重點協助學習及成長條件稍遜的學生在學業、品德及情意上有所進步。
本計劃是由陳廷驊基金會及周大福慈善基金贊助,期望透過的基金會、大學、學校、非政府機構四方協作,推動學校全面改進,協助學習能力及態度良好然而發展條件較弱的學生,達至五育並重、全人發展的目標。目前階段有5所中學及7所小學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