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威
HK$182,500
優配研究金
(2017/2018)
這個研究計劃是探討十八世紀後期長江流域的“鬧漕”事件。計劃將從清朝的檔案中收集鬧漕例子,在時間和空間分佈的前提下,提供一個解釋。所謂“鬧漕”,亦即漕糧繳納者與知縣的爭執。漕糧是清朝的主要穀物稅,是清政府從長江流域的省份徵來的大米,再送到北京首都去支持皇室、官員和軍隊的食用。筆者的初步研究中,已經發現“鬧漕”在十八世紀最後十年間特別普遍。它通常是這樣發生的:一個交稅者,帶了漕糧到達倉儲,但負責收漕的胥吏卻以米質不佳拒絕收納。胥吏要求折成白銀或銅錢,好讓他們到附近的糧店購買適合的漕糧。繳稅者不接受折價安排,於是控告縣衙門私折漕糧。本研究課題是嶄新的,它不單有系統地探討清朝漕亂,更嘗試將漕亂與貨幣價格連成關係去作分析。在理論層面上,這計劃有助於我們進一步了解清朝城市暴動的起因。從“鬧漕“的例子,可以發現動亂者不是要推翻清朝,而是希望透過製造動亂來引起中央政府的注意,從而給予地方政府壓力,因此動亂的爆發點往往是從地方官員的非法行為,而在這個例子中,則是“折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