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 TimeThursday 4:30pm-6:15pm
VenueVia ZOOM(TBA)
LanguageCantonese
Lecturer TSE Wai Kit Wicky ((852) 3943 1762 / wickytse@cuhk.edu.hk)
Teaching Assistant LEE Wai Ho (leewaiho531@link.cuhk.edu.hk)
談到中國古代生活,一般可能會讓人聯想到古時中國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本課程避免只縷述歷史上不同時段人們的衣、食、住、行種種,而是以動態的方式,透過不同的主題,集中介紹與探討在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六世紀的中國(即秦漢與魏晉南北朝時期),各階層的日常生活、及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法等,藉以呈現古代中國的不同面相。透過本課程,學員可以認識到中國史上人們的生活,以及個人、家庭、社會與國家的互動關係,並可培養歷史的眼光和思維,以更寬廣的視野與同情的理解看待事物。
9/10 第一講 導論:甚麼是日常生活史?
9/17 第二講 古代中國的時間、空間與人
9/24 第三講 身體與禁忌之種種
10/8 第四講 生死觀
10/15 第五講 個人與家族的關係
10/22 第六講 個人與社區的互動
10/29 第七講 國家權力對個人控制的變化
11/05 第八講 訴訟與刑罰
11/12 第九講 社會流動的途徑與限制
(校方暫定於11月12日舉行學位頒授典禮;如典禮如期舉行,則當天課堂取消)
11/19 第十講 時代思潮
11/26 第十一講 戰爭與軍旅生活
12/3 第十二講 華夏邊緣的生活
(一)學期論文 70%(每名學員必須完成一篇約6000字的論文。論文題目由學員自訂,但必須在撰寫之前得到任教老師許可。)
(二) 導修小組報告、評論及討論表現 30%(每名學員均需準時出席導修,進行一次專責報告及一次專責評論,其餘堂次則應該在旁聽的同時參與有關內容的討論。導修評核分數安排:小組口頭報告佔5%,並繳交一份1500-2000字的小組書面報告15%;專責小組評論 8%;參與討論2%)
一、 生死觀
二、 個人與社區的互動
三、 國家權力對個人控制的變化
四、 訴訟與刑罰
第一講 導論:甚麼是日常生活史?
— David F. Crew, “Alltagsgeschichte: A New Social History ‘from Below’?”, Central European History 22.3/4 (1989): 394–407.
第二講 古代中國的時間、空間與人
–葛兆光,〈嚴昏曉之節―古代中國關於白天與夜晚觀念的思想史分析〉《臺大歷史學報》32 (2003),頁33–55。
–李零,〈中國古代地理的大視野〉,載氏著,《中國方術續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頁194–205。
第三講 身體與禁忌之種種–林富士,《小歷史──歷史的邊陲》(臺北:三民書局,2000),頁149–179。
–林富士,《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臺北:三民書局,2001),頁64–113。
第四講 生死觀
–余英時,〈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載氏著,《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1995),頁123-144。
–Guolong Lai, Excavating the Afterlife: The Archaeology of Early Chinese Religion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5), pp. 137-159.
第五講 個人與家族的關係
–杜正勝,〈五服制的族群結構與倫理〉,載氏著,《古代社會與國家》(臺北:允晨文化,1992),頁855-876。
–邢義田,〈從戰國至西漢的族居、族葬、世業論中國古代宗族社會的延續〉,載氏著,《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11),頁396-435。
第六講 個人與社區的互動
–邢義田,〈從出土資料看秦漢聚落形態和鄉里行政〉,載氏著,《治國安邦:法制、行政與軍事》(北京:中華書局,2011),頁249-355。
–侯旭東,〈漢魏六朝的自然聚落──兼論「邨」「村」關係與「村」的通稱化〉,載黃寬重 主編,《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臺北:聯經,2009),頁127-181。
第七講 國家權力對個人控制的變化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聯經,1990),頁1-48。
–黎明釗, 《輻輳與秩序——漢帝國地方社會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頁237-278。
第八講 訴訟與刑罰
–Paul R. Goldin, “Han Law and the Regulat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The Confucianization of the Law’ Revisited.” Asia Major XXV. Part I (2012): 1-32.
–李貞德,《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法律史》(臺北:三民書局,2001)
第九講 社會流動的途徑與限制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頁412-463。
–川勝義雄著,徐谷芃、李濟滄譯,《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頁1-17、290-310。
第十講 時代思潮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 第一卷: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頁313-506 (第三編全部及第四編第一、二、三節)。
–余英時,〈漢晉之際士之新自覺與新思潮〉,載氏著《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1980),頁205-329。
第十一講 華夏邊緣的生活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1997),頁289-319。
–Paul R. Goldin, “Steppe Nomads as a Philosophical Problem in Classical China,” in Paula L. W. Sabloff ed., Mapping Mongolia Situating Mongolia in the World from Geologic Time to the Present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2011), pp. 220-246.
Attention is drawn to University policy and regulations on honesty in academic work, and to the disciplinary guidelines and procedures applicable to breaches of such policy and regulations. Details may be found at http://www.cuhk.edu.hk/policy/academichonesty/.
With each assignment, students will be required to submit a signed declaration that they are aware of these policies, regulations, guidelines and procedures.
Assignments without the properly signed declaration will not be graded by teachers.
Only the final version of the assignment should be submitted via VeriGuide.
The submission of a piece of work, or a part of a piece of work, for more than one purpose (e.g. to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in two different courses) without declaration to this effect shall be regarded as having committed undeclared multiple submissions. It is common and acceptable to reuse a turn of phrase or a sentence or two from one’s own work; but wholesale reuse is problematic. In any case, agreement from the course teacher(s) concerned should be obtained prior to the submission of the piece of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