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中藥發展契機 - 林志秀博士

文章來源:信報  - 中大醫論 19/04/2019

林志秀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院長、註冊中醫師

大灣區中藥發展契機

香港的中藥業自開埠以來就隨着中醫醫療活動而存在。大體來分類,中藥業包括中藥的製造和中藥的分銷兩大範疇。根據2016年香港的中醫藥統計,2015年中藥製造的就業人數為2240人,銷售及其他收益為39.2億元,增加價值為19億元。中藥的分銷,包括進出口貿易、批發及零售。中藥進出口貿易方面,2015年就業人數為1840人,該行業的銷售及其他收益和增加價值分別為106.4億元及9.6億元。從事中藥批發的就業人數為1270人,其銷售及其他收益分別是 56.2億元和6.3億元。2015年從事中藥零售的人數為4790人,該行業的銷售及其他收益和增加價值分別為
71.1億元及13億元。總計2015年中藥行業的生產總值約為172.9億港元,佔香港當年GDP(約為2.41萬億港元)的0.7%。總體上,如果不談論中醫藥對維護本港市民健康的作用,中藥行業對香港整體經濟總產值貢獻其實不算很大。

面臨困境

截至2018年底,在香港註冊的中成藥製造商共有244個,其中只有19個廠商持有中成藥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MP)製造商證書,只佔總中成藥製造商的7.7%,而絕大多數仍為非GMP製造商。這種情況和國內大多數中成藥製造商都是GMP廠有很大不同。GMP製造公認是現代製藥品質保證的重要標誌。雖然香港政府近年來大力鼓勵和支持中成藥製造商盡快完成GMP認證過程,但似乎成效已遇到瓶頸,近幾年來GMP中成藥製造商的數目並沒有大幅增加。顯然本港中藥業的製造產業提升方面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除了大多數藥廠的規模較小,資金來源有限外,本港的土地資源十分緊絀,也是GMP認證進程的重要障礙。


目前,本港獲發中成藥註冊證明書(HKC)的中成藥有1686個,被確認為中成藥過渡性註冊通知書(HKP)的中成藥品種有6676個,而至今還沒有一個新藥類別的註冊獲批。綜觀現時香港的中成藥品種,主要集中在古方/經典方,以及藥典方。生產這些產品的門檻較低,准入要求較易達到,但生產廠家沒有自己的知識產權,不同廠家都可生產同一處方產品,產品的毛利相對較低。本港中成藥廠的自主研發力量較弱,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藥產品仍然闕如。箇中原因,除了本港在中藥研發方面的歷史尚淺、經驗積累較為薄弱之外,主要是由於香港的人口只是區區七百餘萬人,市場體量自然很小,研發創新型中成藥品種所花費的巨額投資 (動輒上千萬,甚至數以億計)和可以預見的銷售獲利根本不成正比,這就難怪本港的中成藥生產商沒有意欲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藥物開發了。


國務院於2017年發文,決定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習近平主席去年再次強調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深化香港、澳門和廣東省的合作,打造世界級的大灣區經濟。粵港澳大灣區涵蓋「9市+2區」,由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惠州、江門、肇慶9個廣東省城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組成。粵港澳大灣區的土地面積約為香港的50倍;常住人口為香港近10倍;2018年大灣區生產總值(GDP)也為香港GDP的5倍多。


由於大灣區的土地資源十分豐富,人口也是香港的10倍,市場體量也是香港所不能夠比擬的。筆者認為,如能實行中成藥在大灣區內相互認可,即中成藥產品規管和市場銷售的融合,將會大大增加本港中成藥的市場容量,為香港中成藥的銷售和創新中成藥的研發提供更廣闊的平台和誘因,為香港中藥業的提升變革提供千載難逢的契機。


至於如何促進大灣區中藥業大融合,筆者認為相關政策的出台至關重要,而香港中藥業界的支持亦不可少,因在這個融合過程可能會損害一些香港中藥製造商的現有利益(如要求生產中成藥廠的GMP化)。筆者相信,實現大灣區中藥產業的大融合,將是本港中藥業拓展和升級千載難逢的機遇。

Copyright © 2018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