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科目總表
|
|
本院有權因應招生及報讀情況取消部分主修科目或選修科目。以下科目總表僅供參考,各科目並非每年開設。如欲參考 2019
- 20 年度開設之主修科目, 請按此處。
|
|
學位教師教育文憑課程
|
|
|
|
學科概要
按科目編號排序
|
|
微格習教
|
|
下列「分科課程與教學法(主修)」各科,授課內容均包含「微格習教」部份。微格習教乃有系統之小型教學練習,通常以小組形式進行。其特點為:第一、每次練習時間短(約五分鐘);第二、學生人數少(約數名模擬「學生」);第三、每次只練習一種教學技巧,如「引起動機」、「發問」、「總括」、「體態語」...等。練習時錄影,事後學生可在導師指導下自行反覆仔細觀察,及分析其練習時之表現,藉以改進其教學方法,同時協助掌握其對該項教學技巧。訓練方法乃根據各「分科課程」教師的教學原則。 |
|
PGDE 5001 & 5101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中國語文科(主修)
|
|
促進中學中文教師對中國語文課程之認識及專業修養,並進一步提高其教學水準。講授及研討範圍則包括中國語文科之教學目標、教材選擇、教案編製、教具製作、教學方法、成績考查、課外活動等方面之理論與實踐。
|
|
PGDE 5002 & 5102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英文科(主修)
|
|
本科旨在培養學員於面對語言及語言教學理論不斷更新的環境中,能發展自己的能力,並增進學員對課室實際教學、研究和自我評價,以及對語言課程的設計、實施和評鑑的認識。同時也探討以下各項課題:
(一)文法、聽、說、讀、寫的教學;
(二)為學生參加公開考試作準備;
(三)學生的學習動機、合作性和他們在學習過程的口頭及書面交談中所擔當的角色;
(四)語言學習過程的設計;及
(五)學生能力的參差和補救的需要等。
|
|
PGDE 5003 & 5103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中史科(主修)
|
|
PGDE 5004 & 5104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世史科(主修)
|
|
從分析歷史研習的價值出發,進而討論中學歷史科教學的目的,課程的分析與設計、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具與教材的運用、課內與課外活動及評鑑測驗技巧等。本科以講演、討論、活動及授課練習等形式進行,著重協助學員尋求符合教育目標的實際可行教學途徑。
|
|
PGDE 5005 & 5105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地理科(主修)
|
|
使教師深入了解地理教育趨勢及各種地理課程設計,認識如何以學生為中心,運用適當方法教學。內容包括:地理學及地理教育的發展趨勢、香港初中及高中地理課程、課內及課外教學法、教具與教材的運用、學業評鑑的方法。
|
|
PGDE 5006 & 5106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經濟科(主修)
|
|
本科為香港中學經濟學教師而設,旨在協助教師認識有關經濟學之教學理論及經驗,以期使學員能更有意識地認定其教學目標、編排課程、選擇適當之教學方法及設計有效之回饋及評鑑工具,冀能提高學員之教學效率。內容包括:(一)教學的宗旨與目標;(二)課程分析與設計;(三)教學方法;(四)視聽教具及教材製作;及(五)評鑑與回饋。
|
|
PGDE 5008 & 5108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數學科(主修)
|
|
本科為中學數學教師而設,其中內容包括
( 1 ) 數學教育之回顧與現狀;
( 2 ) 數學教育之目的;
( 3 ) 數學課程的演變;
( 4 ) 教學法於數學教學之運用;
( 5 ) 數學學習的心理學基礎;
( 6 ) 數學教學模式:發現學習、探究法、個別化學習、問題解決及遊戲之運用;
( 7 ) 教學準備及透過微格教學培訓課堂技巧;
( 8 ) 於數學教學中運用資訊及傳意科技;
( 9 ) 學習診斷與教學評鑑;
( 10 ) 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
|
|
PGDE 5009 & 5109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物理科(主修)
|
|
本科旨在裝備學員具合適的教學策略及技巧來促進物理科教與學的效能,在整個課程中,學員會對各有關物理教育的議題進行批判性的反思。
|
|
PGDE 5010 & 5110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化學科(主修)
|
|
提供中學化學教學之知識與技巧。內容包括:
(一)目標;
(二)學生心理;
(三)課程編排;
(四)教學方法;
(五)教學設備之應用;
(六)教案;
(七)測驗;及
(八)實驗室與教室管理。
|
|
PGDE 5011 & 5111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生物科(主修)
|
|
認識香港及海外中學生物課程之發展,從而釐訂該科教學目標,適當運用教學設計、課堂講解、實驗考察及課外研習方法,以期完成教學任務。內容包括:
(一)生物科在中學課程中之地位及目的,與自然科學之關係;
(二)海外中學生物課程之發展及香港中學生物課程之處理;
(三)一般性生物教學及特殊性生物課題之處理。
|
|
PGDE 5014 & 5114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音樂科(主修)
|
|
本科內容包括:
(一)音樂學習理論;
(二)綜合音樂活動:聆聽、創作、演奏、演唱之教學法;
(三)香港及國際文憑音樂課程;
(四)教學設計及評估;
(五)音樂教學趨勢;
(六)營造正向課室學習環境;
(七)音樂科行政工作等。
|
|
PGDE 5015 & 5115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宗教科(主修)
|
|
本科內容包括:
(一)當前本港學校施行宗教教育之情況;
(二)當前教會學校之問題;
(三)宗教教育作為一個學科之理由;
(四)如何進行教育性之宗教教育;
(五)課程原理;
(六)教材分析。
|
|
PGDE 5018 & 5118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體育科(主修)
|
|
本科內容包括:
(1) 討論體育運動教學中學習者的特性與學習過程;
(2) 分析本地學生的特性及體育課程內容;
(3) 探討最新的體育課程模式及設計;
(4) 反思體育;
(5) 體育教學及課程發展的未來動向。
|
|
PGDE 5019 & 5119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普通話科(主修)
|
|
本科旨在指導學生學習中學普通話科的教學,內容包括:
(一)與普通話有關的語音知識;
(二)中學普通話科的教學法與教學設計;
(三)普通話的正音技巧。選修者必須能說普通話。
|
|
PGDE 5020 & 5120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通識教育科(主修)
|
|
本科分
(一)課程與教學法;
(二)導修課。
1.課程與教學法:此部份檢視通識教育的課程設計、教學策略及課程實施問題。內容包括: |
|
(1) |
課程統整的理念; |
(2) |
香港通識教育的經驗及發展方向; |
(3) |
議題為本的學習; |
(4) |
高階思維的培養; |
(5) |
開發教材; |
(6) |
課堂互動及學習評估; |
(7) |
延伸學習及獨立探究研習; |
(8) |
教學法(教學設計、微格教學及試教)。 |
|
|
2.導修課:在導師的專業指導下,學員能夠深入探討及仔細分析在教授個別專題時如何由一般的「內容知識」轉化為針對學生需要的「教學內容知識」。
|
|
|
|
PGDE 5021 & 5121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視覺藝術科(主修)
|
|
本課程目的在於裝備學生成為合資格的中學視覺藝術老師,培養他們所需知識和技能,甚而學習成為學科負責人。作為一個合資格的視覺藝術老師,必須熟悉現今課程,才能剪裁合適的校本課程提供與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
|
|
PGDE 5022 & 5122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資訊及通訊科技科(主修)
|
|
本科提供中學資訊及通訊科技科教學之知識及技巧,其內容包括:
(一)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科之課程發展、目標、內容、學習活動及評鑑;
(二)教學計劃、教學方法、教室與電腦室之管理;
(三)高中資訊及通訊科技課程之專題處理。
|
|
PGDE 5023 & 5123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科(主修)
|
|
本課程旨在向學生教授中學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科(BAFS)之教學方法、概念和技巧,讓學生將教學知識、方法和技巧融入於教學實踐裡。並且通過參與各種學習活動和課堂討論,包括批判性思考,將鼓勵學生發展出他們自己個人的教學方法。
|
|
PGDE 5031 & 5131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視覺藝術科(副修)
|
|
學科概要詳見PGDE 5021 & 5121
|
|
PGDE 5132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通識教育科 – 自我及個人發展(副修)
|
|
根據新高中課程中對通識教育科的建議,本副修科旨在協助學生獲得「自我與個人發展」學習範疇的教學內容知識,使學生更深入了解指定範疇的學科內容。此外,本科又以學生角度出發,思想學科知識,並從跨學科教學中,應用學科知識,以及考慮概念及情境因素後,學習組織議題為本的教學策略。在大學主修心理學、哲學及社會工作學的學員將優先被取錄修讀本科。
|
|
PGDE 5133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通識教育科 – 社會與文化(副修)
|
|
根據新高中課程中對通識教育科的建議,本副修科是為了令學員對議題為本的教學與跨學科學習之間的關係獲得基本的認識。內容包括:香港通識教育科課程的發展、議題為本學習的策略、開發通識科的教材、課堂互動及教學法、獨立探究研習,以及通識教育科的評鑑。
選修第二範疇「社會與文化」的學員,將會一同探究學習「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三個主題下的相關議題,并反思箇中的矛盾與價值。在大學主修或副修人文學科及社會學科者,將被優先取錄修讀本科。
|
|
PGDE 5134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通識教育科 – 科學科技與環境(副修)
|
|
根據新高中課程中對通識教育科的建議,本副修科是為了令學員對議題為本的教學與跨學科學習之間的關係獲得基本的認識。內容包括:香港通識教育科課程的發展、議題為本學習的策略、開發通識教育科的教材、課堂互動及教學法,以及通識教育科的評鑑。修讀的學員將透過從不同角度審視議題及作出有識見的決定,專門探索與公共衛生及環境與能源有關的議題。在大學主修或副修科學的學員將優先被取錄修讀本科。
|
|
PGDE 5035 & 5135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資訊及通訊科技科(副修)
|
|
學科概要詳見PGDE 5022 & 5122
|
|
PGDE 5036 & 5136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科(副修)
|
|
學科概要詳見PGDE 5023 & 5123
|
|
PGDE 5043 & 5143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中史科(副修)
|
|
學科概要詳見PGDE 5003 & 5103
|
|
PGDE 5044 & 5144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世史科(副修)
|
|
學科概要詳見PGDE 5004 & 5104
|
|
PGDE 5045 & 5145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地理科(副修)
|
|
學科概要詳見PGDE 5005 & 5105
|
|
PGDE 5046 & 5146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經濟科(副修)
|
|
學科概要詳見PGDE 5006 & 5106
|
|
PGDE 5048 & 5148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數學科(副修)
|
|
學科概要詳見PGDE 5008 & 5108
|
|
PGDE 5049 & 5149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物理科(副修)
|
|
學科概要詳見PGDE 5009 & 5109
|
|
PGDE 5050 & 5150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化學科(副修)
|
|
學科概要詳見PGDE 5010 & 5110
|
|
PGDE 5051 & 5151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生物科(副修)
|
|
學科概要詳見PGDE 5011 & 5111
|
|
PGDE 5054 & 5154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音樂科(副修)
|
|
學科概要詳見PGDE 5014 & 5114
|
|
PGDE 5055 & 5155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宗教科(副修)
|
|
學科概要詳見PGDE 5015 & 5115
|
|
PGDE 5157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綜合科學科(副修)
|
|
了解綜合自然科學科教學的理論基礎,實踐實驗探究式的教學法,及統籌綜合自然科學科之教學策略,內容包括:
(一)綜合之意義及目的;
(二)教學法之理論基礎;
(三)實驗室安全及管理;
(四)科學探討;
(五)自製實驗用具及實驗材料搜集。
|
|
|
|
PGDE 5059 & 5159 分科課程與教學法:普通話科(副修)
|
|
學科概要詳見PGDE 5019 & 5119
|
|
|
|
學生活動不單是「課外」的活動,更是學校課程不可或缺的環節,在學校生活中,最令學生印象深刻及難忘。隨著整體課程發展,香港學校的課外活動、學科活動、跨學科及綜合活動、全方位學習活動日漸受到重視,成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肩負著的工作之一。如何設計及實施安全而有意義的學生活動,成為當今教育工作者實踐教育的必要條件。本科旨在協助學員掌握學生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的知識及技能,在學校課程內提昇活動過程及成果以符合教育期望;同時透過課堂活動,讓學員考慮安全及保險情況,兼顧風險評估。
|
|
|
|
本課程旨在介紹課程發展各階段的主要理念及技巧,當中包括設計、實施及評鑑。為了讓學員了解香港現行課程發展情況及找出改善方法,本課程將會討論現時中學課程發展的問題。
|
|
|
|
每位教師都必須評估學生的學習及評鑑學校課程的質素,這兩項相關工作是教師專業職責的一部份。本科旨在促進職前或在職教師研習學生評估和課程評鑑,從而改進課堂的教學。內容包括:
( 1 ) 學校課程評估和評鑑的概念;
( 2 ) 促進學習的評估和作為學習的評估;
( 3 ) 另類評估的運用;
( 4 ) 課程評鑑方法。
|
|
|
|
掌握多種教學策略有助於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效能。本科旨在協助學員瞭解不同類型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取向,如資訊處理模式、個人化模式、社會互動模式、行為模式、建構主義教學與轉化型教學等。本科還將帶領學員反思自己的教學取向或當前學校中的教學實踐,從而思考如何改善課堂教學。
|
|
|
|
資訊及通訊科技高速發展為老師和學生提供了新的教與學機遇。此課程旨在教導學員如何在中學教育的教學過程中融合資訊及通訊科技。內容包括:
(1)多媒體及網上教學資源的製作;
(2)電子學習與課堂教學的融合;
(3)中學資訊素養架構及發展;及
(4)利用資訊及通訊科技配合中學學科教學設計。
|
|
|
|
STEM是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四門學科的簡稱。STEM課程的跨學科特點強調學生解難、創新、創意、發明和邏輯思考能力,有助學生培養21世紀所需的核心素養。本課程的目標在於讓學員掌握中學教育中設計和實踐STEM課程所需的相關教學知識和技能。內容包括與STEM教育相關的:
(1)歷史與發展背景;
(2)教學理念與方式;
(3)教學個案分析;
(4)教學活動設計與實踐;
(5)評估策略。
|
|
|
|
本科旨在訓練學員撰寫研究論文。學生以個別或小組形式,在講師之指導下,就商定之教育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只限兼讀制學員修讀,並須由學院核准)
|
|
|
|
本科內容包括:
( 1 ) 設計環境教育課程的有關概念及討論:環境教育的目標與本義;環境教育的內容;正規及非正規課程;跨學科方式與分科處理。
( 2 ) 環境教育的教學:由經驗學習副概念理解;個案研習;教授爭論性題材;教授環境價值。
( 3 ) 學校環境教育的統籌與評估;
( 4 ) 環境教育的支援及資源;
( 5 ) 環境議題的複雜性。
|
|
|
|
學校教育是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部份。教師作為這個制度的主要參與者及貢獻者,他們必須充份了解自身在學校教育架構和過程的角色。本科旨在協助教師理解學校教育的組織和過程的本質,並透過不同的觀點去探討學校教育的架構和過程的重要方面,包括:
(一)在課室層面的師生交往;
(二)在組織層面的學校結構與文化;
(三)在社會層面的社會化與分層化機制;
(四)在文化層面的知識的選擇與傳遞 。
|
|
|
|
本科旨在協助教師理解香港教育體系,及其對教師職業與工作環境的影響。本科的設計是為教師介紹各種分析工具,以便能理解及評核教育政策及其實施情況。香港的教育問題與政策會從以下兩方面作分析,其一是以國際比較觀點,其二是本地對效率與公平的關注。本科會就自1982年國際顧問團報告書以來的各種教育政策提議及報告作一扼要的歷史回顧,並會對以下的課題作探討:
(一)學校體系與課程;
(二)學位分配、學生篩選與考試制度;
(三)工業及職業教育;
(四)學校質素;
(五)性別與階級上的教育差異;
(六)教師教育與資歷。
|
|
|
|
本科主要採比較研究的進路,探討華人社會教育的發展趨勢。重點將放在探討內地及台灣的主要教育改革議題,同時參考澳門的發展經驗。議題的選取側重於香港教育改革者所關心的課題。內容包括:
( 1 ) 優質教育的追尋,
( 2 ) 課程改革及統整,
( 3 ) 教學改革與教師的專業性,
( 4 ) 權力下放及校本管理,
( 5 ) 高等教育的擴展。
上述各項教育改革將放置在各華人社會的發展脈絡中進行分析,並強調討論兩岸教改經驗對香港教育改革及學校教與學的啟示。
|
|
|
|
本科旨在協助教師反省本身的價值及在學校內進行價值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時,所採取的方法。其中,學員須反省的問題包括:教師應否把自己的價值在課堂上教授?又或者在教學工作中價值傳遞根本是無可避免的?以教育作為培養人追求個人及社會美好的品質出發,本科將探討一系列在全人教育中的價值,例如真、美、道法等。本科將本著:教育是無可避免地涉及價值,而且道德價值亦是教育目的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成份,據此,本科得探討道德的本質檢視,道德教育的各種取向,並與其他價值教育作比較。最後亦會從價值及道德教育出發,協助學員理解本身的個人及專業發展及反省在不同教學崗位上的角色。
|
|
|
|
本科旨在協助教師理解公民教育的哲學、歷史、社會、心理學和教學法的基礎,尤其側重在人權、法治、民主、國家民族和全球化這五大主要領域。並藉此來闡明本地公民教育的困局與可能性。可能涵蓋課題包括:
(一)公民權責的相關政治概念;
(二)公民教育的不同進路;
(三)歷史比較視野下香港學校公民教育的政策和取向;
(四)公民教育與正規課程;
(五)公民教育與非正規課程。
|
|
|
|
在教育改革過程中,教師需要擔當日形重要的角色。面對不斷轉變的要求,教師必須對學校的運作及教師的角色有更確切的理解。若要有效地改進本身的教學工作,以應付日形吃重的要求,教師有必要致力實踐終身專業發展,及探求能提升教與學效能的策略。本科旨在協助學員理解及建立個人在教育中的角色,即旨在幫助學員成為個人專業成長中的領導。本科首先會協助教師理解改革浪潮中學校生活的特質,並探討其對教師專業生活的影響;探討課題包括:組織文化、微觀政治、組織行為與教師領導。其次,本科亦會協助教師培養對專業成長的認識,並探討如何盡量利用已有及嶄新的計劃以促進個人的專業發展,探討課題包括:教師發展的模式、專業發展的階梯、入職導師與新入職實習教師的職責、教師評核、及教師專業主義。
|
|
|
|
現時學校的學生差異不斷擴大,校內的學生暴力及違規行為急遽增加,令教師和行政人員壓力大增。本科旨在協助學員瞭解校園暴力及高危學生行為的徵兆,它們背後的社會原因,和處理這些問題的策略。本科是採用一些可能在學校發生的學生違規及嚴重違規行為的個案作為例子,幫助學員從多角度思考如何處理和解決這些問題,令學校和課堂能保持一個融合有序的學習環境。本科課題包括家庭背景、青少年次文化、師生權力關係、處理紛爭、危機管理、法律及倫理問題、建立社區等。
|
|
|
|
香港的學校環境轉變越趨複雜,1997年回歸後的社會和政策環境對教育的影響鉅大。其中一些影響是,倘若教師在日常工作中未有足夠謹慎和危機意識,他們可能面臨更大的訴訟危機或被剝奪權利。為要減低這些影響,本課程將會介紹一些在中小學出現的重要法律議題,以及它們對教師的影響。課題包括:一、探討一系列議題之中不斷變更的法律標準,這些議題包括教師職業保障、學校安全、學生紀律、學生的福祉、侵犯版權、言論自由、為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及非華裔學生提供服務、性騷擾、暴力及欺凌。二、研究因為法律問題而產生的教育、政治、道德和行政等問題。三、利用真實案例,闡述教師面對法律/政策的困境。四、為教師提供作正確決定、達成教育目標和減少法律問題的知識和技巧。
|
|
|
|
本科旨在向在職及未入職教師介紹在二十一世紀的通識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本科的設計是為了協助教師在香港中學有效地推行通識科教學。本科對通識科的處理是採取一種較寬濶的界定,並將探討各種相關教學模式:如議題探究、專題學習、批判思巧與能力、資訊能力、及價值釐清等。學員會探討如何在資訊年代培養解放思想的各種教學意念,同時亦會反省嶄新形式的知識,例如透過電腦媒介儲存及傳遞的數碼知識,如何影響教育特別是通識教育的實踐。本科亦將探討推行通識科對香港中學的社會生態、課室教學實踐及教師專業認同的影響。
|
|
|
|
現代人每天都為各種大眾傳媒的信息所轟炸。大眾傳媒也和流行文化、時尚、青少年問題、消費社會,政治動員和全球化等一系列社會現象密切相連。這些主題也因為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吸引年輕人。大眾傳媒無論是身為主題或教育手段,在當代社會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世界各地政府和教育工作者越來越重視媒介素養和傳媒教育。本地這些努力也化成各種課外活動和各式傳媒教育項目。為了滿足在這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本課程旨在為學員引介媒體素養、信息和數位素養,信息和傳媒教育等基本理念。本科對常識科、通識教育科、語言學習、公民教育,道德和價值觀教育等相關科目的教師尤為切身。
|
|
|
|
本科旨在協助學員對身處的社會脈絡及教育制度作出反思。本科會以歷史學的角度,闡釋自十九世紀以來,在不同時期香港教育的特色,以及分析社會發展與教育轉變之間的關係,以期令學員對香港教育的獨特之處有較廣闊及透徹的理解。
|
|
|
|
本課程旨在整存地探討如何通過家校社區合作處理學生的學習差異及多元性。本科將培養老師與家庭的溝通及協作能力以配合孩子的多元需要。尤其關注教師如何了解家長在學校教育的角色,教師如何與家長建立互信關係,以及如何在現存的教育改革下促進教師以包融的態度處理所有學習者的特別需要及增進學生對學習及學校的投入感。
|
|
|
|
本課將以香港與中國大陸為例,介紹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係。課程首先介紹世界各國目前的受教育水準和教育投入狀況,在此基礎上考察伴隨經濟發展而來的人力資本需求及公共教育財政投入需求。學生也可以對其他主題從社會經濟的角度考察教育和發展之間的相互作用,包括義務教育改革,人力資源規劃與課程改革,教育的性別差異,教育不平等,以及教育與人口變化。
|
|
PGDE 5234
教學專業的倫理 |
|
專業主義乃一套指引專業教學實踐的信念系統,源於認知知識基礎及倫理基礎。本科將探討教師教學專業實踐中的道德、倫理及社會價值基礎。首先,本科將闡述教師作為教育下一代時所蘊涵的道德價值,並比較不同社會文化及傳統中對教師品性、操守及德性的論述。本科亦會探索教師與相關人士及學生的互動中(包括日常教學、學校運作及其他處境下)所產生的倫理議題。最後,本科亦會辨明在宏觀社會制度下,教師專業所涉及的社會政治價值,並審視在不同社會變化中,教學專業所面對的種種挑戰。
|
|
PGDE 5235
學校改進:理論與實踐 |
|
本課程旨在讓學生認識學校改進與學校變革的主要理論及實踐情況以促進學生學習。本課程設計讓新入職教師明白他們在學校改進的重要角色。學生將批判地剖析學校文化、過程及結果如何影響整全的學校改進及學生有效學習。本課程亦包含有關學校改進的概念與議題,例如:了解教育及學校情境、設定學校改進的計劃及優次、建立教師能量及在班房環境對學校改進的有效實踐。課程將探討一系列的學校改進個案以協助學生掌握學校改進的實踐狀況及改進策略。
|
|
|
|
本科旨在訓練學員撰寫研究論文。學生以個別或小組形式,在講師之指導下,就商定之教育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只限兼讀制學員修讀,並須由學院核准)
|
|
|
|
本科介紹有關中學青少年教學的心理學理論,著重理論的實際應用,課題包括:行為學派及認知學派學習理論、複雜的認知過程、生物學中的學習理論、動機及情感、教學和評估設計及課堂管理。
|
|
|
|
本科旨在探索青少年發展的處境、性質和動力。我們會深入探討家庭、學校及社群在青少年發展中的角色。另外,我們會藉著檢視青少年次文化來了解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亦會討論時下備受關注的議題。本科著重學員對青少年在社交、情緒、認知、以及道德方面發展的相關理論的理解,以及在學校環境中的具體實踐。
|
|
|
|
本課程旨在為中學教師提供學校輔導的基本概念及其在中學環境中的應用概述。主題包括:社會和心理觀點以及學校輔導的需要,輔導的基本原則,學校輔導的目標,專業輔導員和教師的資格/角色和職能,輔導的基本理論,個人和團體輔導,以及當代背景的其他趨勢和問題。此外,還會介紹全校參與的概念,治療條件和輔導過程。
|
|
|
|
本科旨在為在職或職前中小學教師提供教育測量的理論和技術,用以評估學校教育教學的成果,課程內容包括:
(一)教育測量和評鑑的基本概念和原則;
(二)編製和評估客觀性和構建性測驗試題的程序;
(三)標準成就測驗的運用;
(四)非規範化的測驗方法的運用;
(五)解釋測驗分數的各種方法;
(六)解釋及運用測驗結果中常見的問題。
|
|
|
|
本科旨在協助學員從理論及實踐層面認識中學課室管理及學校訓育工作。引導教師建立優良的學習環境,並培養學生自律精神。研習課題包括:學校氣氛與紀律、小組動力、切合實況的管理技巧、師生關係、校規及學校政策、訓輔理念之結合、家庭與學校之合作及全校參與模式之訓育工作。
|
|
|
|
本科以跨學科角度介紹在融合教育的環境中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重要議題。我們首先分析近年來特殊教育與融合教育的政策發展與爭議。然後我們討論特殊青少年的辨識與教育,包括課程與教學調適的考慮。探討的特殊需要類別包括特殊學習障礙、智力障礙、自閉症、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肢體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語言障礙及資優等。我們會特別留意特殊青少年在中學階段的發展特點與需要,從而強化中學教師在主流學校中支援這些學生的專業能力。
|
|
|
|
本科為學員提供有關在中學推行性教育的知識和基本技巧。內容包括:在中學推行性教育的需要,近代對性的看法和定義,性教育的定義和範圍,有關性教育的資料,與性有關的價值觀,信念,和行為,性角色與自我形像,不同人際關係,如友誼,戀愛,婚姻和家庭,性與社會問題,性教育的課程內容,從道德,社會文化,心理和生理角度看性教育,和性教育的推動方法。此外,本科亦會探討家庭與學校如何合作,和如何幫助家長了解學生在性方面的成長。
|
|
|
|
本科主旨是要提高教師對個人成長的了解和關注。課程重點放在自我認知,提升個人自省能力,心理和生理健康,和一些與教師個人成長有關的課題上。學員完成這課程後,會對自己的成長需要更了解,並能發現多些處理個人心理和生理健康問題的方法。
|
|
|
|
本科旨在訓練學員撰寫研究論文。學生以個別或小組形式,在講師之指導下,就商定之教育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只限兼讀制學員修讀,並須由學院核准)
|
|
PGDE 5901
教學實習 |
|
教學實習是學位教師教育文憑課程的重要部分,它為學員提供實踐教學理論的機會。實習期間,本院導師進行視導,為學員的教學表現、專業修養及教學態度等作進展性及總結性評估,以支援學員的專業發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