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 歴史系 歴史系
聯絡我們

UGEA2230B 中國歷史變革概論

2020-2021年度 第一學期

時間星期一 10:30am-12:15pm

地點Zoom Online

語言粵語

課程講師 胡芷妡 ((852) 3943 7129 / jessiewoo@cuhk.edu.hk)

課程簡介

本課程從歷史學觀點探討中國文化之源流及其演變特徵,內容闡述中國政治、經濟、社會、宗教、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歷史傳統與變革,以及有關中國傳統與現代化的關係。

學習目標

1. 學習中國歷史的基本特性可為學生日常生活提供基礎知識
2. 學生學到有關撰寫歷史研究報告的基礎技巧,增加學生利用史學知識及方法應用於其研讀學科、
生活以至工作上的能力。
3. 掌握中國歷史可加強學生對社會的歸屬感。

課程大綱

(一)

中國歷史的多元論述

(二)

中國的政治制度

(三)

中國的經濟概況

(四)

中國的教育制度

(五)

中國的宗教與民間信仰

(六)

中國的社會結構

(七)

中國的都市文化

(八)

中國的臣民與公民

(九)

中國與世界

(十)

傳統與現代(I)

(十一)

傳統與現代(II)

(十二)

總結

# 同學請登入Blackboard瀏覽最新課堂資訊。

課程評核及作業

20% 期中測驗 (Mid-term Quiz)
20% 期末測驗 (Mid-term Quiz)
60% 期末習作 (Essay) – 3,000字

參考書目

I. 中國歷史的多元論述

1. 許倬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頁92-114。
2. 錢穆:《國史大綱》,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5,頁1-34。

 

II. 中國皇權制度的建立與演變

1. 吳晗、費孝通,《皇權與紳權》,上海:觀察社,1948,頁39-55。
2.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北京:三聯書店,2001,頁1-16,170-178。
3.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頁1-14。

 

III. 從小農經濟到市場經濟的發展

1. Rawski, Evelyn, Agricultural Change and the Peasant Economy of South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pp.139-163.
2. 施堅雅 (Skinner, G. William):《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 ,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頁5-67。
3. 黃仁宇,《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北京:三聯書店,1997,頁201-287。

 

IV. 中國教育之傳統及其變革

1. Lee, Thomas H.C. , Edu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a: A History, Leiden: Brill, 2000, pp. 1-40.
2. 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的作用》,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頁184-229。
3. 喻本伐、熊賢君:《中國教育發展史》,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頁1-17,344-355。

 

V. 中國耶、儒、釋、道與民間信仰的發展

1. Wolf, Arthur ed.,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pp. 1-18.
2. 何光滬、許志偉主編:《對話:儒釋道與基督教》,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頁1-22。
3. 謝和耐 (Gernet, Jacques)著,耿升譯:《中國與基督教》,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頁124-174。

 

VI. 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特色及其轉型

1. Eastman, Lloyd, E., Family, Fields, and Ancestors: Constancy and Change in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1550-1949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 15-40.
2. 孫立平:《轉型與斷裂: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頁1-25。
3. 費孝通:《鄉土中國》,北京:三聯書店,1985,頁1-9、21-41及71-77。

 

VII. 中國古代都市文化特色

1. 吳剛:《中國古代的城市生活》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7,頁17-42,100-103。
2. 劉方:《盛世繁華:宋代江南城市文化的繁榮與變遷》,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頁 62-91。

 

VIII. 從中國臣民到中國公民

1. Harrison, Henrietta, 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 Political Ceremonies and
Symbols in China, 1911-1929
,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 49-92.
2. 李孝悌:《淸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石家莊:河北敎育出版社,2001,頁1-16。

 

IX. 中國與世界

1. 王國斌著,李伯重等譯:《轉變的世界:歷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頁7-74。
2. 許倬雲:《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頁8-15及171-224。
3. 韓毓海:《五百年來的中國與世界》,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頁285-302。

 

X. 中國歷史從傳統過渡到現代縱論

1.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頁49-62。
2.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頁91-113,123-167。

學術著作誠信

請注意大學有關學術著作誠信的政策和規則,及適用於犯規事例的紀律指引和程序。詳情可瀏覽網址:http://www.cuhk.edu.hk/policy/academichonesty/

學生遞交作業時,必須連同已簽署的聲明一併提交,表示他們知道有關政策、規則、指引及程序。

  • 如屬小組習作,則所有組員均須簽署聲明;所有組員(不論有否簽署聲明及不論有否直接或間接撰寫有問題的內容)均須負上集體責任及受到懲處。
  • 如作業以電腦製作、內容以文字為主,並經由大學「維誠」系統 (VeriGuide) 提交者,學生將作業的電子檔案上載到系統後,便會獲得收據,收據上已列明有關聲明。

未有夾附簽署妥當的聲明的作業,老師將不予批閱。

學生只須提交作業的最終版本。

學生將作業或作業的一部份用於超過一個用途(例如:同時符合兩科的要求)而沒有作出聲明會被視為未有聲明重覆使用作業。學生重覆使用其著作的措辭或某一、二句句子很常見,並可以接受,惟重覆使用全部內容則構成問題。在任何情況下,須先獲得相關老師同意方可提交作業。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