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經典閱讀的學習:通識教育基礎課程的成效與挑戰
學生在經典閱讀的學習:通識教育基礎課程的成效與挑戰
講者:
張恆鏘博士 (通識教育基礎課程)
江啟明博士 (通識教育基礎課程)
梁卓恒博士 (通識教育基礎課程)
吳家亮博士 (通識教育基礎課程)
日期:2017年11月20日(星期一)
通識教育基礎課程由UGFH1000「與人文對話」和UGFN1000「與自然對話」兩個科目組成。自2012年起,通識教育基礎課程成為香港中文大學所有本科生的必修科目。歷年以來,這兩個科目,皆在每個學期的科目及教學評鑑問卷(CTE)中,獲得正面的評價。除了在學期結束前評估課程是否成功,我們又是否可以較全面地評估學生在學期中的學習歷程?對於來自不同學術背景和語文能力有異的學生來說,課程又如何令他們有所增益?課程設計本身又會否為某些學術背景的學生帶來優勢?新生和大二學生是否有足夠的人生歷練讓他們足以欣賞經典閱讀的價值,並將之聯繫到生命,公義及知識的本質和意義?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又有甚麼經歷,讓他們達成不同的學習成果?
講者們在是次通識午餐聚會上,將分享他們採用IEO (Input-Environment-Outcome) 框架評估通識教育基礎課程的研究成果。在解說課程學習成果外,亦會剖析學生在學習歷程中產生的變化,並說明他們設計的課前與課後問卷,以及期末焦點訪談小組的理念。講者們也將分享他們在結合通識教育基礎課程學生科目成績及總學業成績平均積點這些客觀數據後,分析問卷和焦點訪談小組所得的研究結果。
講者簡介
張恆鏘博士、江啟明博士、梁卓恒博士及吳家亮博士是大學通識教育部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他們所組成的IEO研究小組致力研究通識教育基礎課程的教學成果。他們的研究採用學者Alexander Astin的IEO 框架,在教學評核時,同樣重視學生的學習成果與學習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