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rector's Report 2016 (Chinese content)

 

蒙上主保守,本院走過了充滿挑戰的2015-2016學年,同時迎向更大挑戰的2016-017學年。在此謹向各位報告過去一年各方面的情況,並展望未來的發展。

(一)新同學

每年迎來一眾蒙召到本院進修神學的新同學,我們感到無比興奮。本年度取錄了近百名新生,包括修讀學位的新同學共82名,其中BA 1名,BD 8名,MDiv 14名, MA(Christian Studies) 37名,MA(Theological Studies)2名,MMin 2名,MTheol 12名及交換生2名。此外,中大研究院宗教學部亦有4名從事基督教研究的哲學博士生願意加入本院的大家庭。與英國Anglia Ruskin University聯同劍橋神學聯盟合辦學位本年暫停招收新生。在眾多新生中,有10位來自中國內地,1位來自台灣,1位來自緬甸,2位來自馬來西亞,而本港同學分別來自40多個宗派及80多個堂會。(新生詳細資料及其入學感言請參《點燈集》)。此外,我們為信徒而設的聖經研究文憑課程有新生11名、聖經研究高等文憑課程有新生5名及基督教生命教育文憑課程有新生8名。

(二)畢業生

今年我們有90位畢業生,他們的名單、資料及畢業感言請參閱《燃燈集》,願上帝帶領他們的前路。希望校友繼續記念母院的發展及需要,切切為我們禱告。

(三)新教職員

本年新聘葉漢浩教授為助理教授任教新約聖經科目,並作實踐神學和經濟學方面的整合,填補了盧龍光牧師退休後的新約教席。葉教授同時擔任於2016年9月成立的「信徒神學及生命培育部」主任,推動發展和統籌各校外課程。在「崇基神學教育基金」的支持下,本學年增聘了三位專任講師,分別為黃慧賢博士、王曉靜博士和王珏女士(2017年1月開始)。黃慧賢博士任教中國婦女宣教歷史、婦女神學等科目;王曉靜博士任教中國基督教與教會歷史科目;王珏女士任教舊約聖經科目。兩位資深的榮休教授──盧龍光牧師和溫偉耀教授──獲委任為名譽高級研究員。盧牧師2016-2017年以兼任形式任教兩科。溫教授本學年會休息一年,與師母正式由加拿大搬回香港,一同享受退休生活。此外,我們每年皆邀請本港或海外的學者作訪問學人與客座教授。本年客座副教授有伍渭文牧師,客座助理教授有由美國長老會差會差派的韓裔老師梁明浩教授。下學期我們有來自台灣國立政治大學蔡彥仁教授及美國加州宣道會灣東堂的陳榮超牧師。他們的參與,不但使我們的神學反思能與國際接軌,並且與眾來自海外的同學一同提醒我們基督教信仰的普世性。

(四)學院事工

除了經常的教學及研究工作外,我們有以下的事工開展:

1. 神學院推廣及招生工作

為進一步拓展招生工作,本院自2015年起重新整合各項宣傳工作,除原有的課程資訊日及獻心營外,亦舉辦課程體驗周,參加者可旁聽各教授的課堂,體驗本院的神學教育及訓練。同時,為強化本院形象,決定每年舉辦「崇基載道」公開講座,2015年12月11日舉辦「無謂本土?無畏本土?歷史重構與神學解構」公開講座,由本院老師主講,從歷史及神學角度探討近年崛起的本土主義。兩項活動,合有310多人出席。正面闡述崇基神學定位的《崇基載道》系列第一本「易筋篇」,自2015年9月出版後深受歡迎,剛推出再版。再者,本院的「時機青年神學獎學金」,希望能吸引本港青年信徒獻身。

2. 教牧事工部

王家輝牧師由2016年8月1日起擔任教牧事工部主任。教牧事工部委任已榮休的盧龍光牧師及劉忠明教授為顧問,自2016年8月1日起生效,繼續為本部發展,提供指導及意見。

由2007年起,教牧事工部舉辦週年牧養研討會,藉此建立教牧同工及學者的交流平台。第十屆週年牧養研討會已於2016年9月13日至14日假香港五旬節聖潔會永光堂舉行,主題為「新‧網中人—網絡與牧養」,邀請了12位本地學者及牧者為專題進行探討,包括:「#we have iPhone #do we need eGod?」、「網絡科技新趨勢」、「用家經驗縱橫談」、「網絡世界的實踐經驗與觀察」、「網絡牧養經驗分享」及「從牧養神學看教會新形勢」,吸引了近100名教牧同工及信徒領袖參加。

「牧者菁英支援網絡」計劃,為本地牧者提供教牧支援。是項計劃為事奉15年以內(首要為10年內)的牧者提供貼身的屬靈指導與支援,以提升牧養能力,使牧者及教會皆得以健康成長。「牧者菁英支援網絡」計劃目前有會員23位。隨著林榮樹牧師在2016年12月底退休,在本期計劃完成之後「牧者菁英支援網絡」計劃將暫告一段落。總計本計劃推出以來,合共服事了218位教牧同工。在此,謹向兩位對「菁英」計劃作出重大貢獻的李耀全牧師及林榮樹牧師表示謝意。

教牧事工部本年度開設「週一加油站」,本計劃旨在為教牧同工/信徒領袖提供適切的短期課程,讓他們更易計劃及安排個人短期性的進修機會。期望每月舉辦一至兩項短期課程,每項課程的課時只需一至三節,每節約三小時,逢周一下午或晚間舉行。本年的課程主題包括:由任志強博士主講的「飲、食、信仰」、由伍渭文牧師主講的「教會年曆的屬靈操練」、葉菁華博士主講的「信仰市場.消費教會」和由李均熊博士主講的「以賽亞書回應時代的信仰──被擄群體與香港處境」。

為使牧者有機會就牧養實踐方面進修及研究,本院自2011年起與The Cambridge Theological Federation和英國Anglia Ruskin University合作,在本港提供實踐神學專業博士課程(Professional Doctorate in Practical Theology)。The Cambridge Theological Federation的成員包括了英國劍橋的四所主要神學院:聖公會的Westcott House及Ridley Hall,改革宗的Westminster College和循道衛理會的Wesley House等。由於學生人數眾多(現有12人正在修讀此課程),為使確保教學質素讓學員順利畢業,今年度暫停招生一年。課程主要供本港在職牧者及信徒領袖在香港及英國進修牧養研究課程,學生需以實際牧養經驗為基礎作深入研究。課程包括到英國修讀短期課程和由本院在香港提供的研討課。

3. 信徒神學及生命培育部

信徒神學及生命培育部(Kairos Academy for Theology and Life Formation)於2016年9月成立。負責統籌及重新規劃各證書及文憑課程,以達致神學普及和培育能回應時代需要的信徒生命為目標。葉漢浩教授擔任本部的主任。

4. 校牧部

過去十年,本院學生人數經歷急速增加,如何強化本院對學生(全時間及兼讀制)的關顧,成為重大的挑戰。現時校牧部工作,主要由校牧王家輝牧師統領,並設助理校牧一名(邵倩文姑娘)。除了跟神學院學生會協調外,校牧部亦負責新同學的性向測驗及靈命小組,亦支援非本地生的適應問題。此外,學期進行間,每週舉行黃昏共融祈禱會三次,及進行各種個人輔導及心靈關顧。

5. 教會使命支援計劃

《教會智囊》已更改出版的模式,推出較短的網上版本,以求更迅速回應社會上議題。2015年10月至今,本計劃共出版《教會智囊》三期,主題分別為「雨傘運動一周年:教會的在場與離場」、「香港本土派與基督信仰」及「普及文化與基督信仰的糾纏」。

6. 傳經講座

第21屆傳經講座將於2017年3月17及19日在城景國際水晶殿舉行,並獲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贊助場地。是次講員為美國耶魯大學神學院白金漢新約考據及詮釋學講座教授柯雅蓓教授(Professor Adela Yarbro COLLINS),主題為「從保羅的教導看女性在教會的角色」(Paul's Instructions about the Role of Women in the Church)。

7. GOSPEL籌款音樂會

由AINEO MUSIC及本院主辦的GOSPEL籌款音樂會已於2016年1月30日,在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舉行。音樂會共吸引了近1200位嘉賓入場。是次籌款音樂會籌得約港幣六萬元將會捐給本院的「崇基神學教育基金」。

8. 聖樂與崇拜研討營2016

由香港聖樂促進會主辦,本院協辦的「聖樂與崇拜研討營2016」已於7月24至29日舉行,主題為「耶穌基督──我們的大祭司」。主要活動場地於本院聖堂舉行,約有220人參加。

9. 宿舍

為了紓解宿位供不應求的問題,自2010年開始,我們在西貢區的樟木頭租賃了一幢村屋供16位同學居住,每月租金雜費支出超過30,000元。本年開始,我們獲崇基禮拜堂教友支持,將其於大埔的一層村屋單位,提供予本院用作宿舍及接待之用。此外,為了回應本地同學對家庭宿舍的需求,自2016年9月起,亦重新編配宿舍,將家庭宿舍由一個增至兩個。

(五)研究中心及交流

1. 當代基督宗教教學資源中心

第14屆「暑期學術交流課程」已於2016年7月24日至8月20日舉行,有52位來自內地大學的老師及研究生參加,住宿於神學樓。由本院多位教授分別講授新舊約聖經概論及神學、基督教教義核心、基督教個人及社會倫理等課程。除密集課程及個別研究指導外,學員亦有機會參觀香港基督教教會及有關機構。本屆學員的心聲,刊載於網上《特刊》,請於http://www.cuhk.edu.hk/theology/rcccs/瀏覽。

2. 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

自2000年起,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簡稱「宗文社」)遷入神學樓,成為本院的姊妹機構,繼續發展有關中國宗教與文化及中國基督教的研究、學習及出版事工。

由宗文社與其他機構合辦的活動包括「中國家庭教會發展工作坊」、「當代中國基督徒口述歷史工作坊」及「保障自由還是加強管控?──評〈宗教事務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

由本社負責秘書工作的「中國基督教史學會」本年主辦/合辦的講座或研討會包括「變局中的抉擇:中華全國基督教協進會歷史的終結(1949-1951)」、「團結與鬥爭:中共對基督教的政策評檢(1949-1957)」及「遲來的合一:中華聖經會的誕生(1937)」。

除國際學術期刊Ching Feng(《景風》)外,宗文社亦出版以華人教會和學術界為對象的中英文書籍,包括與中文大學出版社合作,本社負責編輯及製作的《吳耀宗全集》合共四卷七冊,即將陸續出版。由陳耀王館長著:《既雕且琢,復歸於璞─張充仁的藝術生涯》(中國基督教史研究叢書)第六種已於2016年9月出版。同時本社獲聖公會荊冕堂委託,為該堂撰寫五十年堂史。

3. 基督教研究中心

本院在崇基學院神學校董會支持下,在2006年於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內設立「基督教研究中心」。中心旨在推動及深化基督教三大傳統的研究,並在香港及中國的多元文化及宗教處境下,促進基督教與其他信仰傳統及宗教的交流與對話,從而對現今的世界有所貢獻。成立後,本中心即與「宗文社」建立密切的協作關係,亦以合辦形式與崇基學院或其他基督教團體舉行多項活動,包括「傳經講座」及多個公開講座、國際學術會議、培訓工作坊等,如由Dr. h.c. Margot Käßmann(Evangelical Church in Germany)主講的「路德宗改革五百週年聯合講座「改革與全球基督教」(The Reformation and the Global Christianity)」及「當代中國基督徒口述歷史工作坊」。

4. 優質生命教育中心

本院於2009年成立優質生命教育中心,肩負基督所交付的「使命」(mission),踐行「願景」(vision),推行優質生命教育,引導教會學校的學生認識真理,鼓勵他們為天國服務,為建立公義、仁愛的社會而努力,並以落實基督教教育理想,建立優質生命為終極目的。中心的事工包括凝聚堂會及教會學校的培育工作者、進行有關宗教及生命教育的研究、舉辦課程、研討會和工作坊等。

本中心獲世界傳道會/那打素基金資助「生命教育—牧靈、生命閱讀與神性相遇」計劃,在2014-2015和2015-2016年度開展了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計劃,內容包括 1) 與幼稚園合辦生命閱讀計劃 2) 與中學合辦宗教場所考察 3) 學校牧靈課程培訓 4) 探討當下不同教會與學校的關係模式。2016-2017年度的資助亦已批出,進行第三階段的計劃。中心於2016年8月6日與生命教育基金會合辦「第六屆青年研討會」,主題為「困局中的追求:主流教育對生命教育的排拒與融合」。由榮譽副主任鄭漢文博士統籌「生命同行計劃」第二期已於2016年8月正式展開,計劃希望推行家庭為本、學校為本及教會為本的生命教育。第二期2016-2017年度仍以應考2017年HKDSE中六生為主要對象。

5. 汕頭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聯合基督教研究中心

汕頭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聯合基督教研究中心於2012年9月5日成立,在本院及汕頭大學的領導和李嘉誠基金會的支持下,舉辦各項學術活動,以推動中國基督宗教研究、推廣國內全人生命教育、推進潮學文化研究和搭建國際研究平台為願景和目標。自2016年9月起,本院研究與出版副院長葉菁華教授擔任聯席主任。

2015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心與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基督教研究中心聯合舉辦「基督教中國化:歷史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合共30多位學者出席會議並發表研究成果。

2015年12月4及5日,由汕頭大學文學院全球研究中心、基督教研究中心、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和婦女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第三屆全球本土的潮汕文化研討會」在汕頭大學學術交流中心舉行。本次會議主題為「當潮汕遇上全球化」。

「海外與僑鄉:潮汕、閩南族群宗教信仰」國際學術圓桌會議於2015年12月12及13日兩日在華僑大學廈門校區舉行。來自國內外合共4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

2016年4月25至27日,華東師範大學顧衛民教授應邀擔任中心2015-2016學年度訪問學人。5月9日至11日,中國猶太文化研究聯盟會長、南京大學徐新教授應邀擔任「猶太—以色列文化活動系列」之首位訪問學人。

中心與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合作的「潮汕社會宗教與文化研究」系列叢書之第四本,由陳景熙教授著作的《故土與他鄉:檳城潮人社會研究》於2015年12月出版。中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合作的「中國基督宗教重要文獻彙編叢書」之第二本,由李華偉博士編著的《三十年來中國基督教現狀研究論著選》於2016年4月出版。

中心「全人生命教育公開講座」及「通識教育論壇」2個講座系列舉辦了4場演講,「全人生命教育工作坊系列」舉辦了3場工作坊,先後吸引750多位師生出席。

本院於2016-2017學年錄取了2名汕頭大學畢業生,獲本院資助入讀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課程。

6. 交流項目

本院成立至今,竭力以本地關懷出發,滙通中西學術,讓師生、牧者等接觸多元傳統,建立全球視野,並於與國內外學術機構建立常設夥伴及交流平台。亞洲文化與神學高級研修班(IASACT)由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贊助,為來自亞洲及北美學者提供住宿及研究資源。2015年開始由本院全面負責執行籌辦工作,2016年的研修班於5月29日至6月25日進行。經過遴選共有16位來自七個不同國家及區域的學者參加,包括印度、印尼、澳門、緬甸、中國、菲律賓及台灣。

2016-2017年度起本院與台灣長榮大學神學院設立學生交流計劃。此外,本院有3位學生參加2016-2017學年的交流計劃,包括1位神道學碩士生到美國耶魯大學神學院(Yale Divinity School)學習一學期;1位神道學碩士生到美國聖公會神學院(Episcopal Divinity School)交流一學年及1位哲學博士生在耶魯大學神學院交流一學年。2016-2017年度有一位耶魯大學神學院的學生到本院交流學習一學期。一位河南大學的博士生到本院交流學習一學期。2016年暑期有兩位同學到外地(美國洛杉磯及澳洲悉尼)實習。這些海外學習機會不僅能擴闊同學的視野和經驗,也拓展本院學生日後的事奉範圍。

本院一直積極推動學習交流。2015-2016年度,合共舉辦三個學習交流團。先是2016年1月4至10日,由任志強博士帶領本院16位同學到台灣南部考察學習,與台南神學院及長榮大學神學院交流,拜訪當地教會及相關機構,並有機會近距離觀察台灣總統選舉情況。

每年恆常舉辦的中國內地交流團,本年度的地探訪地是山東省青島市及濟南市。由本院師生合共34人組織成「山東交流學習團」,於2016年5月12至19日期間,訪問了山東省基督教兩會、山東神學院及青島及濟南教會,並與當地師生、教會領袖及弟兄姊妹彼此分享信仰經驗及學術交流,以了解當地教會、信徒和神學教育的現況。

印尼交流學習團於2016年5月17至26日舉行,在白德培教授帶領下,師生於Universitas Kristen Duta Wacana學習及與當地同學交流,又探訪當地家庭及分享,共12人參加,包括一位老師及11位同學。

最後,本院應廣州基督教兩會邀請,於2016年7月5日至8日,於廣州基督教兩會舉行牧者培訓班。由關瑞文教授、葉菁華教授、葉漢浩教授、鄭漢文博士和植惠珍院牧授課。廣州兩會合共70多位教牧同工參加。

(六)財政狀況

蒙上帝的恩典,及崇基先賢的理想與努力,本院兼具香港中文大學的學術單位及服事教會的神學教育機構的雙重身份,成為主要華人社會(香港、新加坡、台灣和內地)中獨設在公立大學中的神學院校。然而本院的財政並沒有接受政府公帑資助,悉數仰賴教會及私人捐獻維持。一直以來,蒙支持宗派教會,崇基學院校董會及眾弟兄姊妹支援下,我們在財政上並無匱乏,從2005-2006年度經常費的財政支出結算港幣$6,670,000元提升至2015-2016年度的經常費支出結算為港幣$14,258,000元。另外,為支持內地同學來本院進修,2015-2016年所撥出的內地生獎助學金超過港幣$3,598,160元,2016-2017年度預計為港幣$1,920,750元並為各同學安排教會實習,盼望大家奉獻及代禱支持。在此謹向容應豪先生夫人表達衷心感謝,特為鼓勵中國內地神學生而捐款100萬港元,成立「紀念容啟東校長獎學金」。同時,我們希望有獲更多同道認同投資天國人才的重要,支持「時機青年神學獎學金」及「中國內地神學生助學基金」。2015-2016年度我們有經常費赤字港幣$1,951,000元。盼望眾教會及信徒願意對神學教育作更大的承擔,使本院能在財政上無後顧之憂,在獲得穩定的支持下,專心發展神學教育。

隨著聖堂暨容啟東校長紀念樓在2013年使用,現時整個項目的預算開支修訂為7,800多萬元港幣。為籌募有關經費,於2004至2011年每年3月份舉行了共8次步行籌款,籌得的款項合共超過420萬元。此外,自2004年起亦舉行了5次籌款音樂會,合共籌得超過268萬元。2010年7月校友會與本院合作,舉行「環保感恩籌款晚宴」,共籌得善款125萬元。2013年2月16和17日由校友會牽頭、本院協辦,舉行「我的故事.我的詩歌──一位失明詩人的傳奇和詩歌」音樂會,共籌得超過200萬元。再者,個人及堂會捐獻已超過2,418萬元,其他奉獻超過590萬元,而支持宗派之捐獻亦已超過1,351萬元,崇基學院捐出500萬元,連同利息,目前我們已籌得約6,860萬元,由宗派教會認捐的約有730萬元,仍需籌募約210萬元,盼望大家繼續踴躍支持。

(七)未來發展

五十三年來,本院數經改組,期間伴隨香港教會及社會,渡過各種考驗與挑戰。如何讓崇基神學在時代巨變中,扎根香港,關懷中國,面向普世,在在需要我們因應自身的條件,評估前面的困難,從而作出更適切的變革。

建立老師團隊。一所為上主使用的神學院,需要異象、老師、學生及經費四大因素配合,缺一不可。其中優秀及委身的神學教育工作者,正是實踐異象、教導學生的關鍵所在。而師資開支又佔了神學教育經費的重大比重。隨著尊敬的盧龍光牧師及溫偉耀教授的榮休,也意味著本院即將進入老師退休的高峰期。未來十年,本院大部分專任全職老師將陸續退休,如何建立新世代的教師團隊,成為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本院教師身兼大學教授及神學院老師雙重身分,除了要符合大學對教授的各方面要求外,亦須委身於神學教育及教會事奉。盼望各位崇基神學教育的同路人,為本院的發展,特別是老師團隊的建立代禱,並求上主為我們預備合適人選,供應我們的不足。

建立學生群體。神學教育除了課堂教學外,各種以學生為本的非形式學習,也是不可或缺。隨著全時間老師人數的增加,本院師生比例也有相應改善。不過,我們對同學(全時間與兼讀)的關顧,仍有許多改善之處。自去年起,老師與學生會職員會,建立了定期溝通平台,藉此收集同學意見。

優化神學院硬件。神學樓自2000年重修以來,近年陸續呈現重大的維修問題。在作出適時維修同時,我們正就神學樓的空間,作重新規劃,以回應本院各方面的發展。在財政開支方面,亦須有更充裕的預備。

財務策略。神學校董會成立了長遠財務策略小組,將因應不同需要衍生的財政及資源問題,提出建議,同時亦全面檢討本院的收支情況,期望能更有效地扮演管家角色,將上主藉眾教會及信徒交託予本院的資金,作更合上主心意及運用。

新院長遴選。轉眼間,三年的院長任期即將完成。本人多番向神學校董會表達不再續任的強烈意願。惟經數次交談後,校董會同意本人在續任一屆(2017-2020)後,會尊重本人意願,並在合適時間啟動下一屆(2020年8月起)的院長遴選工作。本人懷著複雜之心情,同意留任一屆,求主賜予本人更大的智慧與力量,完成最後任期;同時更為本院預備新任院長,帶領學院面對未來的挑戰。

展望未來,本院需要面對各方面的改變及挑戰,並作長遠的企劃。我們將以老師團隊、學生關顧,及拓展工作作為未來十年的發展重心。本院仝人不敢或忘從上主領受的召命,期望崇基神學教育能夠符合上帝心意。我們這一代的責任,是承先啟後:一方面,我們承繼了先賢的基礎及資源,另方面,我們要為十年後的崇基學院神學院作好預備。為本院在過去一年的發展感謝上主及所有的支持者!更為未來的前路仰望上主的帶領,我們需要您結伴同行。際此香港社會及教會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衝擊,我們更須仰望從上而來的智慧、異象、勇氣、信心及盼望,願一切榮耀歸給上主!

發表於二〇一六年度神學日慶典(2016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