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寫土地的命運?
通識沙龍2019-20「時代的抉擇」
如何改寫土地的命運?
主講:陳劍青、黃肇鴻(本土研究社研究員)
主持:呂永昇
簡介
“There is nothing more deceptive than an obvious fact.”
– Conan Doyle
長期以來,香港土地房屋問題嚴重程度全球數一數二,但同時亦被認為是難以扭轉的死局。政策拖延、地產霸權、土地壟斷、「官商鄉黑」、相關知識與資訊高度集中在有資源者手中,形成難以根治問題的社會統識。唯解決土地問題往往並非欠缺可行對策,而是欠缺一場敢於尋求辦法改寫命運的嘗試——一種面向既定「常識」的挑戰。
是次講座,專注香港民間土地房屋研究多年的本土研究社,會嘗試分享多年來如何透過尋求各種民間研究方法之路,重新探索一種以研究帶來可能改變的介入空間,如何查出隱藏土地實況、重新凝聚公眾對土地問題的共識、形成具潛能促成改變的社會論述之過程與實踐。這些年來公民社會自主參與程度急速冒起,研究員亦會分享自己多年來參與民間研究倡議工作的歷程,從土地發展的選擇到個人實現的決擇,如何面對這時代的種種艱難挑戰。
講者簡介
陳劍青先生
本土研究社研究員,專研香港城市空間、房屋、土地及規劃問題。2010年創立本土研究社,致力推動在地民間研究介入公共議題,積極參與香港土地房屋議題討論,研究與文章見載於各大報章與網上平台。
黃肇鴻先生
本土研究社研究員,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系學士(主修地理、政治及公共行政)及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及社會發展文學碩士。曾任職政府,2017年加入本土研究社,專研土地、丁屋政策及開放政府議題。
粵語主講
科學革命浪潮下的宗教
通識沙龍2019-20「時代的抉擇」
科學革命浪潮下的宗教
主講:陳文豪
主持:江啟明
簡介
過去四至五個世紀,科學出現了數個重要的「革命」和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令人類對自然界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想法。同時間,科學與宗教之間的關係也出現了重大的變化。很久以前,科學與宗教之間的關係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直到「科學革命」的出現,科學與宗教之間開始出現了張力與矛盾,在十九世紀中後期開始更出現了互相敵視和攻擊。直到近一個世紀,情況開始有了轉變,在學術界的討論中,科學與宗教已經陸續開展了不同程度的對話,更有不少研究已經開始探討科學與宗教互相融和的可能性。是次講座將會從歷史、哲學、神學和科學四個角度探討科學與宗教之間在科學革命浪潮下的微妙關係。
講者簡介
陳文豪博士擁有天文物理及哲學兩個博士學位,也同時擁有中大崇基神學院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學位。他的研究興趣和著作廣泛,包括理論天文物理、宇宙學、科學哲學、宗教哲學、科學教育及宗教與科學對話等。他現於香港教育大學科學與環境學系擔任助理教授,並擔任「STEM教育文學碩士」課程主任。此外,他也是亞洲科學與宗教學會主席、香港基督教護教學中心副主席、美國天文學會會員、香港天文學會學術顧問、亞太區科學哲學組織成員和香港物理奧林匹克委員會委員。
粵語主講
1919:流產的革命
通識沙龍2019-20「時代的抉擇」
[活動延期] 1919:流產的革命
主講:陳以愛
主持:呂永昇
簡介
1919年,北京大學發起一場學生運動,成為現代中國歷史的分水嶺。北大學生以「直接行動」掀起政治革新,引發全國各大城市響應。上海「三罷」(罷課罷市罷工)七日,激進派欲循「辛亥模式」建立新政府。最終,醞釀中的革命卻以流產收場,究竟原因何在?
百年來對五四運動的書寫,多半以學生為主體,遮蔽了其他社會成員的角色。其實,五四運動的同情者還包括:中美政府官員、教育家、企業家、銀行家、新聞記者、商鋪店員及工廠工人,他們以直接或間接方式參與了這場運動,共同塑造了這場運動的豐富面貌。
本講探討民眾運動及密室政治的交光互影,剖析內政外交的複雜牽連,揭示歷史處境中全照視野的窘乏,個人及集體面對未來的艱難選擇。
講者簡介
陳以愛,台灣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學術專長:近代中國政治史、學術文化史、高等教育史。出版專書《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為中心的探討》,發表論文〈五四時期東南集團「商戰」輿論和抵制運動〉等多篇,現正撰寫《東南集團與民初政局》三部曲。
粵語主講
社運創傷與心理治療
通識沙龍2019-20「時代的抉擇」
[活動延期] 社運創傷與心理治療
主講:葉劍青
主持:李駿康
簡介
香港這場超過六個月的反修例運動是史無前例的,整個社會亦經歷了龐大的變化。 截至2019年12月中,已經有接近6,000人被捕 ,當中學生超過2,300人,大學生亦超過700人。催淚彈和橡膠子彈在社區施放已經各超過10,000枚,受傷受影響的香港市民不計其數。尤有甚者,很多直接或間接經歷警暴情況的市民都有極大負面情緒,甚至創傷(trauma)。有人形容,這是一件觸發人道危機的集體創傷(collective trauma)事件。有見及此,良心理政及一群義務心理學家在這場運動中致力提供各方面的心理支援。
甚麼是創傷?個人創傷和集體創傷有不同嗎?在梳理創傷的過程中,敍事實踐如何理解和應對?集體創傷如何轉化?希望這次講座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討這方面的問題。
講者簡介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葉劍青先生在最近十多年熱衷於敍事治療(narrative therapy)的培訓和推廣。他亦非常關心香港社會事務,希望心理學家能運用其專業,提升市民的身心靈狀態,營造一個更美好的香港,故組織了義務心理學家專團「良心理政」並出任召集人。他有關敍事實踐的願景為:發掘隱藏的故事、暴露無形的壓迫、抵禦滲透的權力、擴大微小的聲音。
粵語主講
從六七暴動看反送中運動:《消失的檔案》放映及映後座談會
通識沙龍2019-20「時代的抉擇」
從六七暴動看反送中運動:《消失的檔案》放映及映後座談會
主講:羅恩惠
主持:呂永昇
簡介
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被認為是1967年左派暴動以來最激烈的一場政治運動。特區政府早於「6.12事件」後就將它定性為「暴動」,中共官方宣傳亦強化對「暴動」的定性,甚至稱之為「恐怖主義苗頭」。
事實上兩場運動性質截然不同。1967年的暴動,是中共港澳工委引入內地的文化大革命,試圖通過暴動奪取港英的管治權。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則是香港人自發捍衛《基本法》賦予我們雙普選的權利。此外,兩場運動還有更多具體差異,包括港共的暴力程度及今天由警民衝突引發的暴力。
兩場運動的共同點是香港本土意識的確立。六七暴動令港人不再自視為過客,以香港為家。最近的「反送中運動」更令港人自主意識升至新高,對強權的抗爭至今未完。
講者簡介
羅恩惠,香港資深傳媒人,先後任職於香港電台電視部、亞洲電視,加拿大新時代電視及無線新聞部《星期日檔案》,前後二十年。七年前成立「人文影像工作室」,專注歷史記錄。
粵語主講
地球之瓜,何堪再摘
通識沙龍2019-20「時代的抉擇」
地球之瓜,何堪再摘
主講:余浚維、李明
主持:林吐金
簡介
地球資源有如黃台之瓜,被人類一摘再摘:過去幾十年間,能源消耗、物種滅絕、環境污染等問題,令地球上各種生物趨向「攬炒」的命運。另一方面,農業作為人類社會基石的同時,亦成了消耗地球的主因之一。因此,發展可持續農業成為當務之急。藉着澳洲、香港及世界各地的經驗實踐,講者將探討如何透過認識自然、科技應用和經濟發展,使農業活動走向可持續發展,讓下一代得嚐永續之瓜,一摘再摘。
講者簡介
余浚維博士(Dr. Ron),一個在香港和澳洲耕過田的農夫,現於澳洲國家研究所任職農業科學家。擅長農業科技及基因工程,工餘時積極在澳洲推廣普及科學。中大生物碩士,澳洲國立大學生物博士,致力運用常規耕作和基因工程技術提升稻米、小麥、大麥、高粱的營養品質。興趣講嘢,三分鐘科學演講比賽FameLab悉尼及首都區冠軍。在澳洲研究同時,努力遊走於實驗室、電台與大中小學,和大家講食、講屎(講營養)、講農務。
李明(Kenneth),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任教「與自然對話」和「農業科技:體驗與再思」。透過城市種植分享永續農業的原則和實踐,以體驗式學習讓同學感受人與自然的關係,反思如何與自然共存。
粵語主講
威權主義下社會運動的生命力
通識沙龍2019-20「時代的抉擇」
威權主義下社會運動的生命力
主講:李立峯
主持:王邦華
簡介
自六月起,香港出現了一場前所未見的社會運動,從反對《逃犯條例》修訂出發,在沒有中心組織作領導的狀態下,運動的形態和行動模式不停流變。我們可以如何理解這場運動所展現的生命力?參與者強調「不割席,不分化」,但實際上如何能夠做到保持團結?抗爭行動越見激烈的同時,示威者在意識形態上又有甚麼演變?這場運動舉世矚目,它對社會運動研究可以有甚麼啟示?三個月過去了,我們也許可以為這場運動做一個小結。
講者簡介
李立峯,美國史丹福大學傳播學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研究範疇包括政治傳播、民意、新聞學、媒體與社會運動等。
粵語主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