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同舟—岑倚兰(13 MACS)

 

第58期校友专访—2018年11月号

岑倚兰,人称「岑倚」—资深的新闻及传媒工作者,2013年,毕业于本院基督教研究文学硕士课程。曾为《天天日报》前线记者,《亚洲周刊》香港特派员,曾协助《苹果日报》、《壹苹果网络》、《现代日报》、《iMoney智富杂志》和《政经周刊》创刊,曾任《经济日报》副总总辑,《iMoney智富杂志》副社长及《壹苹果网络》执行总编辑,拥有三十年传媒及出版业经验。八十年代初出道,经历中英前途谈判、基本法起草、六四、港人移民潮、信心危机、过渡期、回归,沙士恐慌、金融风暴、金融海啸等;她走遍大江南北,脚踏东欧大地,见证共产政权倒台。她从采访火线退下来后,于2013年任香港记者协会主席,2017年卸任,以半退休状态培训新闻后辈。

岑倚兰
岑倚兰
福音种子

来自草根阶层的岑倚,六七暴动时,住土制菠萝炸弹爆炸地点附近的清华街,父亲是船员,母亲也须外出工作,故此从小就「无王管」通街跑,是名副其实的街童。「附近天主教堂神父派面包,我常常去取;小学的音乐科陈老师也常常领我回教堂;中学时代,以为查经班有茶点,便参加了。」她心中的信仰种子不知不觉地扎了根,萌了芽。小学时代,岑倚已经关心时事新闻。她在新闻报道中得知当年美国参议员罗拔甘迺迪遇刺,担心得主动为他祈祷,希望他早日脱险(最后他伤重不治);她在中学参加团契而信主,又曾在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FES)做义工和同工。「我深受两个人的影响,Ellie姐(刘义信)是一位传教士,曾在国际基督徒学生团契(IFES)负责远东学生工作,她拉阔了我的视野,建立了我的世界观。她放弃从事细菌学工作那份优厚的薪金,到处以自己的生命鼓励别人宣教和关怀世界;另一位就是突破机构的创办人苏恩佩姊妹,她罹患甲状腺癌,但却有鑯一般的生命力,令我深深见证「无能者的大能(The power of powerless)。」受到她们的影响,年青的岑倚一直活跃于FES,更表示自己就是FES的「产品」。

1989年12月在捷克布拉格采访
1989年12月在捷克布拉格采访
八十年代在边境的采访照
八十年代在边境的采访照
在北京采访时获邓小平接见
在北京采访时获邓小平接见
信仰低潮

七十年代,于浸会攻读传理系的岑倚亦有于浸会团契内事奉。这个活跃份子后来成为记者,工作也越来越忙碌,日夜颠倒,与教会渐行渐远。「做记者见世面多了,常常走到社会的最前方;回到教会,看见教友好像活在另一个世界,顿觉话不投机,大家有了距离,就成了一个旁观者。加上,九七临近,不少曾经非常关心中国事务的教会领袖纷纷离开香港,移民海外。她暗忖:「船长为何不是最后离开的呢?为何船长纷纷跳船弃船呢?」她对这些「船长」相当失望,对信仰的热诚也因此而冷淡下来。

事业上,岑倚一路往高峰走,信仰上,她却一路往低处走。就在此时,她在职场上遇到种种不公义的事件,看不过眼,忍不住口,就难免得罪人,曾获她提拔的下属也形同陌路。岑倚心中有千万个不解,最后,她决定离开。这时候,她想起自己一直敬重,已离逝的宣教士离港前赠予她的一句经文:「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言4:23)」

坚守原则

2013年,在无人角逐下,她当选记协主席,接任前主席麦燕庭,经过一轮思考,她接下了这份令她「担惊受怕」的差事,却又意外地令她和上主更亲近。「上任后,第一篇祷告就求神说:『唔好俾咁多事发生,等我Hea住做。』」可惜事与愿违,2014年,大事接连发生,商业电台名嘴李慧玲被离职事件,明报高层刘进图遇袭事件,记者默站、上街,企硬反灭声,年尾更出现雨伞运动。传媒面对采访上最大的挑战,至少有30名新闻工作者受伤;有记者投诉采访受阻,也曾有记者发起「罢采」,凡「蓝丝」的活动均不作采访等等。每有这类事情发生,记协主席往往须于第一时间回应。岑倚坦言每次公开发语内心充满惶恐和不安。「为免『讲错野』,公开回应前,我都会邀请以勒基金的好友和崇基神学院的同学们为我祈祷。」岑倚笑言自己声音沙哑是因为用声不当,故此,声带曾作两次手术,最终可以得到医治,原来是准备她成为记协发言人。

三十年来,作为基督徒传媒人的岑倚坚守基督徒的底线。她坚决不买新闻,不以露骨的用语吸晴,也从不利用报道灾难、战乱或车祸中的小朋友的惨况来增加销量,她默默地持守那一条作为人和作为基督徒的底线。任记协主席时,她尽力替前线记者发声,故也得罪不少人。「有一次,朋友告诉我有反对团体制作了我、刘慧卿和毛孟静的「神主牌」;社会中,很多人视记协是泛民一员,我任职主席期间,更有不少人恶意攻击,及到会址骚扰职员。」岑倚耸耸肩,表示无奈。

参加以勒基金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义工工作
参加以勒基金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义工工作
1989年12月在罗马尼亚采访
1989年12月在罗马尼亚采访
1983年7月,她在北京机场采访,左为前港督尤德。
1983年7月,她在北京机场采访,左为前港督尤德
多元崇基

1981年浸会传理系毕业的岑倚,一直都关注中国事务,中学时代就已跟学联到内地探访;文革年代,她更向应认中关社的口号,深入广东省;大学毕业,在报馆工作,她更常常到内地不同地方工作,对中国内地有着一份不可言喻的中国情。八九民运后,很多记者都申请英国国民海外护照,她并没有申请。「如果我申请了这护照,感觉上我已是在另一条船上隔岸观火,这样,我作为记者的公信力就会骤减;当然也因着一份对国家的情,最终没有申请。」

岑倚入读崇基,特别醉心于中国基督教,论文也以南京大屠杀中的传教士及维权律师和家庭教会的互动为题。面对着中国现时的状况,岑倚常常提醒自己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正如很多人认为《苹果日报》亦正亦邪,但若今天我们失去了她,绝对是全香港人的损失,因为我们失去了一种反对的声音;同时,我也不希望《文汇报》和《大公报》消失。不同立场代表了多元声音,读者应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也透过站在不同的立场来思考在位者或市民的恐惧。」喜爱多元声音的岑倚和崇基神学院不谋而合。在崇基攻读基督教研究硕士学位的两年,她自言是踏上归正及回转的旅途,自由开放的环境令她能更深入思考和批判自己的信仰。

岑倚饭局

刚离开新闻行业时,岑倚获大公司招手,成为公司老板的「枪手」,为老板撰写讲辞和负责各种出版物。「但番工时间早,放工又无定时,想必这份工作也不太适合我。这个时候,可见财务自由的宝贵之处,因为我能说不。」岑倚早年工作稳定的时候,已未雨绸缪,作了点投资,有少许成绩。「身为记者,薪金不高,没有退休金,所以大家一定要及早为自己计划。」她常常劝谏后辈,必须达到财务自由,这样人才能相对更自由,做自己喜欢的事。曾经在《经济日报》任副总编辑的她,闲时和后辈分享理财心得。她又鼓励后辈多阅读和参考别人的观点,加以分析,不要鹦鹉学舌,必须有独立思考。「一本书逾百元,对青少年人来说,不算是小数目。所以,我常常买书,然后和青少年人分享,增加他们的识见之余,可以为他们省下一笔钱。」岑倚苦口婆心地说。

最近,她希望为《众新闻》筹款,帮助媒体增加订户,给香港读者多一个选择,以平衡不同声音;退休的她也是记协的永久荣誉会员,义务为业界提供意见;她又希望未来能组织个「岑倚饭局」,把自己在工作中认识的人和年青人拉在一起,分享经验及交换大家对政局的看法。

同舟共济,风雨同路

「各位,当下香港的光景,总教人气馁,歪理处处,公义不彰,恶人骄横,义人受苦;我们呼救,神似在沉默,绝望笼罩,此际我想起了旧约先知哈巴谷,『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葡萄树不结果,橄榄树不効力,田地不出粮食,圈中绝了羊,棚内也没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神喜乐。』」(哈巴谷书3:11-19)世情如此,莫忘初心,莫失斗志。」借用岑倚于2015年在FES中的分享作结,相信这也是她对大家的祝愿。在香港这条船上,岑倚不是船长,也不是船员,只是一位和你,和我,和香港人同舟共济,风雨同路,不愿弃船的乘客。

2014年「企硬反灭声」行动,岑倚上街示威接受传媒访问
2014年「企硬反灭声」行动,岑倚上街示威接受传媒访问
香港记者协会于2015年5月举行的周年晚会
香港记者协会于2015年5月举行的周年晚会

访问、整理:李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