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epartment of History Department of History
Contact Us

UGED1235 中國百年思潮

Semester 2 (2020-2021)

Lecture TimeTuesday 2:30pm-4:15pm

LanguageCantonese

Lecturer WOO Tze Yan Jessie ((852) 3943 7129 / jessiewoo@cuhk.edu.hk)

Course Description

本科探討中國由清末到近代的思想及文化轉變,包括西學的引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衝擊。本科亦討論中國近代思潮對知識份子及社會的影響。

 

學習成果

1. 學生能理解中國近代知識份子及對近代中國的影響
2. 理解近代中國的「傳統」及「現代」文化
3. 明白西方學說如何影響近代中國知識份子

 

Syllabus
 1.

從士紳到新知識份子:理論與研究評述

 2.

嚴復的天演論

 3.

李鴻章與洋務運動

 4.

梁啟超、康有為與百日維新

 5.

馬禮遜與追隨者:基督教在中國

 6.

容閎與留美學生

 7.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與革命思想

 8.

蔡元培、胡適與新文化運動

 9.

王國維與新史學

 10.

郁達夫和徐志摩:浪漫主義與存在主義

 11.

陳獨秀和李大釗:社會主義

 13.

毛澤東思想:新民主主義與群眾路線

 13.

錢穆與新儒學運動

Assessment & Assignments
 

分數

1. 期中報告

40%

2. 學期小測

20%

3. 期末家課式報告

40%

*所有功課請用電腦打印

所有功課請於繳交前自行放上維誠(veriguide),並將回條上載至Blackboard。手寫者不在此限。有關維誠(veriguide)資料,請參閱https://academic.veriguide.org/academic/login_CUHK.jspx

-遲交報告者每日扣減5分,三日後當不及格論。

同學請登入Blackboard瀏覽最新課堂資訊。 

References

建議讀物:

1. 從士紳到新知識份子:理論與研究評述

a. 王爾敏,〈十九世紀中國士大夫對中西關係之理解及衍生之新觀念〉,《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頁1-94。

 

2. 嚴復的天演論

a. 周昌龍,〈嚴復自由觀的三層意義〉,《漢學研究》13:1 (1995.6),頁43-59。(又收入劉桂生、林啟彥編,《嚴復思想新論》,頁63-85。)

b. 黃克武,〈走向翻譯之路:北洋水師學堂時期的嚴復〉,《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9,頁1-40。

 

3. 李鴻章與洋務運動

a. 夏東元,《洋務運動史》,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頁11-29。

 

4. 梁啟超、康有為與百日維新

a. 黃進興,〈追求倫理的現代性-從梁啟超的“道德革命”談起〉,《新史學》19:4,頁77-120。

 

5. 馬禮遜與追隨者:基督教在中國

a. 王立新,《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近代基督新教傳教士在華社會文化和教育活動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頁146-209。

b. 邢福增,〈革命時代的反革命:基督教「王明道反革命集團」案始末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7,頁97-148。

 

6. 容閎與留美學生

a. 陳瑋芬,〈西學之子—容閎與新島襄的異國經驗與文化認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0,(2007),頁223-265。

b. 王奇生,《中國留學生的歷史軌跡》,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頁 92-129。

 

7.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與革命思想

a.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頁 262-330。

 

8. 蔡元培、胡適與新文化運動

a. 應星,〈蔡元培的北大改革與大學精神的塑造〉,《二十一世紀》(1990),頁116-126。

b. 黃克武,〈胡適與赫胥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8.06),頁43-84。

 

9. 王國維與新史學

a. 周明之,〈王國維的教育思想〉,《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0.06),頁109-134。

b. 楊國榮,〈王國維的內在緊張: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的對峙〉,《二十一世紀》(1992),頁44-45。

 

10. 郁達夫和徐志摩:浪漫主義與存在主義

a.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頁188-208。

 

11. 陳獨秀和李大釗:社會主義

a. 高力克,〈李大釗與民粹民主主義〉,《二十一世紀》(2002),頁44-45。

b. 郭成棠,《陳獨秀與中國共產主義運動》,臺北:聯經出版社,1992,頁121-154。

 

12. 毛澤東思想:新民主主義與群眾路線

a. 林毓生,〈二十世紀中國的反傳統思潮與中式馬列主義及毛澤東的烏托邦主義〉,《新史學》6:3 (1995.09),頁95-154。

 

13. 錢穆與新儒學運動

a.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頁412-443。

 

參考書目:

1. 從士紳到新知識份子:理論與研究評述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

-楊洪承,《廢墟上的精靈—前現代中國知識份子思想文化的理路》,臺北:秀威出版社,2010。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商務出版社,1995。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天津 :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3。

-Goldman, M and Leo Ou-fan, Lee (eds),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Cambridge, 2002)

 

2. 嚴復的天演論

-嚴復,《百年嚴復: 嚴復研究資料精選》,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王建龍,〈長治久安: 理念、制度及其推進:嚴復政治哲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3. 李鴻章與洋務運動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李鴻章,《李鴻章家書》,北京:中國華僑出版,1994。

 

4. 梁啟超、康有為與百日維新

-梁啟超,《太陽的朗照 : 梁啟超國民性研究文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5. 馬禮遜與追隨者:基督教在中國

-王立新,《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近代基督新教傳教士在華社會文化和教育活動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6. 容閎與留美學生

-舒新城,《近代中國留學史》,上海:上海書店,1989。

-黃福慶,《清末留日學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頁,211-253。

-季羨林,《季羨林留德回憶錄》,香港:中華書局,1993。

 

7.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與革命思想

-桑兵,《孫中山的活動與思想〉,中山: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1。

-孫中山,《三民主義》,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9。

 

8. 蔡元培、胡適與新文化運動

-胡適,《胡適全集》,合肥市 :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林毓生,《五四 : 多元的反思》,香港:三聯書店,1989。

-王汎森,〈從傳統到反傳統—兩個思想脈絡的分析〉,收入周陽山主編,《從五四到新五四》,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9,頁242-267。

– Grieder , Jerome, Hu Shih and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liberalism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17-1937 (Cambridge, 1970).

– Schwarcz, Vera, 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 : intellectuals and the legacy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of 1919 (Berkeley, 1986).

 

9. 王國維與新史學

-王汎森,〈陳寅恪與近代中國的兩種危機〉,《當代》,122 (1997):44-63。

-桑兵,《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 : 兼論其對儒學傳統的衝擊》,臺北: 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010。

-《國立中央研究院章程》,國立中央研究院,1929。

 

10. 郁達夫和徐志摩:浪漫主義與存在主義

-李歐梵,《中國現代作家浪漫的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11. 陳獨秀和李大釗:社會主義

裴贊芬, 宋杉岐編著,《李大釗與早期中國共產黨》,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

-郭成棠,《陳獨秀與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

– Wen-hsin, Yeh, Provincial passages : culture, space,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ommunism (Berkeley, 1996)

– Dirlik, Arif,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ommunism (Oxford, 1989)

 

12. 毛澤東思想:新民主主義與群眾路線

-皇甫瑗、李曉彤(主編),《毛澤東思想概論》,西北大學出版社, 2006。

 

13. 錢穆與新儒學運動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國立編譯館,1964。

-路甬祥,《鄧小平與中國科學院》,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樊洪業主編,《中國科學院編年史 : 1949-1999》,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9。

-溫濟澤(等)編,《延安中央研究院回憶錄》,北京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金耀基,〈中國發展成現代型國家的困境:韋伯學說的一面〉,《廿一世紀》,(1991),頁56-72。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

Honesty in Academic Work

Attention is drawn to University policy and regulations on honesty in academic work, and to the disciplinary guidelines and procedures applicable to breaches of such policy and regulations. Details may be found at http://www.cuhk.edu.hk/policy/academichonesty/.

With each assignment, students will be required to submit a signed declaration that they are aware of these policies, regulations, guidelines and procedures.

  • In the case of group projects, all members of the group should be asked to sign the declaration, each of whom is responsible and liable to disciplinary actions, irrespective of whether he/she has signed the declaration and whether he/she has contributed,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o the problematic contents.
  • For assignments in the form of a computer-generated document that is principally text-based and submitted via VeriGuide, the statement, in the form of a receipt, will be issued by the system upon students’ uploading of the soft copy of the assignment.

Assignments without the properly signed declaration will not be graded by teachers.

Only the final version of the assignment should be submitted via VeriGuide.

The submission of a piece of work, or a part of a piece of work, for more than one purpose (e.g. to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in two different courses) without declaration to this effect shall be regarded as having committed undeclared multiple submissions. It is common and acceptable to reuse a turn of phrase or a sentence or two from one’s own work; but wholesale reuse is problematic. In any case, agreement from the course teacher(s) concerned should be obtained prior to the submission of the piece of work.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