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擬)
第一章 緒論:生態環境與文化區域
第二章 漢代文化區域及文化重心
第三章 齊魯文化區
第四章 濱海文化區
第五章 河洛文化區
第六章 漢代長安及關中文化
第七章 北邊區的軍事文化
第八章 湘江與荊州社會文化
第九章 兩廣文化:駱越文化個性
第十章 漢代滇人的社會生活
第十一章 地方意識成長
第十二章 城市發展與區域文化
第十三章 結論:文化整合的詮釋
(暫擬)
導修報告及評論20%,導修討論表現20%
(暫擬)
|
史料類 |
|
|
司馬遷 |
史記 |
|
班固 |
漢書 |
|
范曄 |
後漢書 |
|
陳壽 |
三國志 |
|
永樂大典輯本,吳樹平 校注 |
東觀漢記校注 |
|
應劭 著,王利器 校注 |
風俗通義校注 |
|
桓寬 著,王利器 校注 |
鹽鐵論校注 |
|
劉安 著,何寧集釋 |
淮南子集釋 |
|
劉歆 撰,葛洪 集,向新陽、劉克任 校 |
西京雜記校注 |
|
嚴可均 輯 |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
|
袁珂 校注 |
山海經校注 |
|
常璩 著,劉琳 校注 |
華陽國志校注 |
|
酈道元 著,陳橋驛 校證 |
水經注校證 |
|
何清谷 校注 |
三輔黃圖校注 |
|
周振鶴 |
漢書地理志彙釋 |
|
錢林書 |
續漢書郡國志彙釋 |
|
高文 編 |
漢碑集釋 |
|
文物出版社 |
居延漢簡甲乙編 |
|
文物出版社 |
居延漢簡釋文合校 |
|
文物出版社 |
敦煌漢簡釋文 |
|
文物出版社 |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 |
|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 |
敦煌漢簡 |
|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 |
居延新簡——甲渠侯官與第四燧 |
|
林梅村、李均明編 |
疏勒河流域出土漢簡 |
|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 |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 |
|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 |
|
連雲港市博物館 |
尹灣漢墓簡牘 |
|
裘錫圭主編 |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 |
|
|
|
|
近人研究 |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中華文化通志.第二典.地域文化 |
|
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 《歷史地理》編輯委員會編 |
歷史地理 |
|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 |
中國畫像石全集 1-3 |
|
水利水電科學研究所 |
中國水利史稿(3冊) |
|
王子今 |
秦漢區域文化研究 |
|
王子今 |
秦漢交通史稿 |
|
王子今 |
秦漢邊疆與民族問題 |
|
王子今 |
長沙簡牘研究 |
|
王育民 |
中國歷史地理概論(上、下) |
|
王宗維 |
漢代絲綢之路的咽喉:河西路 |
|
王勇 |
楚文化與秦漢社會 |
|
王恢 |
中國歷史地理(2冊) |
|
王恢 |
漢王國與侯國的演變 |
|
王玲 |
漢魏六朝荊州地區的經濟與社會變遷 |
|
王會昌 |
中國文化地理 |
|
史念海 |
河山集(1)-(7) |
|
史念海 |
漢唐長安與黃土高原 |
|
石璋如 |
中國歷史地理(上、下) |
|
李孝聰 |
中國區域歷史地理 |
|
朱錫祿 |
武氏祠漢畫像石中的故事 |
|
余太山 |
兩漢魏晉南北朝與西域關係研究 |
|
李曉杰 |
東漢政區地理 |
|
肖愛玲 |
西漢城市體系的空間演化 |
|
辛德勇 |
古代交通與地理文獻研究 |
|
辛德勇 |
秦漢政區與邊界地理研究 |
|
周長山 |
漢代城市研究 |
|
周振鶴 |
西漢政區地理 |
|
周振鶴 |
體國經野之道 |
|
周振鶴 |
中國歷史文化區域研究 |
|
孟祥才、胡新生 |
齊魯思想文化史.先秦秦漢卷:從地域文化到主流文化 |
|
俞偉超 |
先秦兩漢考古學論集 |
|
奚柳芳 |
奚柳芳史地論叢 |
|
孫繼民、郝良真 |
先秦兩漢趙文化研究 |
|
馬正林 |
中國歷史地理簡論 |
|
馬先醒 |
漢簡與漢代城市 |
|
高文 |
四川漢代畫像磚 |
|
高榮 |
先秦漢魏河西史略 |
|
張全明、張翼之 |
中國歷史地理論綱 |
|
張春樹 |
漢代邊疆史論集 |
|
張榮芳 |
南越國史 |
|
張繼海 |
漢代城市社會 |
|
梁方仲 |
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 |
|
許倬雲 |
求古編 |
|
陳代光 |
中國歷史地理 |
|
陳正祥 |
中國文化地理 |
|
陳直 |
居延漢簡研究 |
|
陳直 |
漢書新證 |
|
陳義初 |
河洛文化與漢民族散論 |
|
陳橋驛 |
《水經注》研究(一、二、三) |
|
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 編 |
歷史地理研究 |
|
黃今言 |
秦漢江南經濟述略 |
|
黄宛峰 |
河南漢代文化研究 |
|
黃盛璋 |
歷史地理論集 |
|
新文豐出版社 |
石刻史料新編1-3輯 |
|
楊華、丁毅華 |
湖北通史.秦漢卷 |
|
楊遠 |
西漢至北宋中國經濟文代之向南 發展(上、下) |
|
楊寬 |
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
|
葉成勇 |
戰國秦漢時期南夷社會考古學研究 |
|
葛劍雄 |
西漢人口地理 |
|
葛劍雄 |
中國移民史(1-2) |
|
賈俊俠 |
兩漢三輔研究:政區、職官與人口 |
|
鄒逸麟 |
中國歷史地理概述 |
|
鄒逸麟 |
千古黃河 |
|
靳生禾 |
中國歷史地理文獻概論 |
|
劉光華 |
秦漢西北史地叢稿 |
|
劉運勇 |
西漢長安 |
|
劉慶柱、白雲翔主編 |
中國考古學(秦漢卷) |
|
劉緯毅 |
漢唐方志輯佚 |
|
蔣英炬 |
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 |
|
鄭威 |
出土文獻與楚秦漢歷史地理研究 |
|
鄭德坤 |
中國歷史地理論文集 |
|
魯西奇 |
區域歷史地理研究:對象與方法——漢水流域的個案考察 |
|
黎明釗、馬增榮、唐俊峰 |
東漢的法律、行政與社會: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探索 |
|
冀朝鼎 |
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 水利事業的發展 |
|
盧雲 |
漢晉文化地理 |
|
薛瑞澤 |
漢唐間河洛地區經濟研究 |
|
譚其驤 |
長水集(續編) |
|
譚宗義 |
漢代國內陸路交通考 |
|
嚴耕望 |
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 |
|
顧頡剛、史念海 |
中國疆域沿革史 |
|
Chang Chun Shu |
The Han Colonists and Their Settlements on the Chu-yen Frontier |
|
Chang Chun Shu |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Empire |
|
Choi Seung Kew |
Tomb Complexes of Later Han Dynasty in Shandong Province: Structural and Iconographic Problems of Relief Stone Tombs |
|
Steven F. Sage |
Ancient Sichuan and the Unification of China |
|
Wang Ming Ke |
The Chiang of Ancient China Through the Han Dynasty: Ecological Frontier and Ethnic Boundaries |
|
|
|
|
工具書 |
|
|
山根幸夫 編 |
中國史研究入門 |
|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
複印報刊資料 先秦、秦漢史(雙月刊) |
|
中國史學會 |
中國歷史學年鑑(1979-1995) |
|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圖書資料室編 |
中國考古學文獻目錄1949-1966 |
|
史為樂 主編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 |
|
安作璋 |
中國古代史史料學 |
|
周天游 |
秦漢史研究概要 |
|
徐天麟 |
西漢會要 上/下 |
|
徐天麟 |
東漢會要 |
|
高明士 譯 |
中國史研究指南(一) |
|
張傳璽 主編 |
戰國秦漢史論文索引(及續篇、三編) |
|
陳智超、陳高華 |
中國古代史史料學 |
|
譚其驤 編 |
中國歷史地圖集(二、三) |
請注意大學有關學術著作誠信的政策和規則,及適用於犯規事例的紀律指引和程序。詳情可瀏覽網址:http://www.cuhk.edu.hk/policy/academichonesty/。
學生遞交作業時,必須連同已簽署的聲明一併提交,表示他們知道有關政策、規則、指引及程序。
未有夾附簽署妥當的聲明的作業,老師將不予批閱。
學生只須提交作業的最終版本。
學生將作業或作業的一部份用於超過一個用途(例如:同時符合兩科的要求)而沒有作出聲明會被視為未有聲明重覆使用作業。學生重覆使用其著作的措辭或某一、二句句子很常見,並可以接受,惟重覆使用全部內容則構成問題。在任何情況下,須先獲得相關老師同意方可提交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