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基學院鼓勵同學透過不同經歷擴闊視野。學院舉辦各項多元化的活動,務求讓同學參與其中,開拓眼界。各項活動包含獨特的元素,各有特式,藉此讓同學透過於不同場合涉獵及探討不同範疇的議題。此類型活動與崇基通識教育概念相乎,故列作「週會替代活動」,同學可以透過完成指定的週會替代活動以獲得一次週會出席紀錄。
每位同學於每學期最多可獲學院批核一項「週會替代活動」為等同一次週會出席紀錄;該次活動出席紀錄可用作替代該學期第一部分或第二部分之週會出席要求。過往的指定「週會替代活動」有 院長圓桌晚宴 及,指定舞台劇公演和崇基週年教育研討會。名額有限,同學須預先登記。詳情稍後公佈。
查詢:3943 6015
網上登記系統:http://www.cuhk.edu.hk/ccc/aaa
GECC 1000 (各學期)
全體同學於肄業期內均需參與週會以擴大其視野。週會以不同形式,例如座談會、演講、表演等,探討有關社會、政治、文化、教育、宗教及藝術等人生問題,目的在透過此類聚會培養同學對生命之肯定的態度。各同學必須於每一學期最少出席四次週會以符合本科之要求。
查詢:3943 4144
網頁︰http://www.cuhk.edu.hk/ccc/assembly/
查詢週會出席紀錄
崇基學院學生網上查詢系統︰
http://www.cuhk.edu.hk/ccc/onlinesystems/
通識教育是構成崇基學院教育理想的主要部份。一九八一年崇基綜合基本課程委員會提出成立綜合基本教育資料中心,經過長時間籌備,中心於一九八四年九月開始供師生使用。二〇一五年九月,中心遷址至牟路思怡圖書館旁。二〇一六年,學院將「綜合基本教育資料中心」命名為「宣仁通識教育資源中心」,以紀念及表揚沈教授開創之綜合基本教育及對現行通識教育的深遠貢獻,並將沈教授之半身銅像置於資源中心,以垂永念。
宣仁通識教育資源中心之宗旨如下:
(一)協助、發展及推行綜合基本課程;
(二)協助、推動及發展校園內各種非形式教育活動;
(三)協助學生利用中心之設施及資源作自我學習;
(四)策劃及舉辦有關通識教育的活動。
中心搜集及儲存之資料包括過去年度崇基通識科目「專題討論」之學生報告、有關大學教育之論著及報告、大學生活、科際整合、東西方文化、各學科之概觀及其他適合通識教育採用的文字數據。資料分文字及視聽兩類型。另外亦設悠閒讀書角,置有大學生讀物、興趣書籍,供同學閱覽。老師與同學除可到中心使用各類學習資源外,亦歡迎師生在內聚首,漫談種種。
中心附設小組研討室,備有可接駁手提電腦之電視作準備通識課堂滙報或其他訮討之用,同學可到崇基學院學生網上查詢系統預約房間。
通識教育之目的,在使學生能於專科修業外,多接觸其他知識,多從不同角度思考,擴闊視野。而資源中心之理想發展,需要不同知識領域的人力、物力及材料資源作支持。因此,中心歡迎各熱心人士提供意見、參加活動、捐贈資料、器材或資助經費等。有關通識教育發展之捐助,可捐款至「沈宣仁教授紀念基金」。詳情可與崇基通識教育辦公室聯絡。
「沈宣仁教授紀念基金」網址︰http://www.cuhk.edu.hk/ccc/donation/philipshenfund/form.docx
綜合基本教育,乃由崇基創校先賢所提倡之人生哲學課程嬗演而產生,迭經修訂,由院務委員會屬下之綜合基本教育課程委員會督導。按綜合基本教育理念規劃的崇基通識教育課程由學院通識教育辦公室管理及執行,為崇基學院學生之必修課程。
綜合基本教育之要旨乃擴展學生治學興趣,並使其在主修及副修科目外,更具有較遠大眼光及較廣博學術基礎,且特別顧及學生下列各項需要:
(一) 對現代大學教育之性質與結構、目的與任務,及其對理性思考之重視,有所認識。
(二) 對中國及西方之主要文化傳統,有所體會及評估。
(三) 對現代科學觀點,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內在價值,及其與社會文化之關係,有所瞭解。
(四) 對當今與恆常之人生問題,作理性之思索、探討,並有所抉擇。
綜合基本教育的教學理念一直持之以恆,至中文大學成立,依然繼往開來。理念所列的四項亦沿用至今,現時體現於崇基通識教育課程和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並駕合作當中。
目前崇基學院學生必須修讀下列規定之崇基通識教育課程科目,並按大學通識學分要求修讀相關大學通識科目。
崇基通識教育課程透過開拓同學的視野,讓同學不限於學術追求,而有更全面的發展。鼓勵同學實踐所學,把智慧應用到生活不同範疇上,解決問題,辨別是非,在言行上體現學院推崇的價值和情操,並靈活應用學術知識到日常生活當中。
通識課程幫助同學開拓潛能、適應大學生活及了解大學學習的主要特點、能與不同學術及文化背景的同學及老師交流、發展不同的溝通能力,以及培養跨學科團隊合作所需要的態度及能力。
崇基通識課程內容非常豐富,涉獵亦廣,對同學無疑是一項有意義的挑戰。倘若同學能在課堂內外均積極參與,在小組討論中能放下成見、開放討論;且能做到師生之間互動分享,教學相長,則同學能於通識課程中獲益良多。
本科介紹現代大學之概念及其組織,並討論大學之始源、大學教育之目的、學術生活及其與現代社會之關係。此科同時協助一年級學生適應及熟習大學生活。
「大學修學指導」以講座、嘉賓主持對談作為上課形式。本學年之講座對談內容分為三大主題:崇基歷史與承傳,大學學習,大學生活。
本科是為配合 GECC1130 講課而設之「學生為本教學」導修科目,以小組形式上課,由老師帶領學生閱讀有關大學教育及大學生活的材料,再透過討論和報告,讓學生認識和反省大學教育的目的,探討如何實踐大學生的身份,並培養學生思考、討論和批判的習慣。
「學生為本教學課程」(STOT) 之導修形式可為討論、口述報告、辯論,或其他可鼓勵學生多發言的方式。由導師及組員商議決定自選討論題目,討論內容分為圍繞大學教育、角色、理念;大學生身分、價值、使命;或當今與恆常之人生問題。導師可因應討論內容及導修形式選擇於課室以外的地點上課,例如於戶外 (崇基校園遊)或環境較輕鬆的宣仁通識教育資源中心(牟路思怡圖書館旁)上課。
*不諳粵語之學生可修讀GEJC 1120 及 GEJC 1110 以替補 GECC 1130 及 GECC 1131
本科乃崇基學院、新亞書院與聯合書院為其一年級學生共同開設的書院通識科目,並以英語為授課語言。本科旨在讓學生認識大學、校園生活、個人發展及社會責任等大學教育基本元素。
本科為 GEJC 1120 之學生為本教學課程,只為崇基學生而設,以小組形式上課。旨在透過討論及報告,使學生對 GEJC 1120 各講題有更深入之瞭解。
本科鼓勵同學對時事、科際及日常生活所遇到的問題或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小組專題研究及討論,藉以提升同學對個人、社會和世界的觸覺,培養其獨立思考與價值判斷的能力,並建立彼此協作與從多角度探討 問題的經驗。(已修讀 IASP 4280 之學生不得選修本科作通識教育科目。)
全體同學於肄業期內均需參與週會以擴大其視野。週會以不同形式,例如座談會、演講、表演等,探討有關社會、政治、文化、教育、宗教及藝術等人生問題,目的在透過此類聚會培養同學對生命之肯定的態度。各同學必須於每一學期最少出席四次週會以符合本科之要求。
通識教育辦公室網址︰http://www.cuhk.edu.hk/ccc/g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