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 and Share

中學教育計劃

「宗教與倫理、體驗與服務學習」計劃-復和的服侍[「體驗學習與青少年正向發展」(第二階段)]

回 條

計劃背景


本計劃由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屬下的「優質生命教育中心」籌辦,以宗教及倫理科為主軸,融會「服務學習」(Service Learning),協助青少年與自己、他人、自然界、上帝建立整全關係。本計劃於過去的學年曾推行「體驗學習與青少年正向發展」先導計劃,參與學生均在工作坊及服務學習表現良好,並表示有所獲益。本計劃現招募第二階段(2011-2012年度)夥伴學校,詳情請見以下資料。

計劃方向


在上主創造的世界中,人不是獨立疏離的存在者,而是被創造的一部份,是多元豐富世界中的一員,與其他成員彼此相依。可是,人類的政治階層、社會制度、經濟發展,令我們多會關注自己的利益,少看到我們原是與別人及大自然共存共榮,甚至企圖操控他人他物。

基督道成肉身,親身參與在世界當中,為人帶來救贖。上主整全的救恩,修和了人與他人及大自然的關係。我們藉?引導青少年與不同的群體,以及自然生態建立互動的和好關係,體驗上主所賜與復和的恩典。

對象
中三至中六全級學生

內容包括


A. 支援教材6-8節* ; B. 考察/講座1次;及 C. 服務活動1次
* 支援教材供教師在課堂使用,包括﹕議題探究4節 (用於服務學習前)、報告2 節(用於服務學習後)、解說課(debriefing) 2節(用於服務學習後)

學校可從以下題目,分配同學參與﹕ [每級須分成5組(每組40人),每級限選一個題目]

(一)「轉化的精彩 — 個人環保與廢物回收」

  • 經濟與科技的發展,為人帶來生活的舒適與便利
  • 無盡的潮流消費商品,產生無休止的廢物,對大自然造成永久的傷害
  • 透過認識「廢物」的特性,重建新知與想像,創造「廢物」的新生

(二)「美麗的鄰人 — 社區群體與日常生活」

  • 「誰是我的鄰舍」是基督信仰的經典問題
  • 數碼媒體的鋪天覆蓋,使青少年很容易忽略「親身」參與的重要性
  • 透過參與社區群體的日常生活,親身接觸了解鄰人的生活處境,發掘鄰人的面貌,為服侍鄰人鋪下基礎

(三)「立體的社區 — 大街小巷與攝影習作

  • 城市被重建發展,取而代之的是新式住宅大廈與大型商場
  • 民間的傳統工業、生活智慧、街坊情懷,隨舊有的建築與街道消逝
  • 透過攝影習作,實地紀錄社區面貌,發掘社區與自己的聯繫,為關心社區需要鋪下基礎

(四)「有寶的土地 — 城市夢想與農夫耕作」

  • 經濟發展促進各行各業的產生,每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夢想與實踐的可能
  • 商業的壟斷破壞了人對夢想的嚮往,更破壞了寶貴的土地生態
  • 透過土地農務,細察創造萬物微妙之處,珍惜與大自然同存

(此題目需額外收費)

*由於本計劃是以同一級別作單位及按年級設計,如學校期望由不同級別同學組成5組,
「支援教材」需相應調節,參加費用會按情況調整,詳細安排請與本計劃同工聯絡。

時間
為期一個學期 (約3至4個月)

參加費用


中四至中六任何一個級別參加一個課題﹕$6,000

凡第二級別參加同一課題,該級費用﹕$5,500

凡第三級別參加同一課題,該級費用﹕$5,000

(例﹕只中四級參加,費用$6,000;增中五級參加,中五級費用$5,500;再增中六級參加,中六級費用$5,000;三級共$16,500)
*學校需自行安排外出活動之交通費

計劃顧問
龔立人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副教授)
鄭漢文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專業顧問)
李健傑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計劃執行委員
周惠賢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導師)
楊國強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助理教授)
劉天祿校長
(馬鞍山循道衛理小學前校長、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優質生命教育中心名譽副研究員)

聯絡

計劃統籌:馬穎華小姐
電話:3943 8152
傳真:2603 5224
地址: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
電郵:sl_cqle@cuhk.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