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RSSRss 訂閱    列印此頁 列印
二零二零年十一月十九日

「世界廁所日」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公廁研究報告
提出創新政策建議以改善香港公廁衞生



今天(11月19日)是「世界廁所日」,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亞太所)藉此機會發表《顧己及人:推動正確行為以改善公廁衞生》研究報告,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議。一直以來,香港公廁衞生不如人意,情況與本港蓬勃的經貿發展及日益提升的教育水平不符。亞太所的政策研究網絡針對此問題,於本年三月進行全港性隨機抽樣電話調查,[1] 了解民眾對公廁衞生的觀感和政策意向。結果發現,雖然只有一成半受訪者經常使用政府公廁,但卻有近六成受訪者認為此類公廁不衞生,經常遇到的三大問題為沒水沖廁、臭氣薰天及地面濕滑。

至於不衞生原因,八成受訪者歸咎於使用者欠缺公德心,其他原因依次是:清潔工及清潔頻次不足、使用者太多和公廁設施損毀。就此,調查進一步查詢受訪者會如何處理自己不恰當地遺留在公廁的髒物,結果發現男性及政府公廁使用者,較女性及其他類型公廁(由商業機構或公營機構提供)使用者,傾向不清理自己的髒物。有關引進新政策以改善衞生的意向,獲最多支持的是向違反衞生措施的使用者施以罰款,其他得到支持的政策依次如下:安排中小學生清潔校內廁所、安裝電子系統提醒沖廁、招募「公廁衞生大使」和公廁收費。這反映市民認為政府應投放更多資源教育使用者,糾正不正確的如廁行為。

回顧相關政策可見,政府一直投放大量資源在公廁翻新和外判清潔,然而在教育使用者的資源投放方面,對社會而言仍存在落差。再者,部分教育宣傳內容流於因循守舊或照本宣科,難以改變久已形成的習慣;了解使用者如廁行為的形成,以及評估政策措施成效的研究,亦相當缺乏,致使縱然投放巨額資源,但公廁衞生仍被詬病。

現時政府對公廁的管治邏輯是透過翻新和外判服務以改善水平,期盼使用者珍惜公廁環境及廁所事務員努力維持衞生,鼓勵使用者自我管理如廁行為。上述管治邏輯明顯未能奏效,因此政府有需要以創新思維解決公廁不衞生這老問題。建基於政策分析及民意調查結果,亞太所提出以下三方面的政策建議 ─ 結構(公廁及設施設計)、管理(清潔及維修保養)和教育(公德心培養): 

結構:

  1. 按男女廁格比例1:2增設女廁格,比例應包括所有衞生設施,連同尿兜一併計算;
  2. 引入配合不同使用者需要的設施,如腳踏式沖廁掣;
  3. 安裝更多紅外線感應設施,如自動沖廁系統。

管理:

  1. 運用「輕推理論」,在公廁地上或洗手盆附近加設提示圖案,引導使用者作恰當如廁行為,減少細菌傳播;
  2. 設立公眾監察流動應用程式,鼓勵市民監察衞生水平及設施損毀;
  3. 為公廁管理注入創意元素,如利用社會資源,由商界管理公廁,商界則藉此得到免費廣告空間,達到雙贏。

教育:

  1. 活化位於士丹頓街及鴨巴甸街的歷史公廁,將之改建為推廣衞生和提供輕食的教育中心;
  2. 設立中上環公廁文物徑;
  3. 資助學校成立衞生制服團隊,自小培養衞生意識。

深入內容,可參考報告全文,連結如下:
http://www.hkiaps.cuhk.edu.hk/wd/ni/20201118-141014_3_policy_research_report_02.pdf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政策研究網絡


[1]調查成功訪問1,006名年滿18歲的市民(當中542人透過家居固網電話,464人透過手提電話),回應率分別為39.2%及46.9%。若將置信水平設於95%,推論百分比變項時最大可能抽樣誤差為±3.09個百分點以內。

搜尋新聞稿

是日活動


二零二零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
二零二零年十二月九日
二零二零年十二月九日
二零二零年十月二十日 -
二零二零年十二月三十日
二零二零年六月七日 -
二零二零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二零二零年十二月十日 -
二零二一年一月十日
二零二零年五月十二日 -
二零二一年四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