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海湧泉》:臭皮匠與諸葛亮
通識沙龍2013-14「價值、人生與社會」
陳天機教授惜別演講
《學海湧泉》:臭皮匠與諸葛亮
講者:陳天機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大學通識教育部)
簡介
語云:「三個臭皮匠,一個諸葛亮。」這話與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的謎樣名言:「整體大於各部分之和,」前後、東西,互相交映,指出一個系統往往擁有眾成員所無的「湧現特性」。我們慣用的線性數學在這裏黯然失效,必需讓位給簡單扼要的「非線性數學。」後者輕易地擴充了亞里士多德名言的領域到所有現象的「量變。」但他完全沒有提出的「質變,」例如許多物理現象、所有化學反應、一切生命狀態,都也是湧現的常例。
本講取材於講者的通識教育新作:《學海湧泉》,從系統科學出發,企圖以平易的文字、中、小學程度的數學,鳥瞰今日的科學,也簡略地介紹複雜性科學裏分形的詭奇、混沌的啟示、自我組織的湧現與套疊、大自然的演變和群體社會的協調運作。
粵語主講 In Cantonese
經濟學與社會公義
通識沙龍2013-14「價值、人生與社會」
經濟學與社會公義
講者:趙耀華教授(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
簡介
數年前世界資本主義從它的最發達地區爆發了一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製造無數的受害者。從1970年代開始,世界各國的貧富懸殊日益嚴重。對這些現象的不滿容易令人產生對經濟學的不滿,也有人認為經濟學應該在提供更平等而安全的社會這個問題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這個講座討論在什麼意義上這個呼籲是合理的,在什麼意義上它是不合理的,最後會聯繫到凱恩斯在一個有名的演講中對百年之後的大膽預測。
粵語主講 In Cantonese
手機、公義與社會運動
通識沙龍2013-14「價值、人生與社會」
手機、公義、與社會運動
講者:邱林川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新聞及傳播學院)
簡介
手機已是現代人的「第五肢」。它與公義有何關聯?「阿拉伯之春」以來,一種流行觀點認為,手機使社會運動所向披靡,因而是維護公義的有效利器。這種看法對嗎?有哪些偏頗、局限?特別當我們用更長的歷史眼光和更廣的全球視野來看這個問題?本次沙龍將較全面地梳理手機、社運與公義的關係,從13年前菲律賓「第二次人民力量」運動和12年前的韓國總統大選,到近年的「佔領華爾街」、中港兩地的勞工抗爭運動,以及斯諾登事件。原來社運不一定促進公義,手機也不一定推動進步。新技術手段終將達成怎樣結果?答案不在手機裡面,而在使用手機的你我ta。
普通話主講 In Putonghua
《1984》與《美麗新世界》
通識沙龍2013-14「價值、人生與社會」
《1984》與《美麗新世界》
講者:王劍凡博士
簡介
奧威爾的《一九八四》(1984) 與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反烏托邦」小說。半個多世紀前,兩位作家以驚人的想像力分別築構了兩個「未來」世界的圖像,雖然兩人立場不同,取材各異,但所描述的未來世界卻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充滿各式各樣的操控與宰制。奧威爾所描述的是人類被迫受到高度的政治壓迫,而赫胥黎所描繪的是人類甘願受到科技和娛樂的支配。有論者認為,可能成為現實的,是赫胥黎的預言,而不是奧威爾的預言。事實是否這樣?我們身處的世界到底愈來愈自由?還是愈來愈不自由?悲觀背後,兩位作者又有沒有為我們提供任何出路?藉著這個講座,希望跟大家分享這兩部書的智慧。
粵語主講 In Cantonese
杜威《民主與教育》
通識沙龍2013-14「價值、人生與社會」
杜威《民主與教育》
講者:梁卓恒博士(香港中文大學 通識教育基礎課程)
簡介
民主是甚麼?美國哲學家杜威認為,民主不僅是普選,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乃眾人共同成長的公共生活經歷。於此,教育擔當重要的人文角色。除了傳授工具性的專科知識外,教育應該是具公共面向的啟蒙活動,以培養公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理想的民主形態,正是體現於一種具反思性的社群合作生活。在公民教育被邊緣化的今天,閱讀杜威的《民主與教育》,將有助我們思考政治、教育與社群之間的關係。
粵語主講 In Cantonese
上帝回來了?! —宗教、公義與政治
通識沙龍2013-14「價值、人生與社會」
上帝回來了?! —宗教、公義與政治
講者:龔立人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簡介
「上帝回來了」還是「上帝被帶回來了」?上帝為何回來,又為誰回來?上帝有離開過嗎?
教宗方濟各獲選為「時代」雜誌2013年「年度風雲人物」。我們如何解讀這事?這是否反映宗教對社會仍有其重要性?這又是否反映了西方以至國際社會對一個本真(authentic)宗教的期望?抑或反映了西方傳媒在全球社會的優勢和對全球社會的影響?
本講嘗試以兩種不同的範式探討「上帝回來了」的問題。兩種範式分別是私人與公共的世俗化理論,以及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講者將從這兩個角度分析「上帝回來了」如何回應公義與和平的問題,並從中尋找希望的光。
粵語主講 In Cantonese
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
通識沙龍2013-14「價值、人生與社會」
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
講者:戴遠雄先生
簡介
本講將由電影《漢娜鄂蘭:真理無懼》談起,分析鄂蘭於1963年在《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提出的「惡之平庸」(the banality of evil)。鄂蘭拒絕自稱為哲學家,然而若脫離歐洲哲學傳統的脈絡,則難以理解她對現代世界的反思。鄂蘭指出極權主義的罪惡之處,在於破壞人與人之間的連繫,令人變得孤立(isolated),從而不再能夠通過聯合政治行動而為世界打開新的面貌。於是,人們不一定出於邪惡之動機而作惡,但人們對事情失去判斷力,不加以深思熟慮(thoughtless),就會如艾希曼般釀成反人類的罪行。鄂蘭超越柏拉圖以來的哲學傳統,不再蔑視政治議題,有當代學者稱鄂蘭的思想為政治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the political),以突顯哲學如何面對政治的種種危機,而又不淪為統治的工具。
戴遠雄 在大學教授人文學和通識課程,主要研究當代法國哲學和現代歐洲哲學。
粵語主講 In Cantonese
* 香港歌德學院支持是次活動
「個人就是政治」—談談性/別公義
通識沙龍2013-14「價值、人生與社會」
「個人就是政治」—談談性/別公義
講者:蔡寶瓊教授、曹文傑先生(香港中文大學 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
簡介
化名W小姐的男變女跨性別女子被婚姻註冊處拒絕以新性別與男友結婚,於2009年尾展開了幾近四年的司法訴訟,爭取變性人婚權。W小姐在這宗全城關注的案件中,先在高院原訟庭和上訴庭敗陣,至終審法院方以四比一扭轉局勢。媒體大篇幅的報道令跨性別成為熱話,曝光率大大提升。究竟跨性別只是社會上的性別少數,還是讓我們反思性/別為何物的一面放大鏡?跨性別的經驗如何指向一個尊重性別多元的公義觀,又對只專注兩性的性/別教育提出怎樣的嚴正詰問?
粵語主講 In Cantonese
都市想像與社會價值
通識沙龍2013-14「價值、人生與社會」
都市想像與社會價值
講者:梁啟智博士(香港中文大學 博群領袖課程)
簡介
當一個地方被想像為龍蛇混雜,一般人就不會願意前往,最後促使這個地方真的變得龍蛇混雜起來。現實的城市景觀和我們的想像中的城市景觀,有着微妙的互為關係。那麼,我們又是如何想像香港這個城市的呢?不同群體之間的想法,又會有些什麼分別?或者,在我們投訴香港的城市面貌變得陌生之前,還得先問一問自己,這些改變是來自我們社會當中一些怎麼樣的價值觀。畢竟,要改變我城面貌,很可能先要由價值談起。
梁啟智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博群領袖課程副主任,博群計劃高級項目經理。專欄文章常見於《明報》。
粵語主講 In Cantonese
民主的三種模式:代議、直接與審議
通識沙龍2013-14「價值、人生與社會」
民主的三種模式:代議、直接與審議
講者:陳健民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
簡介
有說民主壞處甚多,但卻是各種政治制度中最好的一種。有說民主不能保證選賢與能,但卻能防止暴政橫行。民主究竟所為何事?除了消極地防止暴政外,民主能否做 到人民當家作主?而人民當家作主是否會帶來好的管治。講者將分享他對上述問題的思考,並討論三種民主的觀念:通過普選產生的行政與立法代表的代議民主、由 公民直接參與公共政策決定的直接民主,和通過一個開放的公共領域進行理性對話的審議民主。
粵語主講 In Canto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