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 歴史系 歴史系
聯絡我們

HIST3356 東西方之革命

2014-2015年度 第一學期

時間星期三 10:30am-12:15pm

地點李兆基樓306室

語言普通話

課程講師 何佩然
熊秉真
葉漢明

助教 李俊威

課程簡介

本課程旨在介紹及比較法國革命(何佩然)、俄國革命(熊秉真),以及中國革命(葉漢明),每位導師將就所討論的革命講授四節,從不同角度介紹各革命的特質。培養學生透過比較、分析不同革命的異同,認識革命,並學習思考,理解革命的普遍定義。

課程大綱

日期

課題

講者

3/9

緒論

 

10/9

政治理想及社會矛盾

何佩然教授

17/9

法國革命的成因

何佩然教授

24/9

法國革命的結果

何佩然教授

1/10

假期

8/10

法國革命的影響

何佩然教授

15/10

法國革命及俄國的激進主義

熊秉真教授

22/10

俄國革命的成因

熊秉真教授

29/10

俄國革命的結果

熊秉真教授

31/10

俄國革命的影響及與其他革命比較

熊秉真教授

5/11

從俄國革命到中國革命

葉漢明教授

12/11

中國革命的成因

葉漢明教授

19/11

中國革命的結果

葉漢明教授

26/11

中國革命的影響與其他革命比較

葉漢明教授

3/12

重播俄國革命的影響及與其他革命比較

熊秉真教授

課程評核及作業

1. 四次導修(40%)

-書面報告(20%)

-導修表現(20%)

2. 家課式考試(60%)

-兩篇短文,各佔30%,其中一篇短文必須比較兩個革命運動

導修

導修組別登記

同學須在選課期結束前(9月19日)於eLearning登記任意一組導修組別。

本課程導修組別共分四組,每組上限為15人。達到人數上限的組別將無法加入,屆時請另擇他組。各組導修時間為:

  • 導修小組A:週一(6/10, 20/10, 3/11, 17/11)14:30至16:15(SC_139)
  • 導修小組B:週一(6/10, 20/10, 3/11, 17/11)16:30至18:15(MMW_715)
  • 導修小組C:週四(9/10, 23/10, 6/11, 20/11)14:30至16:15(LSK_203)
  • 導修小組D:週四(9/10, 23/10, 6/11, 20/11)16:30至18:15(LSK_203)

 

導修要求

  • 每位同學均須出席四次導修課,並就其中一條導修題目撰寫書面報告及於導修課上進行口頭報告。
  • 導修題目將隨機委派。委派結果將在9月19日晚於eLearning公佈。
  • 口頭報告:約10-15分鐘;書面報告:約2000字。

 

導修注意事項

  • 書面報告須於導修課前2個工作天,連同已簽署的VeriGuide收條繳交至馮景禧樓一樓歷史系助教(李俊威)之個人信箱內。
  • 負責口頭報告的同學宜設計一些問題引領旁聽同學進行討論。
  • 每節導修課所擬題目只為一個概括式的主題,同學在書寫報告時可因應閱讀建議材料後之心得將題目收窄。
  • 首三次導修均設有指定電影欣賞,請同學輔以其他閱讀材料,以電影述評的形式撰寫書面報告。
  • 書寫報告時可憑個人意向斟酌應用所提供的閱讀材料(毋須全部採納),亦歡迎同學掇拾其他閱讀材料(原始史料為佳)以充實或闡明個人觀點。
  • 導修之閱讀材料將於開課後陸續上載至eLearning,敬希查照。

 

評分細則

要求

形式

百分比(40%)

導修報告

(1次)

撰寫書面報告一篇

口頭報告

20%

5%

導修表現

提出問題、參與討論

以發言內容作評分標準(5% x 3)

15%

 

(導修題目及相關參考資料請留意本科之eLearning。)

參考書目

指定參考書

Michael S. Kimmel, Revolution: A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Cambridge, 1990.

T. Skocpol,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rance, Russia and China, Cambridg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其他參考書

法國

Doyle, William, Origin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Chapter 1-5[中譯本:蔡百銓譯:《法國大革命的起源》(台北市:國立編譯館,1995)]

Furet & D. Richet,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Paris: Fayard, 1973

Lefebvre, G., R.P. Palmer trans., The Coming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7

Palmer, R.R. The Age of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a political history of Europe and America,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9-64

Roger Price, The Economic Modernization of France, 1730-1880, London: Croom Helm, 1975, Chapter 2

Soboul, Albert,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París: Gallimard, 1964

Tocqueville, L’ancien régime et la révolution, Paris, 1856, Part 3[中譯本:馮棠譯;桂裕芳、張芝聯校:《舊制度與大革命》(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英譯:Stuart Gilbert trans., The ancien regime and the Franch revolution, London: Collins, 1966]

 

俄國

李邁先《俄國史》上、下卷(台北:正中書局,1969年)

Ascher, Abraham, The Kremlin, New York: Newsweek, 1972

Gilbert, Martin. Atlas of Russian History, New York: Dorset Press, 1985

Gleason, Abbott, Peter Kenez & Richard Stites eds., Bolshevik Culture: Experiment and Order in the Russian Revolution,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9

Gleason, Abbott, Young Russia: The Genesis of Russian Radicalism in the 1860s,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80

Mailloux, Kenneth F. & Heloise P. Mailloux, Lenin: The Exile Returns, Princeton: Auerbach, 1971

Riha, Thomas ed., Readings in Russian Civilization, Vol. II Imperial Russia, 1700–1917,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4

Seton-Watson, Hugh, From Lenin to Khrushchev. New York: Frederick A. Praeger, 1960

Slonim, Marc, From Chekhov to the Revolution: Russian Literature 1900–1917,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Trotsky, Leon, F.W. Dupee ed., The Russian Revolution: The Overthrow of Tzarism and The Triumph of the Soviets,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1959

 

中國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下 (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

蕭超然、沙建孫:《中國革命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楊雲若、楊奎松:《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翟作君、鄔正洪:《中國革命史研究薈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房成祥,高慶達主编:《中國革命問題比較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鄒讜:《二十世紀中國政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2)

卜偉華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6卷,砸爛舊世界》(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2008)

李澤厚,劉再復:《告別革命:回望二十世紀中國》(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7)

Chen Yung-fa, Making Revolution: 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eastern and central China, 1937-1945,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Esherick, J. et al., eds.,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as History,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Lu, Xing, Rhetoric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Impact on Chinese Thought,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Columbia, S.C.: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2004

MacFarquhar, R. and M. Schoenhals, Mao’s last revolution.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中譯本:關心譯;唐少傑審定:《毛澤東最後的革命》(臺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2009)] 

Meisner, M., Mao’s China and After: A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New York: Free Press; London: Collier Macmillan, c1986[中譯本:杜蒲譯:《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

Mittler B., A continuous Revolution: Making Sense of Cultural Revolution Cultur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2 

Saich, T. & Hans van de Ven, eds.,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Chinese Communist Revolution, Armonk, N.Y.: M.E. Sharpe, 1995

Starr, J.B.,Revolution in Retrospect: The Paris Commune Through Chinese Eyes, Berkeley: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1972

Wasserstrom, J.N. ed., Twentieth-Century China: New Approache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Chs. 3 & 7

學術著作誠信

請注意大學有關學術著作誠信的政策和規則,及適用於犯規事例的紀律指引和程序。詳情可瀏覽網址:http://www.cuhk.edu.hk/policy/academichonesty/

學生遞交作業時,必須連同已簽署的聲明一併提交,表示他們知道有關政策、規則、指引及程序。

  • 如屬小組習作,則所有組員均須簽署聲明;所有組員(不論有否簽署聲明及不論有否直接或間接撰寫有問題的內容)均須負上集體責任及受到懲處。
  • 如作業以電腦製作、內容以文字為主,並經由大學「維誠」系統 (VeriGuide) 提交者,學生將作業的電子檔案上載到系統後,便會獲得收據,收據上已列明有關聲明。

未有夾附簽署妥當的聲明的作業,老師將不予批閱。

學生只須提交作業的最終版本。

學生將作業或作業的一部份用於超過一個用途(例如:同時符合兩科的要求)而沒有作出聲明會被視為未有聲明重覆使用作業。學生重覆使用其著作的措辭或某一、二句句子很常見,並可以接受,惟重覆使用全部內容則構成問題。在任何情況下,須先獲得相關老師同意方可提交作業。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