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選擇以教育工作為我的終身事業,因為這賦予我莫大的使命感與滿足感,要我好好教育下一代。我喜歡教學,尤其是通識教育;從中,我能夠幫助學生反思個人價值,亦能幫助他們處理跨學科的議題。對我來說,執教通識教育是一項富挑戰性的工作,部分原因是學生來自不同的院系,他們既有不同的學術背景,對課程亦有不同的期望。我將在下文分享自己執教通識教育時的喜悅與困難。
通識教育鼓勵學生組織和表達自己的觀點,並與同儕討論。然而科學的討論,並不如表面的簡單和直接。科學理論以事實為依歸,在對與錯之間沒有灰色地帶,學生幾乎沒有評論的空間。比如說,學生可以理解牛頓定律,並以此來解釋許多現象,但是,他們卻無法評論牛頓定律的好與壞。不過,假如老師能夠跳出教授物理時常用的「問題與解答」模式,直接談及科學的本質,或就能別有洞天。我常常問學生:「如果科學理論不再以數學方程來表達,那會怎麼樣呢?」然後我會給他們一個不用數學就不能妥善分析的處境,以突出科學理論數理化的特點。通過這些討論,學生會了解物理科學的定量性質,以及物理科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差異。
此外,多元的評估方法對科學範疇的通識科目而言,是特別重要的。唯有透過不同的評核方法,老師才能量度學生不同方面的學習成果。比如說,在撰寫一篇學術論文之前,學生先需要搜羅相關的文獻,整理當中的資料,並有系統地組織自己的意見和論據。老師觀察這個準備的過程,往往能夠對學生有更深的認識。從中,我經常發現同學並不理解我所教授的科學理論。我曾要求學生撰文解釋光線在進入玻璃後減速的原因。很多同學都能正確運原子模型來解釋,但有學生竟以「子彈的比喻」來作答:
「當光線穿過一塊透明的玻璃磚,它的速度會比在空氣裡的光線慢。這好比一發子彈射進木頭後,彈頭有部分動能被木材吸收,速度便因而減慢。同樣,在透明的玻璃磚裡面,部份光線的能量被玻璃吸收,因而減慢速度。」
這比喻其實不對,光速減慢是因為折射,光線的能量並沒有在玻璃中減少。如果沒有這份作業,我就無從得知同學並不了解原子模型。因此,我的通識課除了有論文寫作的要求,更有一些以結構性問題和選擇題為主的作業,以鞏固同學在課堂學習到的知識。同時,我亦要求同學閱讀科學文章,以及參與網上的學習活動。這樣,學生就能掌握自學技巧,並寓學習於娛樂。然而,學生卻不時抱怨:彭博士要求的課業過於繁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