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rector's Report 2020 (Chinese content)

 

神學日是崇基學院神學院一年一度的盛事。自1975年舉行首屆神學日以來,今年已是第四十五屆了。相信今年是首次需要各位親友、牧長、弟兄姊妹透過網上形式參與。

蒙上主保守帶領,本人已於8月1日履新,就職崇拜亦於10月4日舉行。雖受疫情影響崇拜只能作網上直播,仍有許多主內同道(包括香港以外的同道)透過網上參與並送上祝福,本人十分感恩和感謝,亦特別感謝各支持宗派領袖、崇基學院院長及校董、各位神學校董,各位校友、同事、同學,各位神學院同行者的支持。

我們亦要感謝歷任主任、院長對本院的貢獻。我們特別記念今年4月7日安息主懷的前崇基神學組主任戴智民牧師 (Rev. Dr. Richard DEUTSCH) 。戴牧師為本院師生樹立了嚴謹治學的典範,啟發了一代同學對舊約研究的興趣,亦確立了基督教香港崇真會對本院的穩定支持。由崇真會編輯,並與本院聯合出版的《戴智民牧師紀念冊》,表達了對他的懷念和致敬。同時感謝神學院前院長邢福增教授過去六年帶領本院,更走過前所未遇、充滿挑戰的2019–2020學年。他仍然是本院的教授,可以更專注於教學、研究、寫作。在此謹代表邢教授向各位報告過去一年各方面的情況,並展望未來的發展。

(一)疫情下的教與學及學生生活

在全球疫症大流行下,中大不得不改為網上教學。同學未能親身在課室上課和在下課後與同學在校園聊天分享的機會。老師和同學要努力克服硬件和軟件的挑戰,力求適應在「新常態」下繼續教與學。不單課程轉為網上,周四晚會也轉為網上。師生透過Zoom平台參與崇拜及週會,一同敬拜主,並在靈裡保持連繫。此外,受疫情影響,過往的課程資訊日及獻心營皆改為網上舉行。

值得一提的是本院一年一度的步行籌款,未有因疫情而停止,而是延後至本年5月31日並以全新的形式進行:由老師分兵兩路在中大校園步行,沿途透過直播介紹中大校園多處地方的歷史和現況。為宣傳活動及讓信徒認識本院神學教育,在疫情下同思同感,師生由3月至5月推出《老生常談》網上節目,老師就當前情況分享及與同學對談,進行神學反思。節目每周推出,合共十二集,截至5月底合共瀏覽次數逾3萬次。早前我們估計籌款金額勢必明顯減少,然而今次步行籌款籌得港幣$1,315,528元,不單較去年多,更是本院舉辦步行籌款以來最高。上帝的恩典超乎所想所求!儘管有社會事件及肺炎疫症,同行者仍然樂意積極支持我們。感謝賜萬恩的主。

(二)新同學

受到疫情影響,整體新生人數比去年下跌,但提供全面神學訓練的兩個專業學位課程 (BD及MDiv) 並未受影響,人數反比去年上升5人。本年獲取錄進入本院修讀學位課程的新同學共57人,包括BD 10名、MDiv 16名、MACS 23名、MTheol 4名、DTheol 3名;另有兩位屬於中大研究院宗教學部,從事基督教研究的哲學碩士生願意加入本院的大家庭。非本地生共有5位來自中國內地,1位來自台灣,1位來自新加坡,1位來自泰國,而本港同學分別來自30多個宗派及50多個堂會。(新生入學感言請參閱《點燈集》)。此外,基督教思想及實踐文憑與證書課程全年收生,2019年11月至2020年9月分別有新生11名及8名。

(三)畢業生

今年我們共有59位學位課程畢業生及8位文憑與證書課程畢業生,他們的畢業感言請參閱《燃燈集》,願上帝帶領他們的前路,讓他們在各個崗位,成為識見僕人,在複雜多變的世界中,在聖靈的引導下,忠誠事主,作鹽作光。又願畢業生成為母校的美好薦書。

(四)教職員與客席教授

白德培牧師剛於本年8月升任為副院長(外務),負責本院外務工作;王珏老師(主要任教希伯來聖經/舊約)和任卓賢老師(早期基督教研究/教父神學),已分別於本年8月和9月獲香港中文大學正式聘任為助理教授。至於另一位新老師德詩婷博士 (Dr. Naomi THURSTON) ,因疫情關係未能抵港履新,獲校方特別安排,暫時透過網上方式授課。此外,本院過去數年皆邀請本港或海外的學者作客席教授,本年有伍渭文牧師、任志強博士、由美國長老會差會差派的韓裔老師梁明浩牧師,以及來自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的謝志斌教授。

本院副教授陳南芬老師請辭,於本年1月中離任。曾先後擔任本院講師及客席助理教授的王曉靜老師,於8月中約滿離任,自9月1日起,加入挪威VID Specialized University的Intercultural History of Christianity研究團隊。願上主賜福他們的事奉和生活。

(五)學院事工
1. 教牧事工部

本年「週一加油站」以「在生活新常態中與牧職同行」為系列主題。首次聚會於9月28日上午在線上舉行(以Zoom平台),主題為「解構虛實之分:網上崇拜與未來教會的想像」,由本院關瑞文教授主講,共有60人參加;10月12日由黃慧賢教授帶領參加者從自身出發,主講「身體神學與牧者自我照顧」,吸引36人參加;11月9日及23日將由王珏教授主講「從希伯來聖經看大國角力下的流散人民」;12月14日由任卓賢教授主講「教父眼中的政教係與牧養:俄利根」。希望透過每月約一次的聚會,從不同方面為牧職同工供提支援。

2. 信徒神學及生命培育部

信徒神學及生命培育部 (KAIROS Academy for Theology and Life Formation) 於2016年9月成立,期望能培育信徒回應時代需要,建立信徒生命。現開辦基督教思想及實踐文憑課程 (Diploma Programme in Christian Thought and Practice) 及基督教思想及實踐證書課程 (Certificate Programme in Christian Thought and Practice) 。此兩項課程已列入持續進修基金可獲發還款項課程名單內,並在資歷架構下獲得認可。課程結構設有核心及選修科目,核心科目包括聖經研究、基督教研究及神學等範疇之基礎科目,選修內容主要以聖經研究、基督教教育及社會參與三個範疇為主,讓學員可於修讀期間可按個人興趣選修不同領域之科目,最長修讀年期亦延長至四年。

鑑於最近疫情尚未穩定,基督教思想及實踐文憑課程及基督教思想及實踐證書課程本年9至10月期間以網上教學形式授課。11月或以後課堂將會視乎屆時情況再作決定,倘若疫情緩和及情況許可,課堂將恢復面授教學。

本院自2011年起與英國劍橋神學聯盟 (Cambridge Theological Federation) 和英國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 (Anglia Ruskin University) 合作,在本港提供實踐神學專業博士課程 (Professional Doctorate in Practical Theology) 。英國劍橋神學聯盟的成員包括了英國劍橋的四所主要神學院:聖公會的Westcott House及Ridley Hall,改革宗的Westminster College和循道公會的Wesley House等。課程主要讓在職牧者及信徒領袖在香港及英國進修實踐神學課程,並進行相關範圍的深入研究。課程包括到英國修讀短期課程和由本院在香港提供的研討課。此課程現有9名學生。

3. 校牧部

本院十分重視關顧學生。現時校牧部的工作,主要由校牧王家輝牧師及助理校牧邵倩文姑娘統領。為加強支援和牧養MACS課程學生,本院聘得校友及學生葉穎珊女士(2019/MACS,現就讀實踐神學專業博士課程)由本年10月5日起擔任校牧助理(部份時間)專責有關工作。

校牧部與神學院學生會有緊密協調,並負責新同學的性向測驗及靈命小組,亦支援非本地生的適應問題。今年因疫情緣故,新生未能進入校園具體經驗適應新學年的學習及群體的生活。因此為加強支援在這特殊情況下的新同學,在學期開始前已為不同課程的新同學開設WhatsApp群組(MDiv, BD, MACS各一組)、WeChat群組(特別為內地新同學而設),藉此連結同學、給予即時的支援。為配合大學防疫政策,本科生宿舍上學期基本上不接納學生入宿,然而由於仍有外地生(如緬甸、馬來西亞)、內地生及有特別住宿請求的香港同學需要申請入住宿舍,故校牧亦參與「神學生宿舍申請特別遴選臨時工作小組」協助甄選及支援有特別住宿需要的神學生。

除平日的牧養外,王家輝牧師及邵倩文姑娘也出外探訪、關顧及指導一些在港進行暑期實習的同學,如參與普世合一暑期實習(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辦),還有個別在不同堂會及基督教機構實習的同學。他們在暑假期間也會為個別同學、應屆畢業生及校友提供個人輔導或靈修指導。特別在今年暑假期間,因社會事件及疫情的緣故,不同的學生及校友均經歷不同的身心靈創傷,校牧走進不同的場景或作家訪等,給予牧養支援。

4. 傳經講座

第24屆傳經講座原定於2020年2月22日舉行,由德國哈雷大學 (Martin-Luther-Universität Halle-Wittenberg) 榮休新約教授施活道教授 (Prof. Udo SCHNELLE) 擔任講員,講題為「保羅神學及早期基督教的形成」 (Pauline Theology and the Formation of Early Christianity) ,惟因疫情關係,講員未能赴港,故決定取消講座,並向參加者退款,及在獲講員同意後把講座文章電郵予參加者。第25屆傳經講座原定於2021年2月舉行,邀得丹麥哥本哈根大學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榮休教授、聖經學者Thomas L. THOMPSON教授主講,同因疫情緣故,延至2022年2月舉行。

5. 聖樂與崇拜研討營2020

由本院與香港聖樂促進會合辦之「聖樂與崇拜研討營2020」原定於2020年7月26日至31日舉行,主題為「基督教喪禮與崇拜牧養:生命神學—末世需要的福音」。因疫情關係無奈取消。

(六)研究中心及交流
1. 當代基督宗教教學資源中心

「暑期學術交流課程」舉辦至今已達16年,隨著中國處境的改變,中國基督教學術研究的前景及需要,需要作更全面的評檢並作出具體改革建議。有見及此,2019年諮詢會後,決定易名為「暑期學術交流工作坊」,名額 15人,安排資深學者為導師,為中國年青教師、博士後或在讀博士生等學者提供兩周教研指導及研討,以培育未來人才。本年「暑期學術交流工作坊」原定於2020年8月2日至16日舉行,亦因疫情嚴峻而取消。

2. 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

自2000年起,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簡稱「宗文社」)遷入神學樓,成為本院的伙伴機構,繼續發展有關中國宗教與文化及中國基督教的研究、學習及出版事工。

研究方面,「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百週年特刊撰寫計劃」由黃慧賢教授與張穎珊博士負責《百年好事:女青與香港婦女發展史》一書已於8月定稿,將由商務出版社於11月出版。

本社負責「中國基督教史學會」的秘書工作,主辦/合辦講座或研討會。原定由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助理教授麥金華博士主講「未竟之業:中華聖經會與聖經事工本色化」,因疫情反覆仍有待安排。

國際學術期刊《景風》第16期【增刊本】收錄了第八屆「基督教與中國社會文化─國際年青學者研討會」的論文。剛出版第17期則以 “Chinese Christianities Seminar,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 論文集為主題文章。《吳耀宗全集》(四卷合共七冊)自2015年始與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合作,終於在9月完成。《全集》出版計劃的始末可參閱今期《宗文社通訊》(2020年11月)。

3. 基督教研究中心

去年12月,基督教研究中心與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合辦的「人性、正義與社會:尼布爾與漢語學界」國際學術研討會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uman Nature, Justice, and Society: Reinhold Niebuhr in the Chinese Context”) 獲得崇基學院資助,在香港中文大學鄭裕彤樓圓滿舉行。研討會邀得11位海外及中港台學者就三個主題發表演講:1. Reinhold Niebuhr in Contemporary Contexts; 2. Varieties of Democracy; 3. Human Nature, Love and Justice. 海外學者分別是Prof. Nigel BIGGAR, Prof. Robin LOVIN, Prof. Diane OBENCHAIN, 陳尚仁教授、黃路苹教授、關啟文教授、謝志斌教授、賴品超教授、溫偉耀教授、楊熙楠先生及葉菁華教授。並約有50位學者參與深入討論。

基督教研究中心自2006年成立以來,一直與「宗文社」建立密切的協作關係,並主辦及協辦多項學術活動。於本年6月2日至7月3日期間合辦「漢語神學研究」(系列一)線上講座,並由9位知名教授主講各個專題並與參加者深入討論。本年1月19日,中心與宗文社及基督教時代論壇合辦的「自由與抗命:王怡牧師與21世紀的中國.基督教」公開講座已於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安素堂舉行。是次講座分別由邢福增教授主講「公共與不順從:中國基督教的困境與命運」及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周保松教授主講「自由主義與基督教在中國的雙重變奏」。參加者超過450人,座無虛席,反應熱烈。

4. 優質生命教育中心

本院於2009年成立優質生命教育中心,肩負基督所交付的「使命」(mission),踐行「願景」(vision),推行優質生命教育,引導教會學校的學生認識真理,鼓勵他們為天國服務,為建立公義、仁愛的社會而努力,並以落實基督教教育理想,建立優質生命為終極目的。中心的事工包括凝聚堂會及教會學校的培育工作者、進行有關宗教及生命教育的研究、舉辦課程、研討會和工作坊等,曾舉辦「宗教考察活動」學習計劃,讓同學以立體維度展現宗教空間,如建築、歷史、人物、禮儀、身體感受等,體現宗教的意義及神聖。

「基督教生命教育文憑課程」自2010年起舉辦至今,致力為補充智性教育的限制,鼓勵堂會及教會學校的教育工作者、駐校宣教師、教牧人員、青少年工作者等投入發展優質生命教育。惜近年收生情況未如理想,課程於2019年12月31日正式結束。

5. 交流項目

本院成立至今,竭力以本地關懷出發,滙通中西學術,讓師生、牧者等接觸多元傳統,建立全球視野,並於與國內外學術機構建立常設夥伴及交流平台。亞洲文化與神學高級研修班 (IASACT) 由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贊助,自2015年開始由本院全面負責執行籌辦工作,為來自亞洲及北美學者提供住宿及研究資源。

IASACT以往由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的項目副總裁黃慧貞博士負責及擔任院長職務,直至2020年6月1日起,本院龔立人教授獲委任成為IASACT的院長,過去兩年他一直擔任副院長的職務,協調每一年的籌辦工作。為了回應去年15周年IASACT學術論壇中,有許多昔日的參加學者建議以聯合研究 (Collaborative Research) 為主題,因此今年IASACT首次接受學者以隊際形式參加。報名人數達62人,最後挑選出7隊共20人。IASACT 2020原定於6月28日至7月22日舉行,但因為新冠肺炎在全球各地蔓延,本院與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商討後決定將IASACT 2020延至2021年1月5日至7日以網上形式舉行學術研討會。

另外,由本院負責出版、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贊助的電子學術期刊 (QUEST: Studies on Religion & Culture in Asia) ,最新一期已於1月下旬發佈。現正籌備第五期,預計於2020年底發佈。QUEST首刊於2016年發行,除了接受IASACT的學者投稿,而且更刊登了數位研究領域與亞洲宗教及文化研究相關之學者文章。四期期刊共刊登了25篇文章。

本院原定有4位學生參加2020–2021學年的交流計劃,包括兩位神道學碩士同學到美國耶魯大學神學院 (Yale Divinity School) 、一位神道學碩士同學到美國杜克大學神學院 (Duke Divinity School) 及一位神道學學士同學到台灣中原大學交流一學年。但由於疫情影響,三位同學決定取消交流計劃;一位同學仍待台灣開放交流生簽證。2020–2021年度暫未有海外學生前來本院交流學習。

本院一直積極推動學習交流。惟今年因疫情關係,原定5月11至18日由白德培牧師帶領之沙巴交流團決定取消。

(七)財政狀況

蒙上帝的恩典及崇基學院先賢的遠見,本院既是服事教會的神學教育機構,亦是香港中文大學的學術單位。本院的財政並沒有接受政府公帑資助,多年來,蒙支持宗派教會、崇基學院校董會,以及眾弟兄姊妹熱心支持。請繼續記念我們的需要。2019–2020年度本院有經常費赤字港幣$4,708,000元,而新聖堂暨容啟東校長紀念樓落成多年,仍有不敷近550萬。我們祈求上帝,感動眾教會及主內肢體,樂意增加對神學教育的承擔,提升本院經濟資源的可續性,並繼續奉獻支持「崇基神學教育基金」、「時機青年神學獎學金」及「中國內地神學生助學基金」。

(八)未來的發展與挑戰

1963年,崇基學院為進一步實踐神學教育的使命,創辦崇基神學院,復於1968年改組為崇基神學組。五十七年來,本院數經改組,期間伴隨香港教會及社會,渡過各種考驗與挑戰。本院在時代巨變中,更有效履行神學教育的使命,為教會、為天國培訓人才,需要我們因應自身條件,評估前面困難及機遇,作出適切回應。按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 2020,香港中文大學在「神學及宗教研究學科」(Theology, Divinity & Religious Studies) 世界排名第32位、亞洲排名第2位,反映本院老師與宗教研究同仁的教研工作成果獲得肯定。我們珍惜本院作為華人社會公立大學唯一神學院校的獨特位份,在上主的恩佑下,在教育和研究等方面力求上進,更好地服事教會,也貢獻學術界和社會。

1. 課程重構

全面檢視和更新本院神學教育的課程重構工作小組 (Curriculum Re-Formation Working Group) ,得出以下的初步方向(尚待諮詢校董、校友、同學及其他持份者意見)。形式教育方面,將加強理論與實踐的整合、信仰與處境的關聯、學院與教會的連繫,以及不同學科的對話與協作,為教會裝備「識見僕人」,以更能回應挑戰。非形式教育方面,致力幫助同學多向度的成長 (multidimensional growth) ,以能既謙卑亦具自信,自知與自省,同理心和思辨力兼備,既有大公精神亦有改革熱誠。

2. 教學拓展

疫情之下,網上教與學成為全球新常態,雖帶來種種困難,但亦方便同學可跨越地域限制上課。我們希望在現有課程的基礎上,探討發展網上教學,包括以網上教學為主、輔以短期面授的課程,讓我們的神學教育可更深更廣地祝福本港、內地、亞洲地區以至世界各地的粵語、華語、英語的教會群體。同時,我們亦計劃舉辦短期的特別課程和交流計劃,讓香港、內地、台灣、東南亞、英美等地牧者可以交流切磋,促進處境神學反省。

3. 研究服務

我們將加強服事教會的研究,特別是對講道的支援。我們希望匯集華人學者及資深牧者,以三代經課 (Revised Common Lectionary) 為起點,編寫與講道經文相關的釋經、神學、牧養等材料,供各地華人教會的同工參考,同時進行有關講道傳意效果的研究,提升講道訓練的成效。

4. 時局挑戰

本院秉承的普世教會合一精神 (ecumenical spirit) ,師生校友面對急變、複雜、含混的時局,學習「竭力保持聖靈所賜的合一」(弗4:2)。本院不會為某一政治立場、某一神學派別背書,而是鼓勵師生校友在不同崗位,見證公義、和平、喜樂、仁愛的天國,關愛貧困、受歧視、受欺壓的鄰舍,並且「用愛心說誠實話」(弗4:15),基於聖經、傳統、經驗、理性,互相切磋討論。

*    *    *

本院仝人不忘從上主領受的召命。我們為本院在過去的發展感謝上主及所有的支持者,更為前路仰望上主的帶領,讓我們在充滿挑戰的時代,發揮先賢開創的神學教育的使命。願一切榮耀歸給三一上主!

發表於二〇二〇年度神學日感恩崇拜(2020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