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悲劇與哀樂人生
通識沙龍2017-18「你想‧現實」
希臘悲劇與哀樂人生
主講:關子尹
簡介
悲劇之於俗世,一般人是避之則吉。焉知於古代西方,希臘人對悲劇卻甘之如飴。就有關議題,尼釆論悲劇的「誕生」之論點固膾炙人口,但尼采此外其實還言及希臘悲劇的「死亡」,甚至其「再生」!其所指者何?我們對尼釆這一說法應如何解讀?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或可循既充滿矛盾,但又最能概括人生的「哀樂」二字稍予探求。
講者簡介
關子尹,德國波洪魯爾大學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任教逾三十載,現為哲學系榮休教授,兼人文電算研究中心主任。歷任美國杜鏗大學、瑞士聯邦理工學院、英國劍橋大學、國立臺灣大學等校訪問學人,現為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訪問教授,曾以中、英,及德文發表專著及論文多種。
粵語主講
群瘋:在科學國際主義中想像精神疾病
通識沙龍2017-18「你想‧現實」
群瘋:在科學國際主義中想像精神疾病
主講:吳易叡
簡介
精神疾病在世界各地看起來都一樣嗎?這是醫學界和人類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哲學家佛洛姆在他1955年著作《理性的社會》裡提到:「應該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診斷工具。」二戰之後,世界衛生組織所策劃的國際社會精神醫學的跨國計畫,就是想要藉由科學方法確認精神疾病的全球一致性,並建立國際精神疾病分類診斷準則。這個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計畫除了受到冷戰的箝制,也仰賴五六零年代技術的成熟,更重要的是發展中國家的參與。回顧這段歷史,可讓我們檢討精神醫學在人類社會裡的角色、困境和挑戰。
講者簡介
吳易叡,台灣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牛津大學醫學史博士。目前於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教授醫學人文。
國語主講
The Room for Hope and Responsibility in Nature
通識沙龍2017-18「你想‧現實」
The Room for Hope and Responsibility in Nature
主講:張智均、Klaus Colanero
簡介
Given the current knowledge about the brain, does it make sense to talk about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Does nature allow for human responsible actions? Do the laws of physics leave any room for us to shape our future?
On the other hand, if I want to hold a responsible attitude towards others' wellbeing, can I disregard the importanc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of nature? What does our current scientific knowledge have to do with our interventions on the environment? What do new discoveries in neuroscience have to do with criminal law?
Through their dialogue the two speakers will show possible answer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講者簡介
Vincent Cheung, neuroscientist, is assistant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Biomedical Sciences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Klaus Colanero, physicist and aspiring philosopher of science, is lecturer for the General Education Foundation Programme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英語主講
於極權統治臨近之際尋找希望的政治
通識沙龍2017-18「你想‧現實」
希望的政治
主講:許寶強
簡介
經歷了2014年人大「八三一」的「三落閘」、「雨傘運動」退潮清場和秋後算帳、3+13上訴判刑入獄、DQ議員、修改立會規程,重大地打擊了香港民主化的希望;連續委任「醜聞纏身」者當政府高官,生態、房屋、教育、醫療、交通、退休、護老等問題不斷積累,也令不少港人,尤其是青年,失去對未來理想生活的希望。在這樣的一個「希望匱乏」的年代,如何思考「希望」?「政治」?以至「希望的政治」?
本講座借助Hannah Arendt對「極權主義」和公共政治的分析 ,以及Ghassan Hage對「希望」的分類,反思當代香港「希望匱乏」的困局,嘗試理解香港社會近年的集體情感狀態,並企圖尋找一種「希望的政治」,一種接受未來的不確定性、生命的不完美、「肯定當下的愉悦和喜樂,尋求不斷增長自身的活力和能量」的文化政治。這樣的希望和政治,也許能夠有助我們直面並回應「極權主義」的臨近。
講者簡介
許寶強,流動共學執委,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客席副教授,近年主要研究香港教育與情感政治,推動民間共學,因為當代社會的主要問題,在於缺學無思,體現於政策文件、公共討論或網絡言談的陳腔濫調、立場先行,結果是頭痛醫腳,或不斷做不相干的事情令真正有意義的轉變無法發生。因此,促進認真的思考和學習,也是投身一場社會改造的運動。近著有《缺學無思》、《告別犬儒》(及續篇)、《常識革命》、《限富扶貧》。
粵語主講
氣候變化下的自然災害:我們為下一個「温黛」作好準備了嗎?
通識沙龍2017-18「你想‧現實」
氣候變化下的自然災害:我們為下一個「温黛」作好準備了嗎?
主講:陳永勤
簡介
全球氣溫過去三年連續破歷史最高紀錄,全球暖化的事實和人為成因毋庸置疑。雖然颶風卡特里娜和桑迪的可怕記憶逐漸淡忘,但是颱風天鴿的威力令我們思考下一個颱風溫黛是否和何時再蹂躪香港,特別是隨著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證明全球暖化將導致極端天氣及其產生的水文氣象災害更為頻繁和嚴重,因此,討論氣候變化的最新科學發現及其在全球、區域和地方層面的自然災害影響甚為及時和必要。本講座將首先回顧過去十多年來世界各地發生的巨大自然災害事件,並同時強調諸如颶風/颱風、風暴潮和洪水等水文氣象災害的普遍性。然後,通過討論氣候變化下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的破壞,從而揭示脆弱性和反彈性隨著人口增加、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的演變。在香港的區域和本地層面,本講座將通過探討颱風、風暴潮和洪水災害,分析氣候變化的潛在威脅,並從減緩和適應對策、基礎建設和社會意識等方面評估如果一旦「溫黛」式的超級颱風襲港,我們是否已經作好了準備。最後,本講座將呼籲社會各持份者應通力合作和及早行動,共同對付全球暖化和應對巨大災害的風險和威脅。
講者簡介
陳永勤博士為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他的教學科研領域主要包括水文與水資源管理、氣象與氣候學、環境評價以及區域可持續發展。他的研究成果廣泛發表於國際和國內期刋以及有關專著。除了教學和科研工作,陳教授還在多個學術和專業團體以及香港特區政府的顧問委員會擔任職務。
粵語主講
新自由主義的喪鐘?共享城市,不只是共享經濟
通識沙龍2017-18「你想‧現實」
新自由主義的喪鐘?共享城市,不只是共享經濟
主講:伍美琴
簡介
過去兩個世紀市場經濟的實踐為地球少數的人帶來了豐富的物質生活。可是大部分的地球人卻要面對貧富不均,生態災難和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惡果。就是富裕地區如香港,貧富的兩極化讓社會充滿怨氣,像對未來失去盼望。近年世界各地都興起「共享」運動,挑戰我們從新思考城市生活是什麼?如何可以超越私有產權的現實來實踐共享生活以致人人可以擁有豐盛的人生?讓我們從理論談起,再回到本地和世界各地的實踐中,重拾對未來城市的想像,整裝待發,建立一個具生態價值和社會公義的經濟實體,讓每一個香港人共同享用!
講者簡介
伍美琴教授為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系副系主任,城市研究課程主任,亞太研究所和未來城市研究所副所長。她是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香港規劃師學會院士,英國皇家規劃會和香港城市設計學會會員。她完成的研究共二十多項,著作繁多。她的研究曾七度獲得香港規劃師學會年獎。伍教授曾參與歐洲聯盟及聯合國的顧問工作。現為地方營造議會成員。而她在中文大學負責的城市研究課程是聯合國人居組織下全球城市運動的夥伴,積極推動二十一世紀城市可持續發展議程。
粵語主講
藝自助,藝自療
通識沙龍2017-18「你想‧現實」
藝自助,藝自療
主講:梁以瑚
簡介
藝術是身體和靈魂整全與適在的處方。
藝術的作為是人在社群中以公民的身份,有責任地參與、表達、回應對身處世代的情和物。
藝術同樣鼓勵以感恩的「創造」,學懂安靜、凝視、對話、建立共處的空間。
是次講座將探討藝術在身心治療以及介入社群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講者簡介
梁以瑚從事藝術工作四十餘年,一直致力在香港、中國及亞洲推動社群藝術,以藝術服侍有需要及弱勢社群、先後在八零年代末成立「越營藝穗」,為滯港越南船民提供兒童藝術教育及在氣氛沈鬱的禁閉營中帶來一些藝術的生氣,九零年代初成立「藝術在醫院」、為醫院及病人提供各方面的藝術活動、不單令多個病房加添色彩、更舉辦不同程度的多元藝術自療工作坊、培訓醫務、社工、藝術工作者相互瞭解、更將此一理念推廣至中國內地的重點兒童醫院。她更在二OO一年成立「全人藝動」、以藝術來推動全人和諧共存、互動互助之社群藝術方向、以藝術賦權、肯定自我價值、從而達致社區共融、互相尊重。
梁以瑚曾多次在本港及亞洲地區展覽她的作品,而她的作品大部分都圍繞人文關懷為主題。並探索「以藝術療傷」,運用日常用品引發對國與國及人與人之間的關注。
粵語主講
從海洋到餐桌:飲龢食德,唔食鯊魚得唔得
通識沙龍2017-18「你想‧現實」
從海洋到餐桌:飲龢食德,唔食鯊魚得唔得
主講:佘國豪
簡介
提起大海和大海的魚,你會想到甚麼?美味、海鮮,這是人與海洋當前最明顯的關係。香港是全球人均海鮮消耗量極高的地區,每年進口的海鮮來自130多個國家或地區。大海究竟有無窮的資源,還是已經面臨崩潰?
從駭人的鯊魚到色彩繽紛的石斑,讓我們再深入討論海洋保育的問題:濫捕揭示魚類的脆弱,香港在管理全球海鮮種類又擔任怎樣的角色?我們又應該怎樣為下一代確保海洋健康及豐富的海洋生態?
講者簡介
佘國豪,BLOOM Association (HK) 海洋項目主任、本土研究員,牛津布魯克斯大學環境科學學士及香港大學海洋生物碩士,從事與魚翅貿易相關的研究、教育及宣傳工作。佘氏最近發表了一篇有關香港海參買賣的研究,並出版《香港珊瑚魚圖鑑》(合著)。
粵語主講
十架與紅旗──改革開放以來的宗教政策與基督教
通識沙龍2017-18「你想‧現實」
十架與紅旗──改革開放以來的宗教政策與基督教
主講:郭偉聯
簡介
改革開放以來,基督教在中國大陸迅速發展,但因著中共視它為境外滲透工具及對政權的潛在威脅,政教關係屢屢處於緊張狀態。國內有知識分子提出要為基督教「脫敏」,紓緩政教張力,卻遙遙無期。
講者簡介
郭偉聯,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助理教授、中華基督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基督教史學會副會長。
粵語主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