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會議舉行經過
1. 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與香港中文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共同舉辦的東南亞及太平洋史前考古工作交流座談會於2006年4月27-28日圓滿完成。


2. 會議代表分別來自臺灣、海南、廣東、福建、香港等地。中文大學協理副校長蘇基朗教授及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蘇芳淑教授在開幕中發言。


3. 27日為與會代表發言討論時間,首先由許倬雲教授作了大會主題發言,然後代表們分別就相關的研究題目進行了闡發和討論,會場氣氛非常熱烈。


4. 28日代表們共同參觀考察了香港文物探知館的西貢沙下考古出土遺物,晚上代表們共進歡送晚宴,會議正式閉幕。

(二)會議主題發言
1. 此次會議由於準備充分,收穫頗豐。尤其是許教授的主題發言和總結發言,起到了指導性作用。


2. 在主題發言中,許教授首先介紹了蔣經國基金會的發起緣由及運作模式。許教授提到,蔣經國基金會對太平洋及東亞地區的研究都有興趣,尤其是南海島嶼鏈方面。並且認為臺灣與大陸和太平洋島嶼的關係都非常密切,是可以著力的地區。可以從跨地區的文化交流、人口移動、語言的傳播等方向進行探索。


3. 許教授指出今後可以從三方面具體開展工作:首先許教授談到,半個多世紀以前著名人類學家林純聲先生從民族學、歷史學等角度發現環太平洋地區有很多共同的特徵。進而提出環太平洋地區有一個共同的文化圈。後來也相繼開展了很多工作,但是大部分工作僅限於個別地區和遺址,所以進展一直不大,今後可以進行大範圍內的比較研究。


4. 許教授又談到語言學方面對這一課題也進行過很多研究,但是也遇到很多困擾,比如百越問題,在這方面,考古學也可以提供很多的幫助。最後,許教授特別提到了洋流問題,認為洋流的回流地區由於水流緩慢,魚群集中。所以可能也正是古人聚居的地區。許教授已在和有關專家著手製作洋流分佈的細部圖,以探究考古聚落及人群分佈等課題。


5. 在總結發言中,許教授肯定了大家的發言及討論。並進而指出,南島語族是一個國際性的大課題。總體來講,古代族群可分為水向與陸向兩個大的部分。這兩種族群之間有著很多層次的交流與融合。海島由於環境單純,人口較少,因而比大陸更容易接受和保留特定的文化習俗。但是大陸對海島的文化影響,要從多種角度去考慮,首先要弄清楚是觀念、習俗的影響還是人群的大規模移動,並且要考慮移動的路線和工具問題。而技術、原料、藝術、神話傳說等正是可以著力的地方。


6. 最後許教授談到,東亞大陸南端文化面貌還不是很清楚,很有工作潛力,希望將來多開展類似的交流座談會,進行長期的研究規劃,進而成立專門的學會,並吸收更多的國際學者參與,發展成為世界性的研究機構。並表示蔣經國基金會將給與更大的支持。

(三)會議學者發言摘要 (依發言序)
孫華
滇東黔西地區古文化研究
  滇東黔西地區漢代以前的文化面貌複雜,譜系尚不清楚,很有深入研究的必要。然後回顧了此地區以前的考古研究成果。接下來重點講解了此研究的目前研究狀況,提到北京大學為此已召開兩次滇東高原青銅文化的研究協作會,並在貴州威寧中水、四川西昌等地進行了發掘工作,結合發掘成果,認為橫江流域與古夜郎國地望有著密切關係,並對雞公山文化、石寨山文化的特徵與時代等進行了分析。最後孫教授還談到了此區域與南方絲綢之路的關係。

臧振華
亞洲大陸東南沿海史前文化傳播與人類移動的考古學研究:一個提議
  今後欲對「亞洲大陸東南沿海史前人類移動與擴散」這一研究課題有更進一步之發展,淺見以為首先必須加強海峽兩岸考古學者之交流和互訪,得以實地目驗考古資料,並進行面對面之研討,甚或共同規劃系統性的研究課題,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此外,在研究取向方面,應該朝向以下兩點發展:


  1. 近年來,華南和台灣的考古資料在質量上已經有所提昇,所發掘之考古遺址大都具備層位記錄和類型學分析之基礎,並普遍應用碳十四等測定年代方法,建立了絕對年代數據;同時也開始注重使用現代科技的分析方法,揭露更多人類生活方式之資訊,包括生業型態、聚落型態、和生態環境等方面之證據,使研究者對史前的社會和文化體系有了較為全面而豐富的資料。因此,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推展考古學與人類學、地質學、地理學、植物學、動物學、生態學和海洋學等方面的跨領域合作,以建構各地區更細密的文化年代學,並針對各地區史前文化的文化和自然成分作整合分析、尋找其地域空間的模式和生活形態的變遷因素。


  2. 發展分析和解釋之概念性架構,改善僅以個別器物特徵進行排比之研究方式,從文化系絡中瞭解文化接觸、傳播和人群移動之線索和動因。

丘剛
南島史前文化遺址概述
  經過大量的考古工作,目前在海南島已發現史前文化遺址和地點近300處。從其文化類型上看,這些史前遺址大致可分為洞穴、沙丘(貝丘)、台地(山坡)三種類型,由於所居位置的不同,其年代、文化內涵和經濟生活則有著較大的不同。


  分析目前海南島已發現的早期和中期史前文化遺址:如三亞落筆洞(洞穴類型)、陵水石貢(沙丘類型)等遺址,在地理位置多地處海南島的沿海地帶,人類的生產活動主要以捕撈、狩獵與採集為主。到了史前文化晚期,如海口仙溝嶺遺址、文昌風鳴村遺址(台地類型)等,其文化性質則屬於華南地區史前文化的範疇,尤其與大陸兩廣地區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特別是此時期出土大石鏟的遺址和大陸兩廣地區以大石鏟為特徵的遺址在文化特徵上基本相同。海南島原始文化遺址是否與東南亞與太平洋地區有一定關係,尚需大量的考古工作及出土器物來分析比較研究。


  然而,由於海南島孤懸海外,受到交通諸條件的制約,與大陸兩廣地區相比,海南的史前文化發展較為緩慢。截止目前,海南島尚未發現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同時,在時間上也較大陸上兩廣地區要晚,其年代序列也不甚明確,缺乏自身演變、發展的連續性和繼承性。

邱立誠
南粵訪古錄
  一、深圳咸頭嶺、大黃沙,中山龍穴等地的沙丘遺址以及香港的一些沙丘遺址,出土一種帶有條狀溝槽的薄體型石拍,是製作樹皮布的工具。可以認為,它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彩陶遺存(大灣文化)的典型器之一。近年在東莞蚝崗貝丘遺址也出有這種石拍,也與彩陶器共存。年代稍晚一點的珠海草堂灣沙丘遺址也有發現。此外還見於粵東的普寧后山遺址。說明樹皮布在當時是當地居民主要的衣料。從年代考察,咸頭嶺遺址可能早至距今6500年前,而后山遺址可晚至距今3500年前,可見這種薄體型石拍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和粵東地區使用時間相當長。再者,在粵西的雷州市發現了有柄石拍,形制較大,共存有帶扉棱的大石鏟,說明其時代應在夏商時期,為探尋石拍向海南、廣西、雲南的傳播、發展和演變軌跡提供了標本。由於紡輪自北而南的逐步推廣和使用,樹皮布衣服逐漸被紡織類衣服所取代。


  二、嶺南地區的青銅文化,近年有了一些重要的發現和研究成果。博羅縣橫嶺山墓地的一期墓葬有浮濱文化的遺物,南海區里水鎮鹿眠村出土一件無胡直內銅戈,是探討浮濱文化與珠江三角洲地區同期考古文化的重要實物。博羅橫嶺山墓地第三、四期文化的年代分別為西周中晚期與春秋時期,其中的夔紋陶器大體顯示出圜平底向圜底、圜凹底演變及陰紋向陽紋(浮雕式)變化的過程,為研究夔紋陶器的分期邁出了一大步,但還有待其他考古資料的驗證。

陳仲玉
談史前考古學的島嶼研究
  中國現代考古學的研究已有百年歷史,但多注重陸地而輕海洋。其實在古文化的發展中,陸地與海洋往往是併行而不違的;取決於各地居民的分布各取其自然資源而求生存的結果,各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形成各有的文化。


  然而,自海岸向海洋的發展,要受若干技術進展的限制。譬如,要能製造船隻或某種漂浮工具,進而要使用風帆,要會利用天象星座為導航和各種不同深淺海域的漁撈用具等等。這類較高技術性的需求,往往要到新石器時代早期以後才逐漸萌芽和演進,興起的時代較晚,但其發展則是迅速而無遠弗屆的。古文化在海洋上的發展有其特性,波及遍布在自然生態良好的島嶼。因而,史前考古學在島嶼研究上則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吳春明
南島語族起源研究中的四大誤區
  國際人類學界在南島語族起源研究的方法、思路上存在四個明顯的誤區,導致這一重要學術課題的眾說紛紜。語言學者將語言調研的對象局限於「今南島」語群中,忽視了古、今南島語族居住地跨時空變遷的歷史事實。受語言學上「臺灣南島原鄉論」的影響,民族考古學上的南島語族「閩台起源說」割裂了包括閩台在內的整個華南、乃至東南亞土著民族文化的統一性。「擴張征服論」將南島語族的起源簡單地看成新石器時代由臺灣出發向南經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大洋洲的「遠征史」,同樣有悖於亞洲東南至大洋洲廣闊海洋地帶間史前考古學文化延續發展、內在演化的客觀進程。而中外學術間「古百越民族」和「今南島語族」間的視角反向,制約了亞澳海洋地帶土著民族史探索的廣度和深度。

李匡悌
論海岸生態:台灣海峽兩岸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適應
  如果海洋是各種生物生命的起源所在,那麼海岸便就是陸域生物活動適應的起點。藉用這樣的描述(論述)來比喻台灣海峽兩岸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適應;個人以為,應當極為貼切。因為就臺灣而言,無論從現有的考古資料,或者以地質構造運動的歷程來看,台灣地區出現所謂的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留的年代,要不當時台灣與大陸之間還有陸橋相連;要不沒有任何証據顯示舊石器文化的發展,與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之間有傳承的關係。換句話說,台灣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的發展,都是自台灣形成島嶼之後,從其他地區遷移而來的。如此一來,無論那些族群從何處來,對他們來說,要在台灣落腳,首先需要適應的生態環境便就是海岸地區了。反觀中國大陸方面,海岸生態環境或許類同,但卻無法與海島生態相提並論。雖一峽之隔,考古文化內涵與類緣關係,異同互見。意義如何?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進行研究課題的討論;諸如:海岸環境變遷、聚落型態、自然資源利用與擷取食物資源策略、勞力分配、社會組織結構和交易等。

曹錦炎
嵊州小黃山遺址的考古收獲
  面積為5萬平方米的小黃山遺址位于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鎮上杜山村,是目前長江中下游發現的同一時代中規模最大的聚落遺址。已經發掘出人工開挖的灰溝、建築基槽、墓葬以及可能是食物加工場所的遺跡,以及陶器、打制石器、磨盤、磨球等遺物,並發現了水稻遺存,還發現了與跨湖橋遺存的地層疊壓關係。小黃山遺址的發現對完善長江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序列、認識長江下游新石器文化區系類型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為進一步探討這一地區文化發展過程和浦江上山遺存、蕭山跨湖橋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不同類型遺存之間的關係提供了重要線索;同時站在農業起源、發展、推廣的過程、機制等角度,為人類文化特殊時期的過渡與轉變模式的探討提供了一個內涵豐富的範例。

趙金勇
島嶼東南亞原史時期的社會變遷與海上貿易:以東帝汶Manatuto地區為例
  島嶼東南亞的歷史發展與社會變遷,與長距離的海上貿易有密不可分的關連。帝汶島(Timor)位於印尼小巽它群島的東端,向來以盛產上品檀香木聞名。本研究從聚落型態分析的角度,來討論原史時期東帝汶參與海上貿易的策略。以東帝汶北海岸的Manatuto地區為例,出土大量十五至十七世紀貿易瓷器之考古遺址,都集中在河口兩岸的高丘頂部。此一特殊的分佈模式反映出聚落位置與海上貿易之關聯性﹕一方面位於河口的海岸聚落具有整合上下游、交通內外的地理優勢;另一方面陡峭的高丘地形,是抵禦外來攻擊的天然屏障。成功運用這些策略投入檀香木貿易,可能是Manatuto在十八世紀逐漸發展成帝汶北海岸重要政治體的因素之一。

李海榮
沙丘遺址發掘方法與咸頭嶺遺址近兩次發掘的成果
  在沙丘遺址發掘中,探方壁的倒塌很普遍,常常是邊發掘邊塌方,最後往往地層不清,不同層位的遺物混在了一起,使發掘的科學性大打折扣。要提高沙丘遺址的發掘水平,固沙是關鍵。近兩次咸頭嶺遺址的發掘,我們在借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沙丘遺址發掘方法,基本避免了探方壁的倒塌,劃清楚了地層,也儘量防止了不同層位遺物的混淆。


  近兩次咸頭嶺遺址的發掘取得了一些令人矚目的成果:出土了大量地層無誤的泥質彩陶、白陶和夾砂陶器;除去少量商時期的遺物,根據各個地層遺物的特徵可以把新石器時代的遺物大致分為四個階段;在多數地層中都採集到了木炭樣品,並系統做了測年,初步推斷所分新石器時代的四個階段大約在距今6200年至6900多年間;為珠江三角洲地區六、七千年間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樹立了一個重要的分期和斷年標尺;使咸頭嶺文化的面貌更加清晰和豐實。

鄧聰
東南亞與東亞玦飾考古
  從近年考古新發現顯示,東亞地區玦飾起源可能是一元的。目前所知東亞最早的玦飾,可見於中國東北遼西一帶,也可能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耳飾。在距今約八千多年前興隆窪文化的玦飾出現後,徐徐向東亞各地滲透。玦飾擴散在東亞大陸及島嶼上,呈現了不同的傳播方式。一直到了近代,在菲律賓及印尼諸島嶼,仍見有土著穿戴玦飾的風俗。玦飾在東亞有著八千多年悠久的歷史。

(四)今後展望
  作為對許教授倡議的積極回應,與會代表在28日午餐後,專門進行了討論。大家發言積極,各抒己見。其中鄧聰、臧振華、李匡悌、吳春明、曹錦炎、吳春明等先生都作了發言。基本上在以下三個方面達成共識:


  第一、肯定了兩岸三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認為今後要更多的開展類似的交流活動。


  第二、鄧聰與臧振華先生特別提到今後可以就一些專題進行研討交流,比如陶器、玉器原料問題,工藝技術問題等。


  第三、李匡悌等先生認為,今後可以在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的一些重要遺址(如涉及農業起源問題)由兩岸三地學者共同開展田野工作,進行實質性的合作。


  總之,由於許教授及蔣經國基金會的大力支持,此次會議非常成功,與會代表對許教授關於今後工作的構想都反映積極,並進行了詳細論證,在很多方面達成了共識,對將來進一步的合作研究十分有利。

座談會會場狀況
許倬雲教授