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三伏除寒氣 - 黃逸倫醫師 (英)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5/06/2018

黃逸倫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專科診所暨臨床教研中心註冊中醫師(診所經理)

天灸三伏除寒氣

15/06/2018

還有大概一個月時是一年一度的天灸療法,相信大眾已從不少媒體得知有關資訊。筆者透過這平台分享一下天灸療法的一些注意事項。

部分人不宜

天灸療法的適應症甚廣,基本上屬於虛寒證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經註冊中醫診療選穴後敷貼天灸藥物,其用於治療的疾病包括鼻敏感、哮喘、反覆感冒、咳嗽、慢性泄瀉、胃痛、月經病、兒科病、痛證等等。

天灸藥物一般會選用辛溫散寒的中藥如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麻黃、附子、肉桂、丁香等磨成粉末,再以薑汁調拌,做成膏狀敷貼。

當然有部分人不適宜天灸療法,如哮喘急性發作期、發熱、咽喉發炎,兩歲以下幼兒、孕婦、肺結核病人、嚴重心肺功能不足病人、糖尿病、血液病病人、嚴重過敏患者、有增生性瘢痕者及惡性腫瘤患者。進行天灸療法前宜諮詢註冊中醫師。

天灸前,應該告知醫師過往病史及可能出現的過敏狀況,切勿空腹接受敷貼。敷貼的位置包括頸、背部,所以女士們可在外衣內加穿吊帶背心,方便敷貼。

敷貼過程僅數分鐘,至於敷貼多久除下,一般成人40至60分鐘,兒童20分鐘,若皮膚發生嚴重疼痛不適或燒灼難忍的感覺,則須撕下敷貼。接受敷貼後,應避免直接照射陽光或令身體出汗,以免敷貼脫落,但對室內工作沒有影響。

撕下藥貼後建議2小時後才以溫水沐浴。治療後,普通飲食即可,敷貼當日忌酸味食物、忌油膩、忌生冷如冰凍飲料,及發物毒物如牛肉、燒鵝、花生、芋頭、海鮮等。敷貼處局部有發紅及輕微觸痛,皆屬正常現象,毋須擔心,可外塗凡士林以緩解皮膚刺激。個別人士皮膚有可能出現紅腫、發熱、痕癢、疼痛,甚或出現水泡,如出現水泡切勿搔抓,可用已消毒敷料(如傷口膠布)覆蓋,小水泡一般可自行吸收,以免造成感染。若不慎抓破水泡,應以生理鹽水清洗,需要時再以消毒藥水消毒傷口,然後用消毒膠布外敷。部分人士皮膚會留有一淺色色素印,過後可逐漸消退。但值得注意的是疤痕體質人士在灸瘡癒合後可能留有疤痕。

以鹽水漱口

還有一個小貼士:建議從初伏至末伏,每天早晚以鹽水漱口,以減少上呼吸道炎症的發生,加強天灸的遠期療效。以上資料謹供參考,如有疑問, 請諮詢閣下的註冊中醫師。

(以上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周年院慶科普文章系列)

中大中醫學院天灸療法保健運動2018詳情(必須報名及預約)
初伏 :2018年7月17日(星期二)
中伏 : 2018年7月27日(星期五)
末伏 : 2018年8月16日(星期四)
時間 : 上午9時30分至下午4時30分
地點 :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專科診所暨臨床教研中心香港新界沙田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信和樓一樓
費用 : 540港元(是次活動費用已包括3次療程)
報名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網頁作網上報名
查詢 :3943 9933
網頁 :https://clinic.scm.cuhk.edu.hk/clinic/NM_index.aspx

Copyright © 2018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